投資中面對自我的課題

Posted on

Posted in 投資觀念

 

投資中帳面上的「獲利」或「虧損」,常會引發投資人「恐懼」或「興奮」的明顯情緒;倘若「覺察功夫」足夠時,便能透過「後設認知」的能力,發覺自己當下的「情緒表現」。這裡如同有兩個內在的自我—一個乃是任由情緒反應的自我,一個則是檢視情緒反應的自我;前者隨著「外在世界」自動反應,後者隨著「內在知識」刻意運作;即便是兩個不同的自我,前者對於個體的「支配力道」,終究大於後者所能的「抑制力道」。因此,在「抑制力道」尚大於「支配力道」前,也就是投資市場尚未嚴重影響個體前,常能透過長期刻意及反覆地思考及行動,將所學知識促進「內在深化」,以至於支配力道翻轉時,能夠針對投資市場有著中立且適切的反應;抑或將所學知識擬定「外在制度」,以至於支配力道翻轉時,賦予至高權重來執行制度。最優良的方式便是,「內在深化」與「外在制度」並行實踐,為不可預期的市場資訊,所可能激起不可預期的情緒變化,事先制定好「雙重保障」的策略,以避免無法控制的行為,嚴重影響投資人的優雅步調。投資中最為關鍵的課題,便是投資人如何面對自我,如何處理兩個自我的互動,這一切都回到自己本身,因為沒有人能夠比自己更清楚,面對當下市場資訊的情緒,乃至於驅動自己進一步行動的依據。

投資是「現實」與「夢想」的拉鋸,自我相當容易受「新聞報導」或是「大眾媒體」所影響,將無窮盡的資金成長作為「夢想」的目標,卻沒有意會到預測龐大且複雜金融系統的未來發展,實際上無人能勝任,更何況是記者亦是如此;所以,忘了面向未來發展的「現實」對立面,也就是適度的落袋為安,相當巧妙且關鍵地與「夢想」產生制衡的作用,平衡了「實體」與「虛幻」的比重。當自我側重於「現實」,透過贖回大部份資金,而餘留剩下的資金提供「夢想」繼續萌芽,即可輕易地達成;只是倘若未來資產持續成長,便會錯失了進一步獲利的機會;反之亦然。因此,如何中立地看待「現實」與「夢想」,關鍵在於是否找到「自我」,並透過對情勢的仔細觀察,擘劃出兩者比例上的逐步配置。一個人的任何決策,皆出自於「自我」對於資訊的判讀,然後擬定相關的交易策略;倘若當下判讀後的觀感調性,充斥著恐懼且慌亂,將會產生毫無秩序的混亂行為;瀰漫著寧靜且安詳,將會產生步調優雅的有序行為。無須多加揣測,相信後者才會是一般人所喜愛的終極方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