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逢高減碼與逢低加碼原則一概念解說文中,適當的參數設定後,可以藉由模擬過程中任何可能的下跌處,來確認對應的最小跌幅Dmin,使得調整後的最終金額均能大於不調整的狀況。如下圖十四所示,由於下跌時,採用「等比級數資金比例配置」的原則(如「主要資金配置的心理效應」、「主要資金配置的賽局概念」及「次要資金配置的賽局概念及心理效應」三文所探討),使得價格越低時,投入的資金比例越龐大;因此,當價格開始上升時,由於上升走勢較為平順,前段達到較高的10%報酬率,也就是K1-1, K2-1, K3-1為10%,再獲利了結,透過較龐大的資金獲取較多的報酬;而後段的上升走勢通常有所趨緩,並且呈現震盪的格局,為了更有效率地操作,一達到較低的5%報酬率後,也就是K4-1, K5-1, K6-1, K7-1, K8-1, K9-1, K10-1, K11-1為5%,旋即獲利了結,以防止走勢不經意地反轉向下,並能同時兼顧適當的獲利。
圖十四、應用於實際狀況的「最佳化」參數設定。
每個K-1如上述決定後,遵循「最佳化參數」的原則,透過程式的自動化計算,求出本金比例R3=1, R4=0.9, R5=0.6, R6=0.6, R7=1, R8=1, R9=1, R10=1, R11=1。如下圖十五所示,此組參數R的最佳化目標,集中在位置P5處直至位置P8,也就是投入本金M開始,價格走勢達到約40%至55%成長率後,才開始有較高的最終金額表現,使得最終金額最少為不調整時的1.1倍,而最高如圖中所示;高於及低於此區間的其它位置,則逐漸衰減至最低1倍。採取這樣的決策,出自於「預先設想」未來走勢轉折,座落於此區間的機率較大,故錨定於區間的最終金額,作為本金比例R最佳化的根據,亦可以表達成欲在此區間取得最終金額最大化的要求。
圖十五、採用「最佳化」參數設定之下,大修正發生於各個時機點後,允許的最小跌幅及其對應調整後的最終金額。
如下圖十六所示,為各位置處續留本金與贖回獲利的金額總表。如下圖十七所示,則為P3位置之後,續留市場及留回個人的資金,佔兩者相加形成總資產的各自比例。從中可以看出位置P3至位置P6,也就是本金M投入開始,價格走勢的成長率約由30%過渡至45%,續留市場及留回個人的資金比例,將會逐漸相互反轉;目的在於如上段所陳述,透過預先調整的方式,以因應價格走勢有極高的機率,會在下個成長區間(約40%至55%成長率)中反轉向下。過了位置P6後,續留市場的低比例資金便不再更動,若直至位置P11的過程中, 資金報酬率一旦滿足5%,則持續獲利了結;因此,贖回獲利的資金比例,僅呈現微幅上升的態勢。
圖十六、採用「最佳化」參數設定之下,大修正發生的各個時機點前,資金續留市場與留回個人帳戶的明細。
圖十七、採用「最佳化」參數設定之下,大修正發生的各個時機點前,資金續留市場與留回個人帳戶,佔總資產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