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的原則大多是由人類心理層面,經過哲學思考後,所整理出來的各式因應原則。
「製作一張表格,裡面紀錄著金錢數量的明細,便能仔細掌握金錢變化的狀況。」
這樣的原則乍聽之下沒有什麼問題,有問題的地方依舊在於沒有考量到心理層面,只把表格視為純粹的紀錄,卻嚴重忽略了看著表格的自己,當下感受的對應變化。投資標的價格上下波動時,存在著帳面報酬及虧損兩種情況,只盯著資金數量的變動,相當容易讓自己將資金增加或減少的幅度,在自己毫無覺察之下,全然對應到工作收入或生活必要花費,因而十分容易產生貪婪或恐懼的心態。
例如投入資金100萬,一個晚上投資標的價格正向波動5%,因而帳面報酬增加了5萬;看著表格當下,便會因為波動的金額大於月薪,開始產生想要獲得更多,因此便可盡快脫離工作的心態;下一步可能便會忽略當下金融市場的狀況,調動額外的100萬進行更大幅度的買進;然而,一旦投資標的價格瞬間向下波動10%,整體帳面虧損便增加到15萬,私自又可能將此對比於月生活費支出,因而產生恐懼的心態。造成以上心態於兩個極端波動,主要出自於觀看表格時,將金額自動尋求錨定點所導致,而直覺上此錨定點選定便來自於生活中,這種決定是看待表格一瞬間產生,不透過覺察必然毫無所知。正確的作法應該如下:
「製作一張表格,裡面紀錄所有資金變動數量,相對於實際投入資金數量的百分比,才能真正地掌握相對性的金錢變化。」
投資標的向上波動5%,整體資產僅僅增加5%,並不會造成過度的貪婪;投資標的向下波動15%,整體資產僅僅減少15%,還剩下85%可以運用,並不會造成過度的恐懼。巴菲特跟每一位投資人一樣,資產全都是100%,關鍵在於怎麼善用每個人的100%。好好追求ROI及ROA的增長,才是長線且健康看待投資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