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原則:「長線投資下的部位調控 II」

Posted on

Posted in 投資觀念

 

投資的原則大多是由人類心理層面,經過哲學思考後,所整理出來的各式因應原則。

「如果長線看好投資標的,只需要一直100%持有,最終處分後即能獲得可觀的報酬。」

這段話不妨分拆成兩個層面進行思考,一個是長線最終處分的結果,另一個是長線持有過程的波動。如果投資者投資之後,便斷絕接觸任何報導,甚至也不會不定期確認投資當下的成果,那麼對於這類型的投資者而言,投資的確只隸屬於前者類別。然而,有鑑於資訊發達及求得心安,絕大多數的投資者會不定期檢視投資成果,於是投資便隸屬於前後兩種類別。接下來將能夠輕易想像出一個情境,當一位篤信長線結果的投資者,如果在檢視短線成果的當下,如果下跌10%、20%甚至30%,會各自出現哪些反應?對於正常人而言,依序會產生如下的反應:稍微懷疑、中度懷疑及嚴重懷疑長線可能的成果,此也意謂著針對當下負向波動所引發的恐懼,力道已經逐步強過理性時的堅定觀點。因此,正確的作法必須先找出手中持有標的下跌時,足以誘發非理性力道等同於理性的最大跌幅,然後以此應用於長線持有的過程中,於是投資原則可修改如下:

「如果長線看好投資標的,可以進行100%持有,但倘若研判短線過熱,而可能引發短線過大的波動時,必須依循《持有比例》=《可容忍最大跌幅》/《短線可能跌幅》的公式,短線調整持有投資標的資金比例,以避免短線波動觸發自身的非理性,而完全處分手中持有投資標的,破壞長線投資的初衷。」

例如:可容忍最大跌幅為10%,倘若預估短線可能跌幅為15%,則透過計算持有比例將由100%降為66.67%。關於可容忍最大跌幅,必須透過實作在處於完全下跌的情境中,方能體驗出屬於自己的約略數字;關於短線可能跌幅,同樣必須在實作中,透過各式事件發生時,觀察投資標的價格波動,方能取得混合主、客觀的數字。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