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的原則大多是由人類心理層面,經過哲學思考後,所整理出來的各式因應原則。
「如果從事長線投資,並且看好單一投資標的遠景,可以視手上擁有的資金,盡可能全數投入,或是先投入極少部分,往後再觀察情況投入。」
不斷評估欲投資標的遠景,以決定當下是否買進、減持部位或全數出脫,一直是長線投資的基本原則;然而,在評估完遠景到採取投資行動之間,個人認為尚存在最後一哩路,才能將整體歸納為理性的投資行為。開始深入探討最後一哩路之前,必須重提投資根本的「不確定」及「未知」特質;前者之所以發生,在於遠景的評估基於過去的歷史資料及模型,從當下進行未來的推測,故勢必存在失誤的可能性;後者之所以發生,則在於超出自身的認知之外,發生起初預期不到的任何事情。從投資核心的兩個特質出發,試想將自身的資金投入,便會遭遇到資金「報酬」或「虧損」—彼此對立存在卻無法得知何者發生的最終結果。於是,作為一位理性的投資人,最後一哩路便是評估手中資金投入時,視自身「預期的報酬」與「承受的虧損」,同時考量前者或後者單獨發生時,對個人造成心理的影響,是否會危及長線投資的初衷。對於「預期的報酬」而言,每位投資人相當然同意越高越好,此意謂著將手中資金全數投入;然而,對於「承受的虧損」而言,視每位投資人心理特質的不同,卻存在著各自最大的極限,此意謂著手中資金投入越少,承受的虧損越少,反之亦然。所以,可以簡易地歸納出投資人承受虧損的極限,將會對手中資金投入多寡造成箝制作用,在此之下方能決定出最終投入的資金,也才可以產生合理的預期報酬。個人認為真正的作法應該如下:
「如果從事長線投資,並且看好單一投資標的遠景,可以視手上擁有的資金,以能夠承受金額虧損的極限進行反向推估,試算出應該投入的金額,同時在這樣投入的金額之下,對預期的報酬產生合理的認知。」
金融市場的情況變化莫測,這部分永遠不是投資人所能控制,儘管能夠預期大部分的事情會發生,也不代表著發生時,對於投資人所造成的心理衝擊,能夠雲淡風輕地承受下來;所以,投資人唯一能控制的部分在於了解自身的心理特質,並以此為基礎向外建構出對應的投資決策;順應著這樣的觀念延伸下來,投資可以說是投資人了解自身心理的一趟旅程,一點也不足稀奇。個人認為這樣理性的投資行為,甚至能避免後悔的情事發生—也就是當下只以少部分資金試探性的投入,等到事後投資標的一如預期價格上漲,才懊惱當初投入金額太少。基本上,當一位投資人充分了解自身心理,所有的決策便完全出自於此,因此決策對自己而言是相當穩固、不易撼動的,儘管最終帳面虧損並沒有發生,而是以豐厚報酬的型式呈現,亦不會後悔當初投入太少,而會改以自己早已盡力的想法加以取代,靜靜地享有高報酬所帶來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