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原則:「長線投資下的深度思考」

Posted on

Posted in 投資觀念

 

投資的原則大多是由人類心理層面,經過哲學思考後,所整理出來的各式因應原則。

「如果從事長線投資,並且看好單一投資標的遠景,同時預期未來價格會下跌,計畫將持有的資金,透過分批的方式,以預先訂定好的目標價格買進;等到下跌的確發生,並且來到當初設定的目標價格,有鑒於當下觀察價格快速下跌,決定將當初設定的目標價格,替換為更低的目標價格。」

為了充分探討此類議題,將以純然理性的觀點,展開對兩種情境各自的探討:股市自前高開始下跌、股市自新低開始上漲。在兩種情境中,將試著回顧投資者當下的心理狀態,以及做出對應決策必須面對的報酬變動。以下探討的目標價格,為分批方式買進的最後一筆價格。

股市自前高開始下跌:

到達設定的目標價格,決定調低目標價格。

》害怕買進後繼續下跌,以此承受額外的虧損;想要買在更低價格,以此獲得更好的報酬。

》受恐懼或貪婪的非理性所支配。

》不自覺運用短期價格快速下跌的現象,推測中長期價格將持續下跌。

》捨棄當下「確定的」目標價格,期望未來「不確定的」目標價格。

》造成當下價格是追求未來價格的成本。

》一旦未來價格沒有出現,自己便沒有機會買進;隨後股市反彈回前高,損失以當下價格買進後,股市反彈帶來的獲利,亦即無法獲得任何報酬。

》倘若未來價格出現,代表自身運氣絕佳,因為價格進一步的下跌,並非自身能夠控制,將獲得最大的報酬。

 

buy_decline

 

股市自新低開始上漲:

下跌時放棄設定的目標價格,沒有遇上調低的目標價格,隨後開始反彈上漲。

》「市場行為」與「投資心理」持續相互背離。

》投資者看見一個自我內心投射,並且隨時會再回跌的市場,能讓自己以更低的目標價格買進,但實際上可能是一個反彈後持續上漲的市場。

》直至投資者清楚知道市場確實已經上漲,在這區間內的任何價格,皆是追求未來價格的成本。

》一旦未來價格沒有出現,並且股市已經上漲回前高,投資者損失於此區間波段內,任何買進後的獲利,也就是沒有任何報酬。

》倘若未來價格出現,代表自身運氣絕佳,因為價格進一步的下跌,並非自身能夠控制,將獲得最大的報酬。

綜合思考:

以事後觀點進行歸納。股市下跌前,受分析資料的理性所支配,早已訂定好目標價格買進。股市下跌時,依照目標價格買進,將獲得確定的中等報酬。股市開始下跌時,受恐懼或貪婪的非理性所支配,輕易將訂定好的目標價格調低,將獲得不確定的最大報酬,或是不確定的最小報酬,也就是沒有任何報酬。股市轉為上漲時,心理與市場完全背離,期待可能出現的未來價格,將獲得不確定的最大報酬,或是不確定的最小報酬,也就是沒有任何報酬。以此推論,無論在開始下跌或是轉為上漲時,期待著調低的目標價格,最糟有可能沒有任何報酬,那麼何不在下跌時,依照目標價格買進,以及在轉為上漲時,另行設定目標價格買進,以此獲得中等報酬呢?當然買進後持續下跌,將會造成額外的帳面虧損,但既然進行此標的投資,便代表相信中長期的發展,也就代表將中長期持有,帳面虧損便只存在於帳面,最終還是會透過反彈獲利。這層思考倘若沒有確實地貫通,將會妨礙投資者依照目標價格買進。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在真正開始下跌前,訂定分批買進的目標價格,是透過各種資料的分析結果所建構出來,此意謂著下跌當下的幅度,應當不會超出目標價格太多,也就代表下跌時價格來到目標價格,投資者必須堅守投資紀律,執行買進的動作;當下能夠存在的彈性空間,僅在於目標價格或買進資金的「微幅調整」,例如將原先欲買進的全數資金,劃分為七成及三成,七成當下買進而剩下三成等待未來買進,無論如何依舊必須執行買進的動作。一旦投資紀律失守,將會無法獲得確定的中等報酬,而遊走在不確定的最大及最小報酬之間;有關人性一個重要的面向,便是長久暴露在不確定的狀況下,將會讓情緒變得焦燥難安,有可能會在當下做出難以控制的行為,投資者應當盡全力避免。於是,個人認為正確的作法應該如下:

「如果從事長線投資,並且看好單一投資標的遠景,同時預期未來價格會下跌,計畫將持有的資金,透過分批的方式,以預先訂定好的目標價格買進;等到下跌的確發生,並且來到當初設定的目標價格,有鑒於當下觀察價格快速下跌,必須嚴格堅守投資紀律,執行買進的動作;也許當下觀察出情勢惡化,得以對目標價格或買進資金進行微幅調整,無論如何還是必須執行買進的動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