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逢高減碼與逢低加碼原則一概念說明文中探討的內容,經過詳盡的圖示及數學推算,甚至程式語言上挑選組合的最佳化後,精算出股價上漲時得以採取的原則,以因應後續陷入衰退後修正的再一次加碼,最後的結果則呈現於逢高減碼與逢低加碼原則一最佳化組合一文中。此衍生的原則主要為了釐清以下的疑惑:倘若未來的股價趨勢長線向上,在偶發性的下跌(例如此次新冠肺炎造成的下跌)中完全投入本金後,該如何操作才能獲得較佳的報酬?究竟是逢高減碼後,等待下一波大規模下跌(例如即將發生的基本面衰退造成的下跌),再次進行完全加碼,最終等到下一個經濟大週期結束前再完全賣出呢?還是不做任何的加、減碼動作,直接等到下一個經濟大週期結束前再完全賣出呢?
圖一、逢高減碼與逢低加碼原則。
經過仔細的推算證實,上漲時逐步減碼的「次數」及其之間的「報酬率」、回收本金的「比例」,與隨後下跌時完全加碼的等效「下跌率」,假如四者完全搭配得宜,前者的報酬將有可能超過後者許多。至於隨後的下跌,則採用特定跌幅對應的「等比級數」加碼方式,作為應用的原則。如上圖一所示,結合上述「逢高減碼」及「逢低加碼」兩大原則,得以應用於投資標的週期性起伏的情況。在週期某個時間斷點中,股價下跌至接近谷底時,投入本金Mr至股市中,隨著股價逐步見高之際,分批賣出使得資金開始逐漸流回銀行帳戶;到了轉折點股市開始下跌後,將銀行帳戶中的資金Mf,依照等比級數的比例方式,加碼於相對應的跌幅,以此等效為本金Mf一次性地加碼於谷底附近。兩項根本的重大原則,結合銀行帳戶造成資金流動,構成一個緊密的資金循環,作為買賣股票基本且重要的依據。
充分理解如圖一所展示的基本概念後,我們試著將兩項原則套用在股市週期的末升段中。如圖二所示,概略地表示出此次新冠肺炎造成的股價重挫,以及隨後股價的強勁反彈,最終走入實體經濟的衰退,造成股價的緩慢下跌。其中我們可以局部放大圖中粉紅虛線圈選的部分,其代表著「強勁反彈」與「衰退下跌」的交界處。參照2000年與2008年兩波基本面衰退時的股價走勢,可以在圖二粉紅虛線的局部放大處,表示出類似的股價波動,並且更細分為前半段波動向上,以及後半段波動向下;針對前者將套用上述「逢高減碼」及「逢低加碼」的兩項原則,而後者則僅套用上述「逢低減碼」的單項原則。
圖二、逢高減碼與逢低加碼原則,於股市末升段週期的應用。
由下圖所示,可以參考2000年及2008年的基本面衰退,造就股價趨勢的對應變化;藉此比對上圖二後,可以確信圖二中,上升趨勢及隨後下降趨勢的示意方式,其實有著實際上的明確根據,而不會流於理想形式的表示;因此,可以安心從此圖示出發,思考如何應用「逢高減碼」及「逢低加碼」兩項原則。
2000年基本面衰退前,股價盤整趨勢呈現上下波動的狀態。
2000年基本面衰退時,股價下降趨勢呈現上下波動的狀態。
2008年基本面衰退時,股價下降趨勢呈現上下波動的狀態。
如下圖三所示,關注股價前半段的上升波動趨勢。該趨勢共劃分出三個顏色的區塊,各自對應著下方相同顏色銀行帳戶(實際上三個銀行帳戶為同一個,僅為了表示方便而分開繪製)的資金變化。股價趨勢中的每個區塊,標示著一次上漲及下跌所組成的走勢。從上圖二底部的P點投入本金Mr開始,乘著股價上升趨勢來到了下圖三的左側,以下就不同顏色區塊的資金操作進行說明:
一、淡紅區塊—當股價上漲的走勢依序越過P8、P9及P10,依循「逢高減碼」的原則,各自將本金M的0.0162倍贖回,此時銀行帳戶總資金為1.1628M,股價隨後在P10及P11之間觸高下跌。
二、淡藍區塊—在高點繪製基準線1,以作為「逢低加碼」原則裡下跌幅度的依據。Pa至基準線1滿足10%的下跌幅度,淡紅區塊的銀行帳戶流出1.1628M的3.5%資金加碼於此,剩餘資金1.221M流出至淡藍區塊的銀行帳戶。歷經股價下跌後,又開始反彈向上,股價上漲的走勢觸及與基準線1相交的Pb準位後,代表此波漲勢的最高點將比前波段還高,意謂著整體走勢還會向上;所以,選擇將前波段下跌時,於Pa加碼的資金完全賣出,以求下一次下跌時,重新應用「逢低加碼」的原則;此時,10%的報酬連同當初加碼的本金0.0448M,流入淡藍區塊的銀行帳戶。上漲的走勢持續直至P11,再次依循「逢高減碼」的原則,0.0162M的資金將賣出而流入淡藍區塊的銀行帳戶。所以,綜合上述的每一步操作,形成圖三淡紅及淡藍區塊間的資金流動,此時銀行帳戶內的資金總額,由1.1628M成長到1.1831M。股價隨後又開始觸高下跌。
圖三、逢高減碼與逢低加碼原則,於股價上漲及波動期間的應用。
三、淡綠區塊—在高點繪製基準線2,以作為「逢低加碼」原則裡下跌幅度的依據。Pc至基準線2滿足10%的下跌幅度,淡藍區塊的銀行帳戶流出1.1831M的3.5%資金加碼於此,剩餘資金1.1417M流出至淡綠區塊的銀行帳戶。歷經股價下跌後,又開始反彈向上。股價上漲的走勢觸及與基準線2相交的Pd準位後,代表此波漲勢的最高點將相較於前波段還高,意謂著整體走勢還會向上;所以,選擇將前波段下跌時,於Pc加碼的資金完全賣出,以求下一次下跌時,重新應用「逢低加碼」的原則;此時,10%的報酬連同當初加碼的本金0.0455M流入淡綠區塊的銀行帳戶。上漲的走勢持續卻無法到達P12,便無需進一步採用「逢高減碼」的原則。所以,綜合上述的每一步操作,形成圖三淡藍及淡綠區塊間的資金流動,此時銀行帳戶內的資金總額,由1.1831M成長到1.1872M。股價隨後又開始觸高下跌。
四、虛線區塊—在高點繪製基準線3,以作為「逢低加碼」原則裡下跌幅度的依據。Pe至基準線3無法滿足10%的下跌幅度,淡綠區塊的銀行帳戶無需進一步流出資金加碼於此,而保持原先的總和金額1.1872M。在歷經股價下跌後,隨後又開始反彈向上,在P11及P12間觸高後下跌。
如下圖四所示,緊接著關注股價後半段的下降波動趨勢。該趨勢僅有一個顏色的區塊,亦僅有一個顏色代表銀行帳戶的資金變化;股價趨勢在此區塊中,呈現不規則性的上漲及下跌。從上圖三整體的上升趨勢結束後,來到了下圖四的右側,以下就因應的資金操作進行說明:
圖四下方淡黃區塊銀行帳戶左側的資金流入,代表圖三下方銀行帳戶裡的所有資金流入;而淡黃區塊的銀行帳戶本身,則代表著最終淡綠區塊銀行帳戶的資金狀態。從圖四上升趨勢結束前的最高點,繪製一條基準線4,以此作為應用圖ㄧ中,「逢低加碼」原則的跌幅基準。在股價下降趨勢的上下波動中,標示出Pf、Pg、Ph、Pi、Pj及Pk六點,它們整體對應基準線4,則依序代表著10%、15%、20%、25%及30%的跌幅;於是對應「逢低加碼」原則的資金配置比例,圖四下方的淡黃銀行帳戶,分別對應流出佔1.1872M總金額3.5%、7%、14%、28%及47.5%的資金,而進一步將資金加碼於對應的各點。
圖四、逢低加碼原則,於股價下跌及波動期間的應用。
圖四上方股價下降趨勢中,偶爾有如P’、P”及 P”’三點反彈的最高點狀況發生;然而,根據反彈趨勢尚未超過基準線4的原則,亦代表著下跌趨勢未被破壞之下,持續保留各自三點之前,已經加碼的所有資金;如此一來,在不需要推測任何股價趨勢之下,便可以確保能夠完整運用「逢低加碼」的原則,而不會有任何「錯失加碼機會」的風險產生。儘管「逢低加碼」的原則看似穩健,卻依舊難敵兩項未知:下跌是否已達最深幅度、反彈是否代表整體下跌告終;想像自己身處於圖四上方的Pj點,剛剛針對此下跌幅度完成資金加碼,股價趨勢旋即強勁地反彈向上,在此便遇上了上述的兩項未知;於是,只能就當時的金融環境進行臨場的判斷,而後決定將最後一筆1.1872M x 47.5%的龐大資金,加碼於Pj點抑或等待近一步下跌的Pk點;簡單來說,這取決於當下的直覺及運氣,並非一切皆能如願以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