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大帝授予塞琉古一世.尼卡托精銳步兵的指揮權
- 西元前164—前63年:「塞琉古王朝戰爭」(Seleucid Dynastic Wars)爆發,直系與旁系血緣的王室成員,以及王位覬覦者彼此爭奪王位,造成冗長的內戰外,又滲入下列外部干涉勢力,形成綿延不休的王朝爭端,而對人民課徵高額稅賦以籌措戰爭資金,同樣造成人民厭倦並反對內戰,以致於無法抵禦外部勢力入侵,最終導致「塞琉古帝國」滅亡。
- 「羅馬共和國」欲併吞的長遠意圖下,支持內部分裂勢力,藉此削弱其國力。
- 「托勒密王國」與「塞琉古帝國」的王室聯姻,使得王朝爭端複雜化。
- 「帕提亞帝國」偶然救援內戰勢力,加速「塞琉古—帕提亞戰爭」傾斜優勢。
- 「哈斯蒙尼王國」(猶太人)與「納巴泰王國」(阿拉伯人)於南方崛起,內部分裂狀態使得抵禦困難。
- 「亞美尼亞王國」在人民厭倦內戰下,受邀入侵進行統治。
- 「敘利亞四城市」(Syrian Tetrapolis)由「塞琉古一世.尼卡托」創立,位於當時「敘利亞」的北部地區。
- 「安提阿」(Antioch):以其父親名字命名,為最大的城市。
- 「勞迪嘉」(Laodiceia):以其母親名字命名。
- 「阿帕米亞」(Apamea):以其妻子名字命名。
- 「塞琉西亞.皮埃里亞」(Seleuceia Pieria):以其本人名字命名。
- 其它於下列內戰中曾被佔領的城市
- 「大馬士革」(Damascus)
- 「提爾」(Tyre)
- 「托勒密.阿科」(Ptolemais Ake)
古代敘利亞地區四大城市及內戰中曾被佔領城市位置圖,其中Syria / Coele-Syria / Palestine統稱為敘利亞。
- 西元前223—前187年:「安提阿三世大帝」(Antiochus III the Great)於「羅馬—塞琉古戰爭」中戰敗,將長子「安提阿四世.埃皮法尼斯」交予「羅馬共和國」作為人質。
- 西元前187—前175年:「塞琉古四世.菲洛帕托」(Seleucus IV Philopator)為「安提阿三世」次子,將其兒子「德米特里一世.索特」交換其兄弟「安提阿四世.埃皮法尼斯」作為「羅馬共和國」人質,最終被其財政大臣「赫利奧多洛斯」(Heliodorus)殺害。
- 西元前175—前170年:「安提阿」(Antiochus)為「塞琉古四世」末子,僅五歲繼位,「塞琉古四世」大臣「赫利奧多洛斯」擔任攝政王。
- 西元前175—前164年:「安提阿四世.埃皮法尼斯」(Antiochus IV Epiphanes)為「安提阿三世」兒子,在「羅馬共和國」及「佩加蒙王國」支持下,取代「赫利奧多洛斯」擔任攝政王,並在「安提阿」逝世後,繼任王位。
- 『危機起始』繼承問題由此開始浮現,本屬於「德米特里一世.索特」的王位被篡奪,隨後越來越多聲稱者試圖篡奪王位,造成「塞琉古帝國」往後情勢不穩定。
- 『危機關鍵』「羅馬共和國」向任何試圖分裂「塞琉古帝國」,並從而削弱其國力之人提供間接的支持和鼓勵,以致於獨鍾弱小的王位繼位者上任。
- 西元前164—前162年:「安提阿五世.尤帕托」(Antiochus V Eupator)為「安提阿四世.埃皮法尼斯」兒子,僅九歲繼位,由「敘利亞」總督「呂西亞斯」(Lysias)擔任攝政王。
- 『獨立王國』「米底亞」總督「蒂馬庫斯」(Timarchus)自封為獨立統治者,並由其兄弟「赫拉克勒德」(Heracleides)擔任財政大臣。
- 『繼承轉折』「羅馬共和國」獨鍾孱弱的「敘利亞」,而無視於「德米特里一世」欲繼任王位的請求,繼續將其作為人質。
- 『繼承轉折』「羅馬元老院」得知「塞琉古帝國」的艦隊與戰象數量,超出西元前188年「羅馬—塞琉古戰爭」所簽訂的「阿帕梅亞條約」內容,而派出大使擊沉艦隊及殺害戰象,藉此削弱該國的軍事力量。
- 『繼承轉折』「塞琉古帝國」攝政王不敢採取行動反對,激怒了「敘利亞」人民,以致於「羅馬共和國」大使被暗殺。
- 『繼承轉折』在歷史學家且同為人質的「波利比烏斯」(Polybius)幫助下,「德米特里一世.索特」逃離「羅馬共和國」。
- 『繼承轉折』「德米特里一世.索特」在「敘利亞」被當地貴族支持,並被視為真正的國王,促使其推翻並處死「安提阿五世.尤帕托」及「呂西亞斯」。
- 西元前162—前150年:「德米特里一世.索特」(Demetrius I Soter)為「塞琉古四世」兒子。「羅馬共和國」皆先後暗中支持「馬卡比家族」、「蒂馬庫斯」及「亞歷山大.巴拉斯」,對「塞琉古帝國」現任王位進行挑戰,以達成削弱帝國勢力的目的。
- 『鎮壓叛亂』為了鎮壓「馬卡比起義」(Maccabean Revolt),派遣新任大祭司「阿爾西穆斯」(Alcimus),讓猶太人開始追隨帝國勢力;另外派遣由「巴基德斯」(Bacchides)領導的遠征軍隊,在「埃拉薩戰役」(Battle of Elasa)中戰勝「馬卡比家族」,而領袖「猶大.馬卡比」(Judas Maccabeus)戰死;最終恢復帝國對猶太城市的控制權。
- 『鎮壓叛亂』為了鎮壓「蒂馬庫斯」欲將領土自「米底亞」(Media)擴張至「巴比倫尼亞」(Babylonia)的意圖,親自率軍討伐並在擊敗後,將其殺害。
- 『鎮壓叛亂』「赫拉克勒德」宣稱「亞歷山大.巴拉斯」為「塞琉古四世」失蹤已久的兒子,並擁護其為「塞琉古帝國」皇帝;同時,在「亞歷山大.巴拉斯」以較佳條件,拉攏「馬卡比家族」的勢力後,在其與「德米特里一世.索特」內戰中,將其擊敗並殺害,最終繼任王位。
- 西元前150—前145年:「亞歷山大.巴拉斯」(Alexander Balas)由默默無聞中脫穎而出,憑藉著「羅馬共和國」和其盟友「佩加蒙王國」,以及地方不滿派系的支持下,成功奪取王位。
- 『兩強聯盟』「亞歷山大.巴拉斯」迎娶「托勒密六世.菲洛米托」(Ptolemy VI Philometor)女兒,形成與「托勒密王國」的聯盟關係。
- 『流失領土』「帕提亞帝國」逐漸奪去「米底亞」以東多數地區,造成「塞琉古帝國」東部邊境逐漸向西撤退。
- 『鎮壓叛亂』「德米特里二世.尼卡托」(Demetrius II Nicator)欲推翻王位,「托勒密六世.菲洛米托」支持「亞歷山大.巴拉斯」,隨後調動軍隊進入「敘利亞」應戰。
- 『鎮壓叛亂』「奧諾帕魯斯河戰役」(Battle of the Oenoparus)爆發。「德米特里二世.尼卡托」以合法佔領「敘利亞」為條件,促使「托勒密六世.菲洛米托」轉向與其聯盟,兩者軍隊聯合攻打「亞歷山大.巴拉斯」軍隊,最終大獲全勝。
- 『鎮壓叛亂』「托勒密六世.菲洛米托」在戰役中身受致命傷,最終不幸逝世;「亞歷山大.巴拉斯」逃離後,慘遭背叛後被殺害;有鑑於此,「德米特里二世.尼卡托」趁機率軍,一舉將「托勒密王國」軍隊驅逐出「敘利亞」,並進軍直達「托勒密王國」邊境,確保重掌「敘利亞」控制權。
- 西元前145—前138年:「德米特里二世.尼卡托」(Demetrius II Nicator)為「德米特里一世.索特」之子,遭「帕提亞帝國」俘虜。
- 西元前145—前142年:「安提阿六世.狄俄尼索斯」(Antiochus VI Dionysus)為「亞歷山大.巴拉斯」之子,由「狄奧多圖斯.特里豐」宣稱繼承王位,可能意外死亡。
- 西元前142—前138年:「狄奧多圖斯.特里豐」(Diodotus Tryphon)為「亞歷山大.巴拉斯」官員,在「安提阿六世.狄俄尼索斯」不幸逝世後,自行繼任王位。
- 『鎮壓叛亂』「安提阿」(Antioch)公民被解除武裝,並且反抗者包括嬰兒與婦女被屠殺,因為此處人民曾反對其父親而支持「亞歷山大.巴拉斯」,外加上大部分地區遭燒毀,使得人民對其懷有敵意。
- 『另立皇帝』「亞歷山大.巴拉斯」曾任命的官員慘遭屠殺,而其一官員「狄奧多圖斯.特里豐」(Diodotus Tryphon)逃離死劫後,另立「亞歷山大.巴拉斯」之子「安提阿六世.狄俄尼索斯」(Antiochus VI Dionysus)為「塞琉古帝國」皇帝。
- 『鎮壓叛亂』許多士兵因為軍餉縮減及對「德米特里二世.尼卡托」作為感到憤怒,叛逃至「狄奧多圖斯.特里豐」,最終讓「德米特里二世.尼卡托」戰敗,並且失去「阿帕米亞」(Apamea)及「安提阿」(Antioch)的控制權,而在「塞琉西亞.皮埃里亞」(Seleucia Pieria)另立據點。
- 『猶太聯盟』「狄奧多圖斯.特里豐」在猶太新任領袖「喬納森.阿弗斯」(Jonathan Apphus),拒絕與其建立聯盟下,將其殺害。
- 『猶太聯盟』「德米特里二世.尼卡托」承諾免除猶太地區的稅收,此意味著猶太地區的政治獨立,奠定日後「哈斯蒙尼王朝」(Hasmonean Dynasty)得以完全獨立的基礎;因此,成功與繼任猶太領袖「西蒙.塔西」(Simon Thassi),成為親密的盟友,而後者成為王朝第一位君主。
- 『帝國入侵』「帕提亞帝國」趁著「塞琉古帝國」內亂,成功入侵並控制「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而「德米特里二世.尼卡托」被擊敗後被俘虜,使得「狄奧多圖斯.特里豐」短暫成為「塞琉古帝國」皇帝,但最終被「安提阿七世.西德特斯」征服。
- 西元前138—前129年:「安提阿七世.西德特斯」(Antiochus VII Euergetes)為「德米特里一世.索特」之子。
- 『鎮壓叛亂』上任後擊敗叛亂者「狄奧多圖斯.特里豐」。
- 『鎮壓叛亂』圍攻「耶路撒冷」,但允許「猶太人」休戰七日,慶祝重要宗教節日。儘管「猶太人」掀開先王靈寢,藉此取得寬恕的資金,卻仍讓繼任猶太領導人「約翰.赫坎努斯」(John Hyrcanus)與許多「猶太人」,因為受尊重而印象深刻,甚至心懷感激之情。
- 『收復領土』集結皇家軍隊,包括「約翰.赫坎努斯」所領導的猶太軍隊,向東攻打「帕提亞帝國」,最終收復「美索不達米亞」、「巴比倫尼亞」及「米底亞」。
- 『煽動叛亂』「帕提亞帝國」新任皇帝煽動「塞琉古帝國」駐軍處的叛亂,同時釋放其兄弟「德米特里二世.尼卡托」,企圖藉由爭奪王位而引發「塞琉古帝國」內亂。
- 『煽動叛亂』「埃克巴塔那戰役」(Battle of Ecbatana)爆發。雙方於「米底亞」交戰,最終「安提阿七世.西德特斯」戰敗被殺害,而其兒子「安提阿九世.尤西塞努斯」(Antiochus IX Cyzicenus)被「帕提亞帝國」俘虜。
- 『喪失領土』「安提阿七世.西德特斯」戰死後,「塞琉古帝國」領土僅限於「敘利亞」。
- 西元前129—前125年:「德米特里二世.尼卡托」(Demetrius II Nicator)為「德米特里一世.索特」之子。
- 西元前128—前123年:「亞歷山大二世.扎比納斯」(Alexander II Zabinas)自行聲稱為「亞歷山大.巴拉斯」之子,抑或是「安提阿七世.西德特斯」養子,遭「安提阿八世.格里普斯」殺害。
- 西元前125—前121年:「克莉奧佩特拉.西婭」(Cleopatra Thea)為「德米特里二世.尼卡托」妻子,遭兒子「安提阿八世.格里普斯」毒死。
- 西元前125年:「塞琉古五世.菲洛米托」(Seleucus V Philometor)為「德米特里二世.尼卡托」兒子,遭母親「克莉奧佩特拉.西婭」殺害。
- 西元前125—前96年:「安提阿八世.格里普斯」(Antiochus VIII Grypus)為「德米特里二世.尼卡托」兒子。
- 『喘息機會』「帕提亞帝國」忙於東邊作戰,以抵禦來自「歐亞大草原」(Eurasian Steppe)及「塔里木盆地」(Tarim Basin)的遊牧民族「薩卡人」(Saka)入侵;同時,其皇帝戰死與繼任皇帝短暫統治,致使「塞琉古帝國」得以暫時擺脫威脅。
- 『遠征埃及』「托勒密王國」女王「克莉奧佩特拉二世.菲洛梅托.索泰拉」(Cleopatra II Philometor Soteira)與國王兼兄弟和丈夫「托勒密八世.施惠者二世.奢華者」(Ptolemy VIII Euergetes II Tryphon)展開王位爭奪,使得「德米特里二世.尼卡托」集結遠征軍隊拯救前者。
- 『爆發叛亂』「德米特里二世.尼卡托」軍隊開始叛變,使得「托勒密八世.施惠者二世.奢華者」尋求另一王位繼承人「亞歷山大二世.扎比納斯」與其發生內戰,而在歷經三年漫長的戰爭後,被擊敗下逃離,隨後在其妻子「克莉奧佩特拉.西婭」拒絕提供任何闢護下,最終被殺害。
- 『繼承王位』「克莉奧佩特拉.西婭」與兩位兒子「塞琉古五世.菲洛米托」和「安提阿八世.格里普斯」,於「托勒密.阿科」(Ptolemais Akko)(現今以色列阿卡)繼承王位而共同攝政,統治著以此為中心的周遭小部分地區。
- 『繼承王位』「亞歷山大二世.扎比納斯」篡位成功而繼任王位,統治著「德米特里二世.尼卡托」遺孀與其兒子們治理區域以外的所有領土。
- 『爭奪王位』「克莉奧佩特拉.西婭」擔憂兒子「塞琉古五世.菲洛米托」報復其殺父之仇,於是將其殺害。
- 『煽動內戰』「亞歷山大二世.扎比納斯」深受人民愛戴,並且與猶太領導人「約翰.赫坎努斯」建立友好關係,使得「托勒密八世.施惠者二世.奢華者」不樂見強盛的「塞琉古帝國」,因此選擇與「克莉奧佩特拉.西婭」和「安提阿八世.格里普斯」建立聯盟,最終「亞歷山大二世.扎比納斯」被擊敗而遭處決。
- 『爭奪王位』「安提阿八世.格里普斯」擔憂母親「克莉奧佩特拉.西婭」涉政太深,而為了免除其影響力將其毒死。
- 西元前125—前96年:「安提阿八世.格里普斯」(Antiochus VIII Grypus)為「德米特里二世.尼卡托」兒子、「德米特里一世.索特」孫子。
- 西元前116—前95年:「安提阿九世.尤西塞努斯」(Antiochus IX Cyzicenus)為「安提阿七世.西德特斯」兒子、「德米特里一世.索特」孫子。
- 『爆發內戰』「安提阿八世.格里普斯」為一位受歡迎的皇帝,直至「安提阿九世.尤西塞努斯」於「帕提亞帝國」俘虜後歸來,兩人經歷20年漫長的內戰以爭奪王位,最終共同瓜分「敘利亞」作結。
- 『三分天下』「安提阿八世.格里普斯」被其大臣「赫拉克利」(Heracleon)殺害,導致「安提阿九世.尤西塞努斯」佔據「安提阿」(Antioch),而其兒子「塞琉古六世.埃皮法尼斯」佔據「西里西亞」(Cylicia),以及「德米特里三世.尤卡魯斯」佔據「大馬士革」(Damascus)繼位,形成各自的權力基礎。
- 『爆發內戰』「安提阿九世.尤西塞努斯」攻打「塞琉古六世.埃皮法尼斯」,最終戰敗身亡,但其兒子「安提阿十世.尤西比斯」接替其權力象徵。
- 西元前96—前94年:「塞琉古六世.埃皮法尼斯」(Seleucus VI Epiphanes)為「安提阿八世.格里普斯」兒子。
- 西元前96—前87年:「德米特里三世.尤卡魯斯」(Demetrius III Eucaerus)為「安提阿八世.格里普斯」兒子。
- 西元前95—前92年:「安提阿十世.尤西比斯」(Antiochus X Eusebes)為「安提阿九世.尤西塞努斯」兒子。
- 西元前94—前93年:「安提阿十一世.埃皮法尼斯」(Antiochus XI Epiphanes)為「安提阿八世.格里普斯」兒子。
- 西元前94—前75年:「腓力一世.費拉德爾弗斯」(Philip I Philadelphus)為「安提阿八世.格里普斯」兒子。
- 西元前87—前82年:「安提阿十二世.狄俄尼索斯」(Antiochus XII Dionysus)為「安提阿八世.格里普斯」兒子。
- 『爆發內戰』「塞琉古六世.埃皮法尼斯」實行殘暴統治,無法給予城市自由的自治空間,同時廣徵稅收來支持戰爭支出,最終「安提阿十世.尤西比斯」對其戰勝,並將其驅逐出「安提阿」而回到「西里西亞」避難,但在其欲籌措資金重啟戰端之際,於引發的騷動中被暴徒活活燒死。
- 『爆發內戰』在「塞琉古六世.埃皮法尼斯」逝世後,「安提阿十一世.埃皮法尼斯」起而掌權,成功戰勝「安提阿十世.尤西比斯」後,將其驅逐出「安提阿」,但數月後「安提阿十世.尤西比斯」重新掌權,並殺死了「安提阿十一世.埃皮法尼斯」。
- 『爆發內戰』在「安提阿十一世.埃皮法尼斯」逝世後,以「西里西亞」為權力基礎的「腓力一世.費拉德爾弗斯」,選擇與「德米特里三世.尤卡魯斯」聯盟攻打「安提阿十世.尤西比斯」,最終後者戰死。
- 『爆發內戰』「德米特里三世.尤卡魯斯」在已控制「敘利亞」大部分地區之下,率軍襲擊「腓力一世.費拉德爾弗斯」,而後者盟友向「帕提亞帝國」求助,導致兩者聯軍擊敗前者,最終前者被流放至「帕提亞帝國」度過餘生。
- 『爆發內戰』在「德米特里三世.尤卡魯斯」遭流放後,「安提阿十二世.狄俄尼索斯」取代他佔領「大馬士革」,而「腓力一世.費拉德爾弗斯」佔領「安提阿」,外加上已佔領的「西里西亞」,最終形成各自的權力基礎。
- 西元前94—前75年:「腓力一世.費拉德爾弗斯」(Philip I Philadelphus)為「安提阿八世.格里普斯」兒子。
- 西元前87—前82年:「安提阿十二世.狄俄尼索斯」(Antiochus XII Dionysus)為「安提阿八世.格里普斯」兒子。
- 西元前82—前69年:「克莉奧佩特拉.塞琳娜」(Cleopatra Selene of Syria)為「安提阿十世.尤西比斯」遺孀。
- 西元前82—前64年:「安提阿十三世.埃西亞提庫斯」(Antiochus XIII Asiaticus)為「安提阿十世.尤西比斯」兒子。
- 西元前65—前64年:「腓力二世.菲洛洛梅烏斯」(Philip II Philoromaeus)為「腓力一世.費拉德爾弗斯」兒子。
- 『固守領土』「安提阿十二世.狄俄尼索斯」以「大馬士革」為權力基礎,專注於「敘利亞」南部地區,先後在戰役中,試圖擊退由「哈斯蒙尼王國」(Hasmonean Kingdom)及「納巴泰王國」(Nabataean Kingdom)入侵的「猶太人」(Jews)及「納巴泰人」(Nabataeans),卻在對戰後者的「卡納戰役」(Battle of Cana)中,不幸戰敗身亡。
- 『王國佔領』「納巴泰王國」國王「阿雷塔斯三世」(Aretas III)軍隊,隨後佔領「大馬士革」,而王位則被「克莉奧佩特拉.塞琳娜」及其兒子「安提阿十三世.埃西亞提庫斯」奪取,前者統治級別較高,但僅控制著幾個沿海城鎮。
- 『王國佔領』「腓力一世.費拉德爾弗斯」以不知名原因消失,而「安提阿」人民因為厭倦內戰,拒絕其兒子「腓利二世.菲洛羅梅烏斯」(Philip II Philoromaeus)繼任王位,選擇邀請「亞美卡亞王國」(Kingdom of Armenia)國王「提格拉尼斯大帝」(Tigranes the Great)入侵佔領。
- 『內部征伐』「提格拉尼斯大帝」於「托勒密.阿科」(Ptolemais Akko)(現今以色列阿卡)圍困「克莉奧佩特拉.塞琳娜」,並在俘虜後將其處決。
- 『帝國入侵』「提格拉諾切塔戰役」(Battle of Tigranocerta)爆發。「羅馬共和國」將軍「盧修斯.李錫尼烏斯.盧庫勒斯」(Lucius Licinius Lucullus)在率軍追擊「本都王國」(Kingdom of Pontus)國王「米特拉達梯六世.尤帕托」(Mithradates VI Eupator)的過程中,入侵「亞美尼亞王國」並擊潰國王「提格拉尼斯大帝」的軍隊,使得殘餘軍隊逃離後,「安提阿」人民轉而擁戴「安提阿十三世.埃西亞提庫斯」為「塞琉古帝國」皇帝,而「盧修斯.李錫尼烏斯.盧庫勒斯」批准其為「敘利亞」的附庸統治者。
- 『帝國終結』「羅馬共和國」將軍「格奈烏斯.龐培.馬格努斯」(Gnaeus Pompeius Magnus)趁機透過所申請的廣泛權力,在率軍直至「亞美尼亞王國」而最終擊敗「本都王國」國王「米特拉達梯六世.尤帕托」的過程中,超出所授予的權力,罷黜「塞琉古帝國」皇帝「安提阿十三世.埃西亞提庫斯」,更在隨後併吞「敘利亞」北方數個自由且富裕城市後,進一步向南沿途征服其餘城市,最終一同併入其中一個行省。
- 『最後皇帝』「腓力二世.菲洛洛梅烏斯」曾與「安提阿十三世.埃西亞提庫斯」一同爭奪「格奈烏斯.龐培.馬格努斯」的青睞,在「安提阿十三世.埃西亞提庫斯」被殺害後,「塞琉古帝國」形同終結,但「腓力二世.菲洛洛梅烏斯」直至爭取與埃及女王婚約,而被時任「敘利亞」總督阻止並殺害後,「塞琉古帝國」最後一位皇帝才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