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的投資經驗

Posted on

Posted in 投資觀念

 

unnamed

 

2018年開年之初的一月,除了萬象清新的感受外,還發生了美國股市重挫達10%的險象;在此之前,已將所有投資轉為現金,一直等待著再次投入的機會。在下跌達到期許的幅度後,第一次隨性投入資金;此時,大盤股價開始緩慢爬升,高興之餘卻又再次下跌不少幅度;於是,第二次再投入一筆資金,此後天天看著大盤指數增加,心中充滿了發大財的喜悅;然而,大盤指數的曲線卻又開始向下擺盪,又是一次接近10%的下跌幅度後,接著第三次投入資金,使得整體投入的資金,已經來到總資產90%的關頭。這次的投資帶有目的性,希望獲利能夠完全支付全家三人,前往澳洲墨爾本度假十天的所有費用。原以為從此一路順暢,大盤指數卻又開始一路下跌,凌晨三點醒來查看指數的情形,當時已然成為家常便飯,身心因此承受極大的壓力,遑論白天還查看滿是悲觀報導的新聞,直讓人想要認賠殺出,來舒緩那股深度的恐懼。理性思考總是在緊要關頭介入,打消了「低賣」的衝動,輾轉以此身心狀況,熬過了近半年的時間,指數終於反彈而超越了前三次資金投入的點數,並且在獲利5%之際,深怕再次遭遇先前類似的狀況,而立刻贖回本金及獲利所得;十分幸運地,獲利金額剛好如當初所願,完全支付出國旅遊的所有費用。

經過這次的投資經驗,透過事後的消息回顧及投資策略檢視,進行一番徹底的反省,歸納出以下重要的結論:

ㄧ、對於整體景氣循環的認知不足,無法針對當下可能所處的景氣階段,透過資金配置的方式進行投資;以致於單憑指數下跌幅度滿足,便隨性運用不等比例的資金投資,而誤將過多比例的資金投入,大幅增加投資上的風險。

二、最大的風險來自於自己對整體金融資訊嚴重不足,以及自我情緒掌控能力不足,導致於過度關切價格的波動,使得情緒隨著價格連動,而徒增自己的壓力。主要的心力應當放在,整體經濟發展的可能概況,才能有餘力去抵抗短期價格,與預估基本面背離時的變動。

三、不要過度為投資獲利的報酬率設定目標,不然將會在短期價格向下時,讓自己感覺離目標越來越遠,造成自己過大的壓力。投資了結應當視當時整體金融環境的變異來調控,投資獲利則只是其結果,而並非是一個可能永遠達不到的堅定目標。

四、人並非十分理性的動物,甚至可說在沒有充分覺察之下,或是失去覺察之後,情緒的力量將會遠大於理性的力量;於是,自己必須清楚情緒強壓理性的邊界,方能在投資前充分考量此變數,並採取避免跨越的相關措施。透過此次有驚無險的經驗,充分得知自己90%的資金投入後,若最差達到10%—15%的帳面虧損,已經是個人最大的極限。

五、手中握有閒置資金,當價格下跌時,會過份擔憂錯過加碼的時機,而太快將手中資金全數投入,等到價格又再度下跌時,手中便毫無資金可加碼。資金已經投入投資標的,當價格上漲時,會過份擔憂損失已有的帳面獲利,而選擇儘速獲利了結並遠離市場。這兩種情境及造成的行為,都是恐懼所造成,建立一套有紀律執行的資金配置策略,可以有效緩和恐懼所造成的衝動。

六、資金尚未投入投資標的,當價格輪番上漲時,會害怕錯過持續的獲利,而倉促投入資金;投入時正好落在群眾蜂擁而至的階段,同時亦是大戶即將拋售的時機點。資金已經投入投資標的,當價格輪番下跌時,會害怕造成持續的虧損,而倉促抽離資金;抽離時正好落在群眾大批撤離的階段,同時亦是大戶即將投入的時機點。由此可見,大戶遠離群眾來實踐「賣高買低」的投資策略,散戶則身在群眾被誘發「買高賣低」的投資心理。

七、大多數的財經新聞報導,皆為事後尋找可能的原因,以利於解釋股價波動的現象;甚至會蔓延出群眾的情緒,在情勢大好時樂觀報導,在情勢大壞時悲觀報導;更有可能是大戶買通報導,以利自己進場或出場;自己還是要有相關的知識,並在實務執行而建立經驗後,發展出基於經驗的直覺分析,才能與群眾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被刻意帶風向或無故波及。

八、儘管自認為知道並掌握一切,心中認為大盤指數會如何行進,必須清楚理解未來根本無法預測,以致於永遠要透過資金配置的方式,盡量避免突發狀況發生,並越過情緒大於理性的邊界,斷然在低點處認賠殺出。

九、投資如已發展國家的大盤指數,大多數在不小的機率上,具有大週期起伏的循環性質;關切當下價格波動的幅度,僅僅是大週期中的小幅度變動,若以資產配置的方式,進行中長期的投資,或許能讓投資結果更有效率。

十、景氣循環階段接近尾聲前,聯準會的措辭強硬或是升息決議,以及重大貿易疑雲未有明確的政策緩解,將會讓大盤指數震盪加大;針對幅度的大變動,則依前述個人的資金投入及心理狀況,而有著不同的忍受程度。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