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聽見人們往回看著大盤曲線,然後重覆著「早知道當時趁底點買進,現在高點賣出就發大財了。」我總是對始終抱持這樣說法的人,稱其為「置身事外者」而非「實踐者」。兩者的差異在於:前者遠離事務之外,能在不牽涉情緒之下,透過旁觀且事後回顧的方式,針對事後的結果發表意見;後者置身事務之內,於是總在當下的情緒與思考之間,衡量出最後執行的決策。「置身事外者」另幾項顯著的行為特徵還包括:先前的猶豫導致最終並未進行投資,卻在事後發展趨勢符合當初的預期下,大放厥詞地自認為見解獨到;透過回顧的方式,替未來預想好進場投資的大盤下限,卻在目標價到來時猶豫不決而錯過時機。從「置身事外」到「實踐」,將會體驗到相當關鍵的差異性,也就是自我情緒會隨著大盤曲線甚至是周遭大眾的情緒而變化,因此會嚴重影響自己的決策結果。於是,回顧大盤曲線的高低點,計算著報酬率高達30%時,若自己身處於每個當下,也許報酬率只能有10%甚至5%;在自我情緒沒有適當地掌控之下,這樣的結果將十分正常。畢竟投資是透過實際參與之下,所進行的一連串決策與行動,而非不斷地透過紙上談兵,便能有任何的結果。於是,投資並無法「早知道」,而是「現在要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