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選擇投資,便要展開行動,這便是個人的投資哲學,也才有以下各層次的思考細項。關於投資,可以適時回歸決定做這件事的初衷,亦可以視為五個核心行動:研究局勢、釐清情緒、承擔風險、投入金錢、驗證決策。
一、研究局勢:回顧國際政治、經濟數據及歷史事件,以初步協助認識當下局勢背後的基本面,可能運行到整體經濟循環的哪個階段。這裡有一點相當重要,整個國際環境是個相當複雜的系統,無論自己的研究多麼詳細透徹,終究無法得知全貌而有所侷限,避免將自己理性思考的結果視為絕對,是一個必須時時謹記在心的原則。
二、釐清情緒:認清投資市場反應基本面的時間,相較於反應市場情緒的時間來得短;於是,詳細探究「自身情緒」與「市場情緒」的差異,將顯得格外的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將自己抽離市場,免於被市場情緒所渲染,得以採取局外人的姿態,來運用「研究局勢」後的結論。這裡有一點相當重要,當市場情緒走向恐慌時,自己的情緒難免被影響,並且會將此情緒沿著時間軸線投射於未來;於是,以理性思考釐清投射的範圍—短期、中期或長期,便顯得相當的重要。
三、承擔風險:運用理性思考著重在「研究局勢」及「釐清情緒」兩個面向,白話一點來說,也就是運用理性思考探究「事」與「人」的不同面向;大部分而言,投資市場短期及中期內,會受「人」的影響較深;長期後,則深受「事」的影響。綜合前述,投資市場持續受「人」的影響,因而悲觀許久後,終究會精確反應「事」,但反應的時間也許並不長,而後又會走向「人」的影響,市場情緒因此又走向過度樂觀,如此重複循環。於是,投資前便著重於判斷當下位於循環中的位置,但必須謹記相對於整體市場而言,自己看法的侷限性及自己情緒的相依性,所以勢必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風險,也就是投資並非一定穩賺不賠。
四、投入金錢:綜合前述三項,既然投資前的研究告訴人們,投資必定存在著「風險」,也就對應著投入金錢時,必須要詳細考量「避險」;最為普遍的作法便是規劃「資金配置」。一個人擁有的總資金為100%,必須視風險的程度,對應提撥投資資金的比例;假定最後決定以20%資金進行投資,必須在投資前建構出以下觀點:萬一20%的資金虧損30%,則個人的總資金僅虧損6%。為什麼必須要對這個換算了然於胸?因為沒有這層事前的換算,一般人會將20%的資金視為100%的資金,而間接抱持著「一毛錢都不能虧損」的想法,此將會讓一個人「永遠跨不出承擔風險的門檻」,也就無法在關鍵時刻進行投資。
五、驗證決策:個人將投資視為驗證決策的手段,而非世俗認定獲取金錢的報酬;獲取金錢報酬是「唯物」層次,也是最後的結果;然而,驗證決策則是「唯心」層次,也是初始的動機。不管對於未來抱持著什麼想法,既然選擇投資,便要付出行動,而行動的方式便是上述的「資金配置」。因為沒有行動,便無法驗證自己連貫的決策;唯有行動,才能驗證決策,也才有後續的反省,以完善往後的投資決策,這層道理跟任何的人生議題十分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