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自由前的不自由幻象

Posted on

Posted in 生活哲思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人們生活中各個層面亦因科技介入,而取得空前的便利性,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網際網路的發展。在財務規劃及隨後的實踐領域中,顯而易見的便是網路下單投資標的的模式,使得投資證券化的金融商品更為貼近一般大眾;另外,為創意構想發展出設計雛型,並籌措所需的資金,以及透過大數據的解讀,較為精準媒合出銷售對象等等,亦是顛覆性的發展。順應著這些情勢的發展,越來越讓獲得金流的對象個人化,不再受限於傳統的組織或企業;同時,除了對多年前早已在國外興起的FIRE(Financial Independent Retire Early,財務獨立提早退休)運動,起了推波助燃的作用,掀起熱烈的討論及對應的網路資訊傳播外,更催生出脫離組織束縛並勇敢追尋天命的夢想家,一個看似水道渠成的無窮希望,得以擺脫犧牲個人而委身群體的組織文化。

然而,此處需要特意提起的重點,便是看待FIRE運動,不能以「脫離」而必須以「回歸」為其核心的發展精神,也就是參與此運動其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使得人們脫離以犧牲個人為前提的群體,回歸以個人發展為主軸的世界,故這是一個經過哲學式的探究後,具有明確方向性的一連串作為。我們可以回顧工作與生活中的任意細節,便能夠清楚地明瞭此處的含義:重視家人相處的時刻,卻被越來越沉重的工作量,佔據了生活多數的時間;重視個人身體的健康狀況,卻被隨意調動的工作內容,長期處於精神緊繃的狀態;重視個人性格的完整發展,卻被家中必要的龐大開支,受困於收入高但不適切的職務。由這些簡易的例證可以看出,個人為了負擔起一個家庭支出,全然地騰出心理、生理及時間支配權,雖然這些是一位成人必經的社會歷練,得以展現個人在群體中,如何與人合作並做出個人貢獻,以此獲得滿足及歸屬感,但礙於生理機能自然的衰退,以及朝向死亡跨了一大步後,徒生稀有時間的珍貴感受,持續受組織及企業的支配,將會使得個人在內心層次上,顯得越來越委曲求全;另一方面,個人透過工作上的多重磨練,勢必對於自身性格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更應當清楚適合自身性格的未來職涯發展方向。簡而言之,個人在社會上持續參與勞動工作,除了憑藉著自身逐漸成熟的技能,以此獲得逐漸攀升的薪資收入外,更對於自身性格有著更加清楚的認識,因此擘劃未來進一步發展的藍圖,也勢必存在著個人的想法及某程度的信心。個人認為參與FIRE運動,在初始階段,便是帶著這些獲得的資金與習得的經驗,開始走向自我的目標,也就是所謂的回歸。所以,綜合以上,不妨將參與FIRE運動的核心精髓,界定為一種運用資金完善生活必需事務的現實問題,並得以重新評估及投入未來適合自我發展職涯的歷程。

既然牽涉到自我的議題,勢必歷經以理性向內探究自我的過程,此便意謂著個人的意識甦醒,使得個人開始釐清自我與他人的不同,甚至自我如何遭逢社會文化的影響,乃至於深入探究自我原初的面貌。這種探究自我的歷程,便為個人的自由起了開端,開始能夠感受到生活中,昔日不被發現的種種細節,引發個人濃厚的好奇心,乃至於興起深入研究的興緻;換言之,參與真正FIRE運動的人們,其實是本藉著自由無拘束的心態,懂得運用堅定無比的意志,於特定的短暫期間內,十分專注於過往積累資金的運用,而犧牲接觸其它事務的自由,為的是試圖先協助自己解決生活的現實問題,去換取未來現實層面上的自由,以此讓未來生活在現實與精神的雙重自由下,發揮自身認定的核心價值,最終獲得真正的幸福與快樂。因此,財務自由前必然不自由,卻不必然因此永久不自由,此意謂著當下被制約並不意謂著未來亦被制約,區分出兩者的差異在於是否探究出自我。若非本著自我發展來追逐財務自由,將會形同於由錢財引領前進,錢財成為目的而自我將成為工具,當下的制約將會恆常延伸於未來;若是本著自我發展來追逐財務自由,將會形同於由自我引領前進,自我成為目而錢財僅是工具,當下的制約僅僅是短暫的存在,未來則是朝向寬闊的個人願景。針對後者,也就是對於追逐財務自由前,不自由狀態的錯誤認知,個人稱之為財務自由前的不自由幻象,造成誤判的因素便在於忽略自我探究的進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