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讀書,皆因為了自己 – 為了解「自己」及「世界」。
這是我至今回想當初遇到困難後,持續且漸進式閱讀,近十年來的深切感受。以前所受的教育,將學問劃分得很離散,再加上社會文化的功利偏見下,讓人誤認學問有高低之分,但人生到了某個階段後,如果有充分的覺知,常會開始跨出熟悉的領域找尋答案。
在尋覓的過程中才驚覺,學問只有「完整」之分,而沒有所謂的「高低」之分,父母能做的關鍵事情,在於帶領孩子盡可能俯視學問的全貌,而非拘泥在自身的喜好,將孩子作為「自我夢想延伸的工具」,「自己的遺憾要自己面對」,這才是一個成人該有的風範。這社會常灌輸一種「畸形的觀念」,年長或權威的人說的話才是對的,即使他們跟不上時代,年幼依舊必須臣服在其之下。這種嚴重忽視內心的作為,完全將智慧因循於錯誤的因素之上,內心的成熟度才應當是智慧的要素。
大布偶式的操縱,大部分是一種匱乏心態造成 – 擔心及恐懼失去什麼,導致一種嚴重的心理扭曲,扭曲到屈服於「只有」功利的觀點,所以必須回溯根源,針對恐懼且不願面對匱乏的心態,進行深度的治療,那通常指的就是整個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