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目前的研究結論而言,想像力是一種人類特有的能力,得以穿越時間及空間,擘畫場景並安排參與其中的要角,共同進行種種因互動而生的活動。基於此種獨特的能力,使得人們可以進行事前計畫及目標,以作為實際投身事務後的參照準則。所以,想像力將人們的心思自當下抽離開來,並且更進一步將其投放在未來,也就是說正當人們與他人同坐用餐時,可以將心思從關注對方抽離,並且周旋在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情上。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人們總會被詬病無法活在當下,因此喪失與人共處時細微的情感回憶;然而,換作另一種情境,我們將會發現想像力實為重要,此便落實了事情總有好與壞兩面共存的現象特質。
我們不妨在內心浮現出一個場景,一個人處於某一種情境,並且在面臨一件事務的當下,必須盡可能匯集自眼前所蒐集到的資訊,同時任由其碰撞任何腦海裡,處理此情境有關所有可能的「思緒」,接著統合所有觸發而突出的「思緒」,形成事前所謂的「觀念」,最終依循「觀念」動身實踐。身體遭遇某一情境的當下,在腦海裡所進行的活動便具備跨越時空的性質—搜集過去的思緒、融合現有的情境、評估未來的結果,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抽象的能力,隸屬於想像力定義的範疇。換言之,人們是善用橫跨時空的抽象能力,實踐於當下眼前的情境,也就是說過往的任何經歷,皆會成為未來決策的參照準則,更深入地說一個人的「觀念」,必須能夠在遭遇能夠用來處理對應的事務前便具備,才足以在遭遇事情的當下,予以迅速且順利地解決。
將「觀念」視為一張網,而這張網越往四面八方擴展,所能處理的事務便越嶄新或龐雜,至於促使這張網擴張的方式:一為遭逢嶄新或龐雜事務的當下,ㄧ邊處理的同時ㄧ邊學習而擴張;二為憑藉著滿足好奇心的單純動機,任由聯想驅動自主學習而擴張。就擴張網絡而言,前者只暫時處於完備現狀的動態,等待克服眼前難關時,即便轉為靜態,而後者則不時處於完備自我的動態。就遭遇並處理事務而言,前者為後知後覺,屬於絕大多數人的方式,通常耗費較多時間且較緩慢獲得成效;後者為先知先覺,屬於絕少數人的方式,通常耗費較少時間且較迅速獲得成效。倘若由人生各歷程而論,沉浸原生家庭中、邁入學校教育中、邁入社會職場中、步入婚姻關係中、處於新生家庭中等等,身處於每個場域的人們,因為逐漸開始與許多不同的對象產生互動,都被要求著必須能夠因應更為嶄新或龐雜的事務,並且越到人生中段的歷程,因為同時身處於不同的場域,通常越被要求具備不同的因應能力,故可想而知「觀念」這張網,倘若以前者方式進行擴張,相較於後者勢必大量充斥著壓力、無奈、無力、辛勤等等情緒;最為顯著且普為人知的情緒,個人認為便是較為緩和的「遺憾」二字,甚至一不小心可能走向負面的「悔恨」二字。
為何會有「遺憾」這種情緒生成呢?主要源自於一個人以當下已經承擔更多事務,並且從中獲得「觀念」及對應實質成果擴張的狀態,赫然發現倘若過去已經具備當下更多的「觀念」,當下的實質成果將會更加不同凡響,所衍生出一種「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事後觀感。然而,我們藉由回顧上述擴張「觀念」這張網的方式,可以充分得知既然沒有走上「主動且自我驅動」的路途,勢必處於「被動且事務驅動」的路途,那麼也就沒有什麼好感到「遺憾」的充分理由。另一方面,我們必須給予自己多點掌聲,雖然直至當下仍舊處於「被動且事務驅動」的路途,但由過去至當下進行整體觀察,自己正朝向擴張「觀念」的方向邁進,而在當下憑藉著此過程連續的努力,已經克服了眼前的難關,同時獲得了對應的成果,這些足以作為「自我成長」的絕佳佐證。最終,我們面向未來握有選擇的權力,在未來所遭遇事務不確定的前提下,可以決定是否要轉為踏上「主動且自我驅動」的路途,自我無關名利地依憑著熱情探索,還是要持續處於「被動且事務驅動」的路途,自我迎面觸發地依憑著事務探索,也就是說倘若由現在開始,徹底地認知到上述一切,對於未來的我們而言,潛在的「遺憾」有機會可以和緩許多,因為選擇權其實就在自己的手上。
「觀念」這張網存在一種極端的狀況,也就是擴張得十分緩慢,甚至毫無擴張的跡象,此意謂著一個人既不在事前主動學習,亦不在處於更為嶄新及龐雜事務之中被動學習,那麼究竟如何應對生活迎面而來的艱難事務呢?一個人一旦陷入這種生活模式,便會將比自己「觀念」範圍更大的事務,進一步扭曲到自己「觀念」所能解釋的地步,然後持續採用這種方式來應對週遭,可想而知結果不外乎與人相處不和諧,抑或事務處理得不夠圓融,但儘管有著這樣的結果,依舊還是持續著自我作為,只因為一些因素尚未發酵,讓自己從中驚醒過來。此隸屬於不知不覺的類型,往往透過自己與面對一樣事務的他人比較結果,並且發現他人較為優異的結果,進而開始回顧自己過去至現在的一連串「觀念」及對應作為,才驚覺一路以來自我「觀念」受限,以致於無法妥善地處理眼前事務;無論懂得覺醒而歸咎於自我,抑或為了逃避而歸咎於他人,這時候情緒自當容易走向「悔恨」的境地。然而,如上所述,過去誠然已經過去,過去僅佐證了自己曾經的所作所為,從現在開始直至未來,選擇權其實就在自己的手上,一旦開始踏上「主動且自我驅動」的路途,潛在的「悔恨」有機會可以和緩許多。
認定「世界」與「自我」都為窮竟一生而無法明瞭透徹的兩個領域,相形之下一個人現有的「觀念」僅能處理當下特定範圍的事務,但人生未來必須處理的所有事務,逐漸顯露出更為嶄新且龐雜的傾向,自我保持謙虛並主動充實新知,實為正確且永續發展和諧人生所必要。「遺憾」及「悔恨」勢必無法完全去除,自己適度地感受到它們,反而能夠驅動自我邁向或保持在主動學習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