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一篇「論遺憾與悔恨的生成及應對」文章中,我們看見了一個人的「觀念」網絡與周遭環境的相對應關係,從中一個相當關鍵的面向浮現出來,便是一個人與周遭環境關係的不確定性,此意謂著周遭環境的變化,扣除人生可以事先想到的確定歷程後,其餘皆可歸結為無法事先想到的不確定歷程。一個人展開人生的不確定歷程,揭露出以下深刻的內涵:自己根本沒預料到會身處於此些歷程;自己根本缺乏此些歷程中待人處事的觀念。簡而言之,一股自己無法全然控制的力量,很巧妙地將自己引領至此些歷程,使得自己毫無準備地應對其中迎面而來的挑戰。
行文至此,個人一方面徹底地認同現今科學時代裡,那些深掘各領域後的知識,誠然卓越且浩瀚無垠;然而,個人另一方面也徹底地認同,仍然有許多領域無法透徹挖掘。透過上述兩種並存的認知,帶領著個人展望世間萬物,充分意識並理解到「確定」與「不確定」的事實。針對「確定」的面向,一個人總是可以想到自己何時、何地與它們相遇,並且依據自己的規劃,明白如何應對它們;然而,針對「不確定」的面向,一個人卻無法想到自己何時、何地與它們相遇,但這並非代表自己也就束手無策。
上述一切將一個人面對的所有事務,切分出兩個性質—「確定」及「不確定」,就在我們充分理解這個事實後,為了妥善應對所有事務以利於自身,緊接著必須擴展出看待「不確定」的觀念—透過隨時幻想及參考失敗經驗的方式,竭盡所能將「不確定」導向「確定」。
針對三個字詞作延伸性闡述:隨時、幻想、參考失敗經驗、竭盡所能。隨時意謂著持續進行而沒有終止的時候;幻想意謂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參考失敗經驗意謂著參考歷史中,面臨同樣事務且最終失敗,採取事後歸結可能失敗原因的資料;竭盡所能意謂著正因為面臨不確定,以致於無法事前得知不確定完整的內涵,於是必須盡力做好上述兩件事情—幻想及參考失敗經驗。
「不確定」意謂著自己不知道何時、何地會發生何事,此不代表自己完全不在想法上去接觸,「不確定」便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反而必須基於上述原則—隨時、幻想、參考失敗經驗、竭盡所能,首先依據自己未來可能置身之處的清單,清楚地定義出「何地」,再來完全忽略「不確定」中的「何時」,然後針對任一置身之處,為「不確定」中的「何事」清楚地定義出可能發生事情的清單,緊接著藉由科學探究清單中每一項可能發生事情的緣由,並且更進一步藉由科學探究每一項可能發生事情的解決方法。
簡而言之,一張樹狀圖儼然而生,將「不確定」導向「確定」,由隱含著用盡心力想出來及參考它處失敗案例的精神軌跡,一步一步地鋪設而成。最為重要的是以下兩個面向:此張樹狀圖將持續擴張,因為自己不同時候會觸發不同觀念,同時失敗的案例隨時都在發生,隨之而來不同的失敗原因也隨時在誕生;幻想能夠與參考失敗經驗形成有力的互補,尤其幻想基於完全不設限且不著邊際地的憑空想像,更能在事前盡量將「不確定」化為「確定」。最終,我們必須保留餘裕的心態及培養臨機應變的能力,誠然接受那些不被自己用盡心力化為「確定」的事情突然降臨,並且勇於即時思考出化解危機的辦法,至此我們便已心力交瘁而毫無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