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所有煩惱皆來自人際關係

Posted on

Posted in 短篇敘事

 

台灣:台南.漁光島

 

入秋天涼之際,眼前睫毛間暈開柔弱的淚水,傾刻間形同晨間綠葉露珠滑落,令我回想起「人類所有煩惱皆來自人際關係」的至理名言。暗室昏黃燈光中,彷彿透視了曾經柔弱的幼時靈魂被囚禁著,懇切地等待超越自我的救贖。Siddhārtha Gautama(悉達多.喬達摩)對於人世間運行事務的透徹領悟,以及Alfred Adler(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Carl Gustav Jung(卡爾.榮格)對於人類心理的深度分析,曾經聯合將我從內心低谷中挽起,如今夜間娓娓道來的淺顯話語,狀似低語呢喃卻彌足珍貴。

通宵應對繁重的課業,偶爾讓家人因關門聲響,自半夜中熟睡中醒來,已然是稀鬆平常的寫照。回到家中雜亂擺置物品,以及面對詢問和問候面無表情且不發一語,更是彼此互動的常態。這些身為父母都能理解,因為家人總是予以包容,同時默默展現著愛。曾幾何時,我倆總是有耐不住性子的時候,直言小孩長大後自行承擔與人相處的結果,並且再來進行痛苦的調整,但是基調仍然未變—包容與愛。

接手滿滿的回覆訊息,詳載著對方認定種種關懷被漠視的話語,最後套上了自私二字作為終結。一場原本快樂的畢業旅行變調,變成了同儕關係斷裂的原點,這對於正處青春期的任何人,都是不可忽視的重大傷害。青春期奠基於反抗原生家庭中的父母,進而向外轉向同儕關係中發展,此為形成自我的重要前奏。如何在關係的任何挫敗中復原並持續前進,對於成人後的健全自我,更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他者的舉手投足總是勝過千言萬語,但沒有如下談話性的歸納,便無法理解他者舉手投足間,所深刻隱含的千言萬語,以致於不懂得如何表現於自我舉手投足間。

一、親情恆無所求,但友情常尋求對價。當對方展現滿懷關心且焦慮的舉動,卻在妳面無表情及離題答覆下,直接將這些行為定義為單方面多情,在無法獲得對價的回覆言語及行為下,摧毀了友情的根基。妳必須向內尋問自己,究竟有沒有感受到對方的溫暖好意呢?如果有,妳就需要適時表達相對應的回覆;如果沒有,妳需要將兩人角色對調,在對方立場之下,仔細思考對方的感受,然後再依此表達回覆。在人際關係中,細膩感受與換位思考不可或缺,這是必須培養的關鍵能力。

二、他人無法被強迫,但自我可以選擇。儘管遵循上述的方式相處,但每個人性格不盡相同,使得對於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也都不太相同,這也是每段關係很常起爭執後決裂的原因。一段健全的關係包含妥善的開始直至結束,任何一方決定離開後關係便結束,遺留一方常忘了仍然存在其它眾多選擇。遺留一方長久依賴關係而成為習慣,斷絕後的悲傷成為主宰,致使自我委曲求全,只想著要讓關係持續發展,但這種完全忽略自我的不健全方式,更讓勉強復合的關係,無法在對等的條件下持續發展。將企求他人復合的渴望,逐漸轉化為自我成長的關切,是一個邁向成人的關鍵程序。

三、他人選擇互動冷卻,但自我專注內在對話。勇敢面對悲傷,該哭泣流淚時,也要大聲把淚流盡,同時也別忘了問問自我:『我到底在意什麼呢?為什麼會因此悲傷呢?』這兩個問題需要長時間不斷探索,可以說直探悲傷的源頭,更是在實戰中對自我進行深度理解。有別於MBTI測驗所得制式結果的理解,得以實際擴展看待自我的視野,逐漸清楚自我與外界互動後可能存在的任何反應,逐漸讓自我盡可能處變不驚、不悲、不痛的狀態。

四、沒有人毫無遺憾,但遺憾得以擴展視野。眼淚中言說想回到過往關係熱絡的狀態,彷彿忽略彼此間性格相異難並存的根本,更像在進行自我情緒性的安撫,促使我拋出了『為什麼人會有遺憾?』作為回應,試圖突破籠罩的情緒陰霾。過度以自我為本位,而長期忽略他人感受,便是一種視野屏障的狀態,迴盪著盡是攸關自我的隻字片語,這使得身處關係中被認定為自私。唯有透過舊關係決裂所帶來的傷痛,才能在深沉省思下喚醒自我,面向未來走出自我來建立新關係。所以,面向過去是一個視野受限的自我,而面向未來則是視野擴展的自我;於是,過去視野受限產生當下遺憾,而當下遺憾卻能促成未來視野擴展,遺憾可以說帶來一個人成長的契機。

五、自我很美好,但只是一個代名詞。MBTI測驗結果只能反應當下的性格,面對未來持續接觸的人、事、物,都會因為深度互動影響未來性格發展,故不必全然堅信任何測驗結果。儘管性格由先天遺傳基因形成某程度限制,但絕大部分依舊遭受後天經驗持續改變,故我們常提及的自我,就只是一個形容當下統整性格且方便稱呼的代名詞。由此出發進行思考,我們應當專注在與外界應對中尋求性格理解,然後透過實戰經驗導引性格發展,而不應當在沒有充分思考下,堅持一個未經實際考驗的紙上性格描述,這樣會讓自己陷入盲點,因而無法解決遭遇的任何困難。

六、感謝過去一切,但著眼於未來。回首過往寶貴經歷,才造就如今自我,而望向未來,同樣要珍惜未知經歷,透過深度參與其中,再次適度地形塑自我。無論過去一切如何讓情緒變化,抱持著感謝的心意,因為藉由它們得以運用思考,讓自己適時向內觀看,然後懂得調整後重新出發,形成如今嶄新的自我,開放於未來任何的可能性。反觀沉浸在悔恨的心意,會讓情緒主導於對自我或他人詆毀,使得自我原地踏步,停留在依舊受限的狀態中。

七、思考如何調整自我,融入嶄新群體關係。深入理解性格是非常私密的功夫,更常帶著實驗性質反覆進行確認;即使如此,性格仍然有模擬兩可甚至未知之處,端視融入的群體如何激發而定。所以,可想而知不同人將有不同性格,一個群體中便存在許多性格進行互動,也就勢必存在許多言行摩擦,作為個人就必須面臨一個課題:究竟要如何調整自我來融入群體呢?個人珍貴之處在於性格與他人不同,展現出專屬的獨特性,但融入群體關係卻常形成某種程度的阻礙,這時候思考如何盡可能保有性格,卻又以開放心態接納適度改變,讓自我於群體關係中相處融洽,又更是一門了不得的功夫,同樣需要用心且長時間耕耘。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