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了西方科學進步,隨之而來的是深層的自由主義,以及之前所提及的平等概念。小孩成就不是用來彰顯父母光環,成績好不好是他做的這件事,沒達到父母心中好的結果,而不是他這個人的存在不對,並不需要用急於否定他的方式去斥責他。將孩子好好存在著,視為一個基準點出發,就會同時看見他好的一面及有待加強的一面。如果用一百分的觀點看孩子,只會看見孩子待加強的一面,而在生活中天天充滿了憤慨。
父母的終極目標,乃是看見成人的孩子,獨立自主處理好生活的事務。長大後的孩子,有了他們的自由意志,他們會選擇自己想要過的生活。父母在孩子小時候,需要的是陪伴及關切,然後一步一步慢慢放手,直到確定他可以獨自面對困難,而能夠想出辦法去處理。這種能力的確認,需要的是用心的關懷,了解孩子內心的狀態,是抽象是概念性的。而不是用一種打或罵的方式,綁在自己身邊唯我獨尊的方式,企圖用自己上對下的方式,掌握孩子的一切。
父母與小孩情感的培養,也在於這過程中生成。小孩長大後,只需要用拋出一個議題的方式,讓孩子運用自己的觀點去進行思考,父母能做的就只有當作一個咨詢的對象。 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父母,都必須仔細思考一件事,何謂人?只有沒生命跡象的物品,我們才會決定它的用途。唯有想通這件事,生活觀點才會豁然開闊,要不然就如文章中所言,被傳統的枷鎖鍊住,但卻不知道為什麼,而一昧地堅持下去。傳統都是被創造出來,當想不透這層意義,面對今日中西方文化衝擊,只有每天內心糾結地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