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鑿的情感及思想典範

Posted on

Posted in 生活哲思

 

有時連父母自己,都沒有在生活場域中,有過突破界限的經驗,如何將過程中深鑿的情感及思想軌跡,安置在小孩的生命中,形成典範來幫助他們呢?尤其是在這個變化莫測的時代裡,這樣的經驗似乎是未來生存的必備條件。

工作午後的時光,這次又與同事對談上了,聽著他描述唸讀高中的小孩連日來的變化。有一天小孩跟他提及不想繼續唸高中的想法,直說他自己已經找好火鍋店的工作,只要休學之後便能馬上工作。同事問了不想唸書的理由後,自行解讀為學校模擬考表現不佳,對畢業後考大學的結果預先感到絕望,於是決定先行放棄。我跟同事一致認為,教導他人學會保持熱情及耐心,是一項非常有挑戰性的課題。這裡的重點在於:人不是機器人,無法一道指令騰空而出,即能讓人勇往直前且熱情充沛;尤其當父母無形中視自己為機器人時,而誤認為小孩亦是如此時,常常便是災難的開始。

同事的解決方案堪稱合情合理,他首先否決了小孩自己的設想,緊接著提出兩個選項以供選擇:一、轉學至高職學校,培養實作技能。二、從事他所指定的任何事情並如期完成。有時候父母在生活上的眼界,的確較小孩身為學生時來得廣,因此兼顧小孩未來生活的著眼點進行思考,確實有否認他自行提案的必要,然後父母必須再針對其未來生活的考量,提出一套貼近現實的方案—但通常這樣的方案是不太會被接受的,尤其是小孩面對挫折後,不知道如何處理對應產生的低落情緒時更是如此。逃避是一種很強烈的情緒反應,在經過百般努力之後,不得心中預想時尤其深刻。所以,作為壓抑小孩未入社會的不合理提案,父母的提案顯得合理許多,但個人認為始終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也就是思索逃避的情緒反應,究竟從何而來且如何將之轉換。

這時候我提問起來:「如果有一天我們跟老闆提起,要辭職離開科技業了,老闆問了我們離開後要做什麼,我們有辦法回答得出具體的方案嗎?」「如果我們將這樣的情境,對照在自己小孩的情境,也許頓時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吧!」每個人都有可能被「某種經驗」設限—父母在於能力分工的職場,小孩在於知識講授的學校。整體來看,似乎都少了「思想突破自身領域」的經驗,來預先想像「超越自身」的可能性,更遑論一個「脈絡清晰」的提案了。這樣的超越其實至關重要,它是在自身領域遭遇挫折時,引領自我向前的一股整合過的信念,協助我們在挫折的過程中,深刻體會低落情感的變化,並適時轉化為前進的動力,更因此回頭強化自我的思想以及延伸的信念。走過這樣的過程,往後面對情感及思想時,會產生一種自我的典範,供自我深度檢視並且嘗試以此協助他人。這其實也間接說明了,人在一個局裡迷惘時,往往需要自局裡跳脫出來,採取綜觀的姿態好好地解析情感及思想的變化,以進一步強化自我堅持的信念。為什麼這一項能力很重要呢?因為人生的關頭來到擴展自己能力的時候,外在對於內在的衝擊隨之而來,如果不先在情感面安穩下來,要如何發揮思想來處理好事務呢?更不論擴展能力,而是不知何時會有超乎自己預期的事情降臨,一整個由內在對自己構成挑戰。

父母供養小孩的表象,會讓自己誤以為是「權威者」,以致於永遠處在支配小孩的情感與思想的狀態—這部分的假象,來自於父母內心一直存在著「年幼小孩的印象」,就算小孩生理成熟時依舊如此。然而,仔細想想之後會發覺,其實父母更像「領導者」,必須將生理成熟後小孩的心理,帶領至某個完善的狀態,以致於在確認能夠抵抗各式的內在衝擊後,放手以求得其個人的真實存在。於是,既然是領導者,那麼也就牽涉到父母曾經領導自己的經驗議題,唯有親身領導過自己,才能造就深鑿過的情感及思想軌跡,然後依此形成一種典範,面對同樣身陷困境的小孩,以全力協助其心理上的成長,並且深切地了解到一個事實:透過我們的幫助下,小孩們終將青出於籃而更勝於籃,父母終將放手讓他們主導自己的人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