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取框架外前人的想法,常能引領至不同境地的思考;在這裡「框架」指的是「資本主義」,「前人」指的是「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認為人是以「追求幸福」為目標活在世界上,至於如何追求?那便是運用人類理性的思考,然後以發揮美德的方式,在「群居社會」中發揮自己的潛能,以此得來「滿足與快樂」,最終換來幸福的情感。換言之,幸福其實不是一個狀態,卻是一連串積極行動且接受反饋的過程。在資本主義的時代下,常見人誤以為「不斷」追求財富與名聲,便可以獲得一個幸福的狀態,實際上那只是為了他人的「認可」,這其實是沒有再深入探究,為何需要他人認可的原因,而只是另一種追求表象的幸福,況且這當中充滿了不確定性。於是,透過暸解世界及滿足心智,可以「自給自足」而不用他人認可,起身去追求兼顧個人及群體的目標,來達成持久延續的幸福。
看完這段後,深深發覺人類其實過了好幾千年,本質上還是沒有太大的差異,只是多了更多表象元素的迷惑,這方面我彷彿跟亞里斯多德對上話了!很慶幸自己是第三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