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基調

Posted on

Posted in 生活哲思

 

走在人生的路上,在各式各樣群眾聚集的情境下,「追求成長」乃常聽聞的宣誓語彙,使得個人在不仔細辨別之下,接納此四字作為人生奮鬥的目標:在企業會議時,高喊追求「獲利」成長;在家庭聚會時,定調追求「獨立」成長;在朋友聚首時,崇尚追求「財務」成長;在同好集結時,熱議追求「技術」成長。各個面向的成長皆指向個人,道盡了多方面成長的要求,亦間接道盡了必須多方面奮鬥的心力;然而,我們卻鮮少詢問以下的問題:追求各方面成長對於個人而言代表著什麼?

由於人們對於事務的觀點,普遍侷限於特定的範圍內,甚至無法輕易地被變更;因此,幾乎可說是透過單極化觀點,看待自身週遭相關的事務,以致於相對應地產生單一特定的見解。當人們需要滿足特殊的目的,例如生存、學習等等,必須置身於不同的場合及情境,便不可避免地需要與人群相處。可以輕易地想像每個人都有著自身特定的見解,當共事時便會產生見解上的衝突,連帶誘發爭執或隱忍,沉浸其中的人們,透過自身消極情緒的反饋,長久下來便會由內而外地,造就事務不順遂的發展。某件事務的發展必須能夠對所有參與的人有利,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前提,順著這樣的前提進行思考,見解多元也就相當正常;甚至可以說透過眾人的參與,經過多元的深入詮釋後,可能將事務逐漸還原為中性。有鑑於此,開始縮減思考的範疇直至個人層次,將可以探究出不順遂的源頭,可能出自於個人無法接納不同於己的見解。倘若排除個人已經是位綜觀天下的奇才,而逐漸朝向領導他人的而努力,無法誠心接納異己之見,反倒必須將反省的重心回到個人,檢視為何自我意識格外強烈,總是要求他人的順從與配合?

將個人自認獨到的見解與正向情緒相互連結,是為了保持自尊抑或維持個人在群體中的地位,這是一個無法輕易被察覺的自動化過程;當身處於萬事得心應手的環境下,沒有任何挑戰的力量,因此感到舒適久而無聊,實在理所當然;然而,當身處的環境丕變時,依舊採用慣常的見解來行事,便必須與眾多不同的見解相互激盪,那種舒適的感受便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無止盡的挫折與抑鬱。自身長久以來的見解並非不對,而僅是其中一個面向的經驗談;不斷切換自身所處的場域,將能造就自我進行向內而非向外探究,逐漸放下過去固化的心態及對應的感受,接著理性地學習不同見解的內涵;持續許久後,不僅能充分理解並掌握內在,更能體會那種天地合一且了然於胸的沉穩感受。成長的基調便在於此:不斷透過向內的探究,逐步磨鍊鏈結於特定見解的尖銳情緒,直至能以平和的情緒接納多元的見解,更能進一步進行整合後的理性思考。我們可以稱此為「圓融」的境界,在此情境下並不會失去自我,而是自然地融合眾多的他人,最終促成外在著手的事務,映照出自我內心中性的自然特質。當人們懂得探究事務對於個人的多元意義,將能充分地同理他人心中所運行的觀念,乃至於最終表達出的見解,並且憑藉著「無條件相信多元意義」所建構的使命,為了解決利於眾人的問題,精煉出排除障礙的能力,以促成廣泛道德層面的完善發展。

回過頭來檢視指向個人的各種成長要求—企業的「獲利」成長、家庭的「獨立」成長、朋友的「財務」成長、同好的「技術」成長等等,皆是最終呈現於表面上的要求;然而,仔細地探究其成長的根源,其實皆回歸到最根本的「圓融」二字。倘若一個人能夠吸收多元的見解,定將擴展自身對於事務的認知,連帶提升自己所能意識到的能力,直至可及之處;不僅能幫助自己有信心直接面對任何事情,更能為所效力的組織創造營收,並因此接收到相對應的金錢回饋;此便是內在成長基調所造就的各種外在表象,假使不細細地琢磨,恐會迷失於看似不同性質的成長目標之間。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