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北-宜蘭-花蓮.十二天十一夜之旅.序

Posted on

Posted in 旅行攝影, 深旅台灣, 登山行, 綜合山區, 藝術攝影

 

離開六年半將近七年的工作之後,趁著至新公司報到之前,為了讓自己的身心能夠有個沉澱的機會,以走訪山林深呼吸作為主軸,規劃了一趟為期十二天的旅行,依序造訪了南子吝步道、龍洞灣步道、三貂角步道、桃源谷步道、聖母山莊步道、合歡山群峰步道、佐倉步道、白楊步道、綠水步道及燕子口步道。在開始行程之前,還必須寫下對於職場的深度省思,以期透過走訪山林的深度旅行,讓人能夠自內心浮現出各式疑問的適切回應。

向中高階主管當面提出了離職要求,先後歷經公司部門多位長官的約談,過程皆相當的平和,結束了這份六年半將近七年的工作。離職前回首工作印象最深刻的部分,ㄧ如長久以來所想像,都是一些相關經歷所引起的特殊感受,而不是在經歷本身的內容。個人認為這份工作最有價值的部分,在於前四年自我內心重建的工程,而不在於外在事務的工程面向;再來,才是薪資顯著的成長,外加個人經常性花費並不多,才能開始有較多的儲蓄,再輾轉運用內心重建後,深入接觸歷史、經濟及政治層面的知識,並在後續透過投資的方式,讓整體資產成長較為快速。所以,離開這份工作最根本的支撐力量,在於「內心結構化重建」及「資金成長規模」,都已經顯著達到一個階段性的目標,使得個人開始覺得該往下一階段邁進,擺脫工作逐漸讓人內心舒適而日漸頹喪的感覺。

在最根本的支撐力量之後,卻存在著許多職場上的結構性原因,造就這次下定決心提出離職,包括部門產品受限於銷售的特定國家,只把大部分心力放在成本,而不仔細從產品的整體鏈路進行思考,如何以高品質且簡易的形式,研發出符合應用的產品;部門高階主管無論在無形的言語及行為上,對於部門內的利益分配,大量傾向產品研發單位,對於技術支援單位則讓人感到不置可否;部門中高階主管開始不經手技術細節,逐漸走向流程管理的方向,而形成只動口不動手的狀態,並不時伴隨著個人的情緒性字眼;個人與中高階主管之間,被安插新的中階主管,導致個人必須重建中階主管對個人的信任度,而且是針對不同領域事務的信任度;個人性格與中階、中高階主管性格南轅北轍,只想大多數時間安於技術現狀,卻不斷被高階主管質疑貢獻度,因而必須不斷突破舒適圈,承接一些個人並不想從事的專案;部門中階主管及中高階主管,對於個人工作職務內容不同調,也不會事先進行彼此間的溝通,最後取得共識再一次發派任務,導致個人做事上步調絮亂。這些林林總總的因素,眼見透過反應依舊無法有效地解決,讓個人開始興起以下關鍵的想法—既然一切皆要重來,不如將主導權握在自己的手上,向外尋找比較適合自己需求的公司。

經歷過離職前一至兩年的內心紛擾,逐漸對於企業領導與管理興起莫大的疑問。首先,順著職場階層式的管理制度,常見上對下說著突破舒適圈的話語,而個人向上看著說出這些話的人,卻發現無法聽進自下發出的建言而有所反應。個人認為聽取來自底層的反應,便是主管階級突破舒適圈的驗證,可以觀察他們是否能在組織的最大彈性中,納入這些建議來營造出更適性的職場環境;很不幸的,這些突破舒適圈的話語顯然是上對下單向的,這不禁讓人想起政治領域制衡的機制,隨著只有上對下行使權力在考績上的支配,這些下對上的建言便猶如耳邊風一般。再者,對於部門的文化面向,幾經深入的思考及反覆探究,其實長期而言不在於那些宣揚的外在制度,反而更在於部門領導人日常的一言一行之中,這些才是日覆一日經常接觸而感受到的一切,也才是真正推動部門前進的依據。最終,雖然經由研發單位開發現有的產品,因為銷售成績佳而取得不錯的獲利;於此同時,技術支援單位也正在研究未來的產品,以期成熟後能夠轉移至研發單位,再次取得不錯的銷售獲利;前者顧及當下,而後者顧及未來,當部門盈利時,利益該如何分配,便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議題。依之前所見,盡是高階主管直覺性的偏誤,產品最終經由哪個單位賣出,那個單位的主管便備受榮耀加身;於是,身為基層工程人員的滿腔熱血,在多次替人在台下鼓掌後,終究會化為平靜的死水;不斷言及的團隊努力,在公開場合裡一支獨秀的表揚下,猶如烈日下的餘燼,早已灰飛煙滅,僅流為形式上不斷被引用的片面話語。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