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年代約翰康斯特布爾繪製索爾茲伯里大教堂油畫
- 英格蘭古世紀、中世紀、近代(6世紀初—19世紀初):約1300年
- 盎格魯—薩克遜時期(410—1066年):約650年、古世紀
- 盎格魯—諾曼第時期(1066—1154年):約100年、中世紀
- 金雀花王朝時期(1154—1485年):約330年、中世紀
- 都鐸王朝(1485—1603年):約120年、近代
- 斯圖亞特王朝(1603—1649、1660—1714年):約90年、近代
- 英格蘭共和國(1649—1660年)約10年、近代
- 漢諾瓦王朝(1714—1901年):約190年、近代
-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1901—1917年):約15年、近代
- 溫莎王朝(1917年—現今):近代
- 6世紀初/8世紀末 —11世紀:「前羅馬式建築風格」(Pre-Romanesque Architecture)於歐洲中世紀時期盛行,起始於「法蘭克王國」的「墨洛溫王朝」(481—751年),亦或是「查理大帝」創建的「加洛林帝國」(800—887年),所發生「中世紀文藝復興」(Medieval Renaissances)的第一次「加洛林文藝復興」(Carolingian Renaissance)(約800—900年)。
- 11世紀—12世紀:「羅馬式建築風格」(Romanesque Architecture)於歐洲中世紀時期盛行,隨後由此風格進一步發展出「歌德式建築風格」(Gothic Architecture)。
- 『英國建築風格演進』
- 11世紀—12世紀:「諾曼建築風格」(Norman Architecture)為「諾曼人」(Normans)承襲「羅馬建築風格」,並在其所佔領或影響的領土中進行發展的一種建築風格;由於其於英格蘭廣泛傳播,至今保留了大量的建築,故在傳統上,特別指的是英國的「羅馬式建築風格」。
- 12世紀末—16世紀中:「英國哥德式建築風格」(English Gothic Architecture)盛行,且存在各時期的風格演進。除了大教堂(Catheral)、修道院(Abbey and Monastery)、及教區教堂(Parish Church)大量採用此風格外,尚有大學(University)、宮殿(Palace)、市政廳(Guildhall)、豪宅(Great House)及救濟院(Almshouse)。
- 12世紀末—13世紀末:「早期英國歌德」(Early English Gothic)承襲「諾曼建築風格」發展,1145—1190年為兩者發展的過渡時期。
- 特徵為堅固外牆乘載石拱屋頂、石拱重量透過「肋拱」(rib vault)向外且向下傳遞、「扶壁」(buttress)強化牆壁上由「肋拱」傳遞而來的石拱重量、由「扶壁」演變出「飛扶壁」(flying buttress)、窗高而窄且有「尖拱」(pointed arch)的「柳葉刀窗」(lancet window)並排於單一拱形結構下、「玫瑰窗」(rose window)。
- 西元1175年:英國第一座完全按照「歌德式建築風格」建造出「韋爾斯大教堂」(Wells Cathedral)。
- 建築有「坎特伯雷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的「唱詩班席位」(choir)、東端(east end)。
- 建築有「約克大教堂」(York Minster)的南側「耳堂」(transept)、北側耳堂「五姐妹窗」(five sisters window)。
- 13世紀末—14世紀末:「裝飾哥德」(Decorated Gothic)的裝飾和裝潢品數量急劇增加。
- 14世紀末—16世紀中:「垂直歌德」(Perpendicular Gothic)強調垂直線,牆壁建造得比以前高得多,彩色玻璃窗也變得非常大,1330年左右開始出現。
- 1485—1603年:「都鐸式建築風格」(Tudor Architecture)為「中世紀建築風格」(Medieval Architecture)包含「前羅馬式建築風格」、「羅馬是建築風格」及「歌德式建築風格」,於英格蘭及威爾斯的最後發展階段,橫跨「都鐸王朝」及隨後試探性引入「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相互融合的期間。
- 14—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Italian Renaissance)盛行期間。
- 15世紀初—16世紀初:歐路地區「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Renaissance Architecture)盛行期間。
- 15世紀末:「北方文藝復興」(Northern Renaissance)逐漸展開,基於「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潮流,開始在阿爾卑斯山以北傳播。
- 15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文藝復興」(English Renaissance)盛行期間。
- 16世紀中—17世紀初:英國「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Renaissance Architecture)盛行期間,主要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築元素,有意識地復興進而加以發展。
- 1558—1603年:「伊莉莎白式建築風格」(Elizabethan Architecture)標示「都鐸式建築風格」與「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間的過渡,走出了純粹「垂直歌德」的特徵,開始注重水平上的設計。「亨利八世」解散教會後,土地重新分配至富裕人士,於是各式豪宅蓬勃建造,故此時期主要代表性建築為「英國鄉村別墅」(English Countery House),而非宮殿及教會建築,後者大多依舊維持「垂直歌德」的特徵。
- 1570—1620年:「神童屋」(Prodigy House)的主要發展時期,其隸屬於「英國鄉村別墅」,集中於英格蘭中部鄉村地區,那些通往「伊莉莎白一世」及其龐大隨從住所的主要幹道上。
- 1603—1625年:「詹姆斯式建築風格」(Jacobean Architecture)並非只將純粹的古典元素呈現出來,而是大量採用伊莉莎白時代的元素與古典元素,一同以自由和奇想的本地風格呈現出來。
- 17世紀初—17世紀中:「英國帕拉蒂奧式建築風格」(English Palladian Architecture)盛行期間,源自威尼斯建築師—「安德烈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1508—1580年),依循古希臘和古羅馬傳統所構成的「古典主義式建築風格」,所衍生的對稱、透視及各式原則概念。
- 1616—1652年:「伊尼戈.瓊斯」(Inigo Jones)為近代英國第一位開創此風格的建築師,開始向受義大利影響的「古典主義式建築風格」轉變,在英國建造一系列的著名建築。
- 16世紀末—18世紀中:歐陸地區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Baroque Architecture)盛行期間。
- 1642—1651年:「英國內戰」期間,「帕拉蒂奧式建築風格」發展衰弱。
- 1660—1714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期間,「英國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發展興盛。
- 17世紀下半葉—19世紀下半葉:「歌德復興式建築風格」(Gothic Revival Architecture)盛行期間,主要在英格蘭發展。許多嚴肅而博學的崇拜者,試圖復興中世紀的「英國哥德式建築風格」,對當時流行的「新古典主義式建築風格」進行補充甚至取代。
- 1662—1720年:「英國巴洛克式建築風格」(English Baroque Architecture)盛行期間。
- 1720—18世紀中:「英國帕拉蒂奧式建築風格」(English Palladian Architecture)盛行期間,其拋棄歐陸地區「巴洛克式建築風格」,所帶有天主教化、華麗化且戲劇化風格,改採更為純粹、簡潔且以規則為基礎的風格,使得嚴重缺乏裝飾為其顯著特徵。
- 18世紀中—19世紀初:英國「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Neoclassical Architecture)盛行期間,亦稱為「古典復興式建築風格」(Classical Revival Architecture),奠基於考古學發展和古典建築現存準確記錄出版,使得許多國家借鑑古希臘及古羅馬建築,進行更加深思熟慮地深化,主要為了剝離「巴洛克式建築風格」晚期的過度元素,回歸一種更純粹、更完整、更真實的「古典主義式建築風格」,由對稱性、簡單幾何形狀和社會需求,而不是裝飾來定義,以適應現代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