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影投射與命運

Posted on

Posted in 生活哲思

       這篇文章是繼上一篇「如何安撫小孩哭鬧」的延伸討論。在上篇文章的討論中,我們談到如果沒有認識清楚,小孩「理性思考能力不完善」的事實,父母很容易被小孩看似沒有理由的哭鬧所激怒,用更加狂暴的情緒反擊回去,以達到恫嚇的目的,企圖去停止小孩的哭鬧。這篇文章便是要詳談,父母的反應如何影響小孩,日後面對人際關係的作為。因此,以下將結合腦神經科學以及心理學,著眼於親子關係,從「陰影」及「人格面具」開始討論,最後引導至「命運」作探討。

       以腦神經科學的角度而言,由於小孩尚未有成熟的理性思考能力,於是幾乎完全地接收,父母激烈的情緒反應,腦部邊緣系統中掌控情緒性質的杏仁核,會透過「腦神經相互連結」的方式,將「父母與自己相處的情境模式」完整地記錄下來;然後,透過下視丘,去驅動交感及副交感神經系統,造成激素的分泌,以形成身體的反應,也就是情緒的最終呈現。小孩長久下來,日復一日地被如此對待,邊緣系統針對這類事件的反應,會更進一步,促成小腦的腦神經相互連結。面對往後同樣的事件發生,會以自動化的方式,造成對應的身體反應,而直接驅動肢體動作。以目前的研究,小腦為「潛意識」的所在地;於是,在沒有「意識(理性思考)」介入的情形下,小孩的「潛意識」會不加以辨別地完全接收,親子間相處的「情境模式」,此情境的內涵包括:「情緒性質」、「肢體動作」及「外在作為」,這些即構成心理學家榮格所稱的「陰影」。舉例而言,小孩因為本身性格十分內向,一旦身處於人群中,便會不由自主地哭泣;父母因為小孩哭泣而被影響,使得情緒十分浮躁,而到了情緒的臨界點後,開始破口大罵自己的小孩。長久下來,如果類似的情境一再重複發生,小孩便會自動地將自己身處於人群中,因為害怕造成哭泣的「情緒性質」及身體緊縮的「肢體動作」,而被大聲責罵的「外在作為」,一整個「情境模式」完整地記錄下來,成為自我「潛意識」中的「陰影」—也就是無形中記錄下『接觸人群-哭泣-身體緊縮-責罵』的完整情境內容。

       人們生活在社會中,為了符合社會潮流或是團體的要求,以求能夠融入其中,營造出自我的歸屬感。常會刻意塑造自己性格,去百般符合外在要求的樣子,這種透過「意識(理性思考)」刻意營造的性格,心理學家榮格稱為「人格面具」;而相對於人格面具互補的性格,即為上述所提到的「陰影」。回到上一段所舉的例子,身處於推崇外向性格的社會之中,一個內向性格的人,可能會壓抑自己害怕人群的一面,於外在呈現出活潑且放鬆的身心狀態,因此透過意識控制的人格面具—活潑且身體放鬆,為相對且互補於潛意識呈現的陰影—哭泣且身體緊繃。那時每每被責罵的小孩,如今長大成人且為人父母,當身處於職場人群中時,穿戴著人格面具,讓人看起來一切都那麼地適合群體;當回到自己熟悉的家中,面對熟悉的家人時,意識控制的力量減弱了,也就是拿掉了人格面具,人們憑藉著深層的潛意識,與家人共處著。假日陪同自己性格內向的小孩參加活動,那個如同自己小時候的小孩,又出現在自己的眼前—小孩一接觸人群後,隨即哭泣及身體瑟縮;當下的情境如同一個鉤子,鉤拉出當下自己潛意識中那個『接觸人群-哭泣-身體緊縮-責罵』完整的情境內容;於是,開始大聲責罵自己的小孩,心理學家榮格稱這種狀態為「陰影投射」,也就是將自己小時候被對待的方法,同樣自動地利用來對待自己的小孩,這些過程進行的關鍵在於「因熟悉而意識微弱」時。將那個小時候被父母壓抑的原本自我,稱之為「內在小孩」,透過「清澈的意識」介入,可以覺察出自己何時有陰影投射,而將內在小孩從當時的情境中抽離出來,並再次利用自己的意識,充當那時的父母,去療癒自己的內在小孩;最終,才能以正常的心態,去面對真實的自我,也才能面對與自己性格相同的小孩。由以上的論述可以清楚得知,身處於熟悉的環境下,那些自己以為討厭的人,很可能真正討厭的其實是自己,問題最終也許回歸到,我們該如何重新看待並接納自己。以上舉的例子,橫跨兩代的親子關係,對於任何其它的人際關係,我相信也可以大量觀察出陰影投射的實例。

       心理學家羅洛·梅,將「命運」的實際性質,導向佛洛依德的「決定論」,與阿德勒的「目的論」,彼此相互結合。其中,「決定論」意謂著無法預料及改變,而「目的論」意謂著可以透過心態改變,去抉擇採取何種作為。命運的內容包含了大自然(最左)、潛意識(中間)、文化(中間偏右)、天賦才能(最右);而上述內容也依順序,按照其性質,由全然的決定論過渡到全然的目的論。其中潛意識半參雜著決定論與目的論,也許這也間接告訴人們:在潛意識中,個人的性格可能是天生的,這部份為決定論的觀點;然而,後天針對其被對待的方式,也會成為潛意識的一部份,也許可以如上述透過意識的介入,將負面對待真實自我的方式移除,改以逐漸療癒的方式,回歸中立的觀點,去看待真實的自我,這部份為目的論的觀點。

       綜合以上的討論,我們從腦神經科學過渡到心理學,從一個小孩從小被對待的方式,過渡到其成人時,並回頭檢視這樣的方式,最終會在其人際關係裡,造成什麼樣的實質影響。綜合多項領域的知識,讓我越來越相信,父母幫助小孩認識真實的自我,比起求自己的方便,去壓抑小孩真實自我,來得更加真切與重要。我們因此可以更進一步,整理出一個更加完整的觀念:父母必須善用自己理性思考的能力,逐漸去療癒自己的內在小孩,然後再充份調和自己的情緒,讓情緒回歸平和;唯有在完善的情緒下,才能幫助小孩認識真實的自我,並得以能夠讓小孩認識自己的潛意識,也進階健全小孩自我一部份的命運。所以,父母不是不能發脾氣,而是要回歸理性的調和情緒,明確知道自己為何需要發脾氣。

 

以下為參考書籍,為這篇文章生成的關鍵:

喬.迪斯本札 「未來預演:啟動你的量子改變」

喜法莉.薩貝瑞 「覺醒父母:找回你和孩子的內在連結,成為孩子最佳的心靈成長夥伴」 

莫瑞.史坦 「榮格心靈地圖」

羅洛.梅 「自由與命運:羅洛.梅經典」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