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需要求知?

Posted on

Posted in 生活哲思

       面對一位八歲大、國小二年級小女孩睡前的提問:「我時常在想,為什麼我會在這個世界上?」針對這樣的提問,我的直覺是出於她的好奇心,而非一種悲觀厭世的心態—回首我自己年輕時,這個問題大概在我十八歲的腦海裡響起;如今,卻提前了十年,從小孩的口中娓娓道出。我首先思考到一位小二生世界觀的雛型,然後才仔細思考,要如何把以下即將要談到的議題,濃縮成符合她年紀的一個說法。這個問題迴盪在房間不久,旋即我回覆了她:「妳出生在世界上,無法自己決定,但活在世界上的目的,妳可以自己決定。妳需要找出自己的熱情及興趣,那是一種早上起床後,迫不及待想做的事;也就是說,妳需要不斷嘗試,才能找到它們。」我無法給出「好好唸書,別想那麼多」的說法,因為這是一種不對自己人生負責,造成自己同樣不知所措的看法;為自己負責後,才會因為行動而產生對應的話語,也才能帶領小孩往探索的路前進。求知及探索的需求,因此成為本篇文章探討的核心,一方面寫給自己,也寫給成長後的小孩—這篇文章作為她們成長後,小時說法的進階版本。畢竟,一個思想體系的核心講得越淺白,越容易失去至關重要的前提,而讓人越顯得迷惘。

       為何需要求知?如果只將這個議題,完全回歸到學校教育的觀點,則會顯得失真,因為一個人在學校的時間,僅佔了人生全部時間的小部分;然而,學校作為訓練求知的場域,我們必須從此開始探討,繼而延伸出探討的範疇,而足以涵蓋一個人離開學校後,關於求知實質意義的探討。

       學校教育作為一個場域,於其中營造出學習的風氣,授予分門別類領域的相關知識,因循著某種「標準化的規範」,以此作為專業訓練的結果評定。最終,得以強化一個人在某領域的專業能力,而由各領域專業的綜合貢獻,進而使得國家富強。於是,從國家層級的觀點來思考,本人看待教育為一種手段,實行手段的目的,則是為國家所用。於此,我們不妨可以將觀點,從國家層級切換至個人層級,進一步地思考,國家秉持著整體富強的目的,透過興辦學校教育來達成,然而,個人在教育中,是否也必定懷抱著同樣的目的?是否還有其它可能的目的?也許我們應該這樣思考,才知道真正的疑問:離開學校教育之後,一個人除了貢獻專業能力外,是不是還有什麼其它的可能性?以下可以透過階段性的推演,逐漸明瞭透過學校教育,是否存在個人的其它可能性。

       離開學校後,我們親身參與了社會,透過學校教育訓練而成的專業,發揮相關能力,並以此換取收入,漸漸地穩固生活的經濟基礎。到目前為止,學校教育直接帶給我們的幫助,顯而易見地反應在這些經濟基礎上,此為第一階段。

       接續著,我們以此基礎出發,開始了其它領域的接觸,例如:國際政治、投資理財、攝影、旅遊、美食、領導、管理、音樂欣賞、寫作等等,受惠於工作的專業發揮以及基礎的收入,讓我們開始將「部份注意力」,擴展至環繞自身生活的其它領域,接收眾多的「表層資訊」,得以讓自己的「生活表象」,從基礎出發而開始展現「多元面貌」,此為第二階段。

       然而,憑藉著部份注意力,於其它領域的表層著墨,我們開始親身參與相關的活動;參與的過程中,不斷遭遇「挫折」或是「結果與自我想像不同」,我們開始展開研究,企圖深入了解前因後果,以此獲得更高的掌握度,讓親身參與並試驗的結果符合預期,而足以讓內心感受愉悅。此時,注意力已深入事物的內層,接收眾多的「深層資訊」,得以讓自己的「生活內涵」,從事物表面開始出發,向內探究而呈現「多元本質」,此為第三階段。

       透過了解建構事物的深層真理,達到某種程度後,對於事物有了更為純粹的想法;最終,帶著這樣的想法,回到了事物的表面,此時,擺脫人云亦云所造成對於事物的迷惑;想法因而跟事物呈現出單純的表面一樣,簡潔而透徹。此時,針對一件事物,我們具備了「表裡合一」的連結及思考能力—感官接收了刺激,而後思考深層本質,最終,帶著單純的想法,回到同樣單純的表層刺激。結合了「表層」及「深層」資訊,讓自我的生活「表象」及「內涵」,呈現出多元且單純的「面貌」及「本質」,完整兼顧了「唯物」及「唯心」兩種概念。此為第四階段。

       承載著學校教育所建構的「學習方法」及「單一專業能力」,為我們在第一階段建立了經濟基礎;以至於憑藉著這樣的基礎,讓我們得以再次利用「學習方法」,走過第二至第四階段的發展,建立起有別於學校教育的「多元專業能力」,而這三個階段的核心概念,類似於佛教禪宗著名典籍《水月齋指月錄》卷二十八,記載的一段話:「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更參三十年迥無入處在)」間接也促進了我們生活的多元性質,然而,我們產生更進一步的疑問:為什麼生活一定要多元?談論這問題,我們最終回到了人類學及心理學的領域上,試著回答「生活多元性」所象徵的意義。

       個人認為生活的多元性,帶來以下兩項至關重要的意義。第一項為心理學上的意義:親身參與那些與我們生活習習相關的事物,從吸引注意力開始,到透過思考能力了解深層的本質,最後建立起單純的觀點,回到事物簡潔的表層;我們在腦中建立起與這些事物的緊密連結,進而形成在自我生活中「突出的獨立狀態」,而非沉沒於看似混沌不明的事物之下;換言之,我們在生活中找到了「我」,而非遺留在過去的時間之中,亦非迷失在人云亦云之中,也就是開啟了「自我覺知」。第二項為人類學上的意義:擁有生活的多元性,得以透過與人們多元地交談,將自己置身在更多的可能性,而因此隱含多元的發展機會;此即意味著,我們可以透過多元的參與,為我們營造融入多元人群的機會,得以創造出更大且更多的新奇感及歸屬感。支撐這樣的說法,乃是從人類演化的歷史得知,人類在人群中演化出歸屬感,以致於能進行團體合作,共同抵抗環境中,危機四伏的威脅—這樣的演化已內化為基因,乃至於腦中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與催產素的分泌,讓人類無形中不斷尋求歸屬感,得以讓物種延續下去;以現今世界來看,人類雖然已免於滅絕的可能,但依舊被驅使著尋求歸屬感。另外,腦中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分泌,不斷為我們生活的多元嘗試,營造出新奇感,而不至於因為生活單一面向的嘗試,從當初的上癮以致於痲痹而失去樂趣。

       透過以上的討論,可以整理思考的流程如下:參與學校教育-》求取知識-》建立學習方法及專業能力-》穩固社會生活的經濟基礎-》利用學習方法-》建立多元的專業能力-》多元化生活觸角-》開啟自我覺知-》投身多元的社交-》建立多元的新奇感及歸屬感-》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求知這件事,間接透過心理學及人類學,導向一個人自我覺知,並且沈浸在更多選擇性的新奇感及歸屬感,以致於找到自身的價值;這樣的說法,也直接意謂著一個人求知後,養成真正獨立的性格,因此走向人群而互相依賴,藉此產生新奇感及歸屬感,從貢獻他人找到自我。然而,必須注意過多的求知,也許會造成過多的選擇,反而會變得無所適從,而侷限一個人的自由。求知這件事透過仔細思考及推演,可以回歸如此簡潔的意義;但沒有參與這類的思考琢磨,也許求知會變得令人迷惑,而充滿混濁的複雜性。當然這也許是眾多的人生意義之一,畢竟意義是靠自己所創造,但卻必須注意所創造的意義,要適時回頭檢視對於人有何影響,以免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最終回頭看自己,還是迷失了方向。

 

以下為參考書籍,為這篇文章生成的關鍵:

葛詹尼加 「大腦、演化、人:是什麼關鍵,造就如此奇妙的人類?」

古賀史健及岸見一郎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古賀史健及岸見一郎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