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我與心理學持續向前

Posted on

Posted in 生活哲思

 

新的一年,興起了我回顧過往日子的行事軌跡。近五年前新工作上任後,為期三年持續無力的感受,讓我清楚感受到實質內在層次上的脆弱,並且在這三年間持續透過心理書籍的閱讀,協助我慢慢去思考自己內在宇宙的運行,因此找到了自己脆弱的根基,大多來自於過往教育氛圍的鼓動。前三年內心載浮載沉,總有工作的刺激讓自己沉沒,又有心理書籍的牽引讓自己浮起,那段時光的當下,只知道身陷情緒上的低潮,如今回首,卻替現在的自己打好絕佳的基礎。一個人心理的狀態至關重要,決定了針對外在刺激採取何種反應,鮮少人能自行清楚分辨出直覺上的反應,但這卻攸關一個人如何順暢地處理事務;因此,這三年間形成的「絕佳的低潮」,反而讓我徹底地好好認識直覺上的自己。「低潮」不必然是財富上的困頓,而可能是自我情感上的貶低,讓自己感覺到悲傷及心痛,呼喚著自己開始好好地與之共處,由認識它原始的面貌為開端,以此出發營造多面向且多層次的自己。

「世間本無事,有事則於人為。」這句話成為我至今的座右銘,至於如何領略這段話的奧義,與我透過三年間的內在強化期後,以此出發至各領域的粗淺領略有關。密集地向上探尋各領域知識的起源,並非一種內在空虛的病灶,而急欲透過填充的效應化解;卻是經過低潮期十足健全內在後,與各領域呈現的表象交會當下,透過與自己的內在對話,不斷反問試圖釐清疑惑,卻發覺超越自身的認知,便起身爬梳背地的知識,以解答自身的疑惑所使然,過程中亦相應產生澎湃的興趣及熱情。以下,透過各領域粗略的交涉後,分享2014年開始一路來的心路歷程,及私自立下的長遠目標。

心理學:

當時因為同學的推薦,接觸了啟蒙我的第一本書籍「影響力」。猶記當時一開始翻閱便停不下來,書中章節依序陳列出人類心理的原則,並佐以大量貼近生活的案例說明,腦海中不時浮現自己生活的情境與之相對照。在「影響力」的震撼之後,因為當時從事婚禮攝影的緣故,開始轉往銷售心理應用的方向耕耘,雖然現今已沒有從事相關活動,但這段時期卻認識了銷售活動所對應的心理變化。

轉往工作跑道的機運之下,面臨前三年的低潮期,起初將我由內心挽起的書籍為「脆弱的力量」及「我已經夠好了」,書中探討了內心脆弱的由來,以及自身完美主義性格的肇因,讓當時的我被點醒而開始思考自己的內在變化,這也是自身的理性第一次開始窺探感性,同時也是邁向「健全內在」的起步。

「被討厭的勇氣」幾年前的名氣響徹雲霄,我也著迷於其敘事的書寫方式—透過兩人日常生活的對話,引領出背後深刻的哲理。對於有形人事的種種遭遇,轉化為內在精神層面的詮釋,「被討厭的勇氣」啟蒙了我,並提攜我更進一步接觸阿德勒的心理學說,從「教育心理學」到「自卑與超越」等人格發展的觀點,完整闡述了一個人內在變化的歷程,也習得自卑、情結、獨立個體及目的論等重要的觀念,對於人性開始有了較為深刻的思考。

對於阿德勒的身世背景好奇之下,輾轉認識了同為心理學家的榮格。閱讀「榮格的心靈地圖」及「榮格心理學不插電講堂:我的大象生活」過程中,有別於閱讀阿德勒學說時,針對心靈內涵進行單樣孤立名詞的抽象想像,榮格更將整體心靈超展開來,並加以界定各心靈元素間的關係;我在其中深掘出一個人透過外在人際關係,如何反思自我的脈絡哲理。試圖運用理性思考的力量,重新爬梳那些深藏在內心深處的情結,將自我朝向個體化的歷程邁進,真正地去實踐阿德勒所言「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的學說。奠基於榮格心理學說,閱讀「覺醒父母」及「愛自己,和誰結婚都一樣」的過程中,詳細地了解親子及夫妻的外在關係,如何與自身內在的心靈互動,提供了清楚的指南以供檢視各面向的自我,將個體化的層次發揮得更加細緻。

朋友的推薦之下,接觸了佛洛姆所著「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及「自我的追尋:倫理學的心理學探究」,完整地從中古的神權時代背景下,檢視人類社會的集體潛意識,如何錨定在以神建構的最高權威下展開,逐步地探討至現今神權解構後,人權時代的相繼發展,如何帶給人類心靈上的自由釋放,卻導致無法面對自由的窘境,而回過頭期待人類權威的治理。人類集體心靈性質上的變化,在這樣時代的洪流下可見一般,由此回想榮格及阿德勒所提倡的個體化學說,在社會崇尚權威的濃厚氛圍下,在實踐層面多麼地難以想像及艱難。群體、家庭乃至於社會情感所營造出的倫理脈絡下,個人的內在心靈如何徜徉於自由之中,以期能不壓抑自我內在心靈的成長,並兼顧社會群體的情感需求,這對於追尋自我而言,堪稱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因為依憑著情感層次上的群體團結,人類才能在世界上行至如今的規模,如何在發展自我與融入群體間生存,是一個應當持續努力的方向。

在哲學領域上的並行耕耘,讓我首次接觸到以非理性為主導的哲學派別—後世尊稱為存在主義學派,至於為何此學派深受個人推崇,將在以下哲學分章裡另外討論。偶然的尋覓中,接觸到了同樣由後世尊稱為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的羅·洛梅,首次閱讀其著作「自由與命運」,驚訝於其文字質量之重外,更對於命運與自由的關聯性,有了極為深刻的認識;相繼閱讀「愛與意志」及「創造的勇氣」之後,對於愛及創造的本質,有別於先前既有的籠統印象。三本厚實的著作使得自己面對更加細膩的自我,並得以在閱讀過程中參與自我的對話,書籍中的言語滲透至內在心靈,而自成一格地加以詮釋以為己用。

我與心理學的緣份至深,乃起源於其在個人內在最艱困時,無形地協助我以逐漸完整的視野,細緻地檢視自我的內在心靈—從輪廓開始直至內裡的特徵,逐漸熟悉一直並存卻被忽略的另一個我。與以前相較最大的不同點,在於面對未知而產生恐懼時,不會任憑自我貶低的情緒發生,卻會自動導引朝向心理書籍反覆閱讀及理性思考後,對於性格掌握後的直覺反應作為回應—閱讀過程中徹底了解自己,已坦然接受自己內在的樣貌,並抹除了文化上一致性及僵固性的要求,所帶來的自我盲從及責備自己。在了解自己的過程中,也能了解身為人類內在心靈的共通性質,因此也順勢等同於加強了解他人心靈的可能運作—不執著於人、事、物表象的顯著改變,而著重在人們內在心靈的探究,真正了解其背地裡驅使行為的真正動機,無形中養成領導自己的能力,也增強了體察他人的能力,因此強化了人際關係中情感的健全交流。然而,閱讀過眾多書籍,道出了眾多的學說,也無法自此徹頭徹尾轉變為完人—由生活中遭遇的人、事、物,不斷地回頭審視自我的內心,仍舊有無法解釋內在波動的情勢發生。那種感覺猶如兩個分裂的我同時並存,一個我獨自散發出氣息,而另一個我依循著氣息前來,卻對於其意圖毫無頭緒—現今的我遭遇古老的我,仍然需要勤奮努力地費心力,才能與之相互融合,也才能真正朝向個體化的目標前進,那時候也才是獨立的個體吧!最後的體悟在於閱讀杜維克所著「心態致勝:全新成功的心理學」後,相當贊同其書中的論述,它大致上是這樣寫著:「無論是否贊同心智能力可以後天改變,可以改變的是看待心智的角度。」這裡我想延用這套說法於心靈上,於是產生了個人的看法:「無論心靈是否可以被改變,可以改變的是看待心靈的角度—從如實看待的角度去與之融合,而不急欲形塑它至完美。」

哲學:

《後續分享》

人類學:

《後續分享》

史學:

《後續分享》

教育:

《後續分享》

藝術:

《後續分享》

經濟學:

《後續分享》

文學:

《後續分享》

旅行:

《後續分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