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坑地區位於恆春半島南端,狀似於鯨魚右半邊尾鰭的南端,為隆起的珊瑚礁地形;由於冬季的海浪不斷拍打珊瑚礁岸,造成強烈的侵蝕作用,使得此處形成壯觀的斷崖及峽谷地形;值得注意的是由管制哨口出發,將會行經各式植物所構成的防風林,其中亦有著各式的昆蟲及鳥類,穿越過後即抵達開闊的台地,持續前行後即可踏上每年不斷長高的珊瑚礁台地;由於此處的珊瑚礁地形及動植物遍佈,成為珍貴的生態區域,於是特別成立為「龍坑生態保護區」。由於進入保護區必須透過導覽的方式,於是行前決定了到訪的時間,最後完成了報名;然而,報名還不保證成行,必須報名的人數達到成團的標準,方能代表報名成功,所以連日來的旅程中,需要不時取得聯繫以確認報名的狀況。
當天稍微迷了路,不過最終還是在管制哨口準時集合。當導覽員引領我們進入防風林後,也才發現我們一家四口,是團員中唯一的台灣群體;但這不妨礙我們專注聆聽導覽員,沿路一一介紹植物的興致。從導覽員的詳細解說下,學習到眾多的植物名稱以及對應的樣貌,包括小葉欖仁、瓊崖海棠、毛西番蓮、木麻黃、白水木、草海桐及水莞花,並且親眼見到有著鬼臉圖騰的天蛾及背殼右旋紋路的班卡拉蝸牛;還了解寄居蟹會以瓊崖海棠,乾枯且中空的果實作為借住的殼,甚至能以口吹果實而發出悅耳的聲響;種種新奇的體驗結合導覽員口述的親身經歷,讓我們生動地對於眼前的植物,產生了有別於日常的聯想。越過防風林後,來到了一片開闊的天地,持續行走著直至前方崎嶇的珊瑚礁台地。
步上鋪設好的木棧道,以防止腳踏而破壞珊瑚礁岩;一階一階往上,最終來到了台地高處的平坦地帶。靠近高原前方的沿海地帶,除了能享有海洋的優美景緻外,回頭更能俯視遍佈的綠意中,隨機分佈著崎嶇突起的珊瑚礁岩,猶如人類初始世界時的蠻荒樣貌。
遠離了此地,往回看著方才造訪的台地,相形之下更為巨大的黝黑珊瑚礁岩,幾近佔滿了眼前的視野,僅留下了甚小比例的綠意,將當下的氛圍更加推入荒蕪的境界。持續前行進入了斷崖區域,高度抬起的珊瑚礁岩在步道轉彎處,更顯得格外的壯觀;人群行走於其中,相形之下顯得力量微不足道;站上斷崖區的瞭望台後,得以望向遠方的龍磐公園,以及綿延的崎嶇珊瑚礁岩岸;視線向下穿過岩石的縫隙,在黑暗的狹小空間中,始終無法取得海洋的視覺元素;眼前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堪稱為此處之最。
走下了斷崖的木棧階梯後,進入了珊瑚礁岩組成的峽谷區。當人群走進峽谷中時,方能在視覺上感受出兩側珊瑚礁岩的高大,也更能貼近並觸摸其崎嶇的表面。走過峽谷區後,便接回方才越過防風林而進入台地之處;導覽員及團員早已不見蹤影,我們一家四口則依循著來時的路徑,緩慢地走回;回到管制哨口後,便結束了「龍坑生態保護區」的導覽行程。
兩位小朋友並肩而行,悠閒地行走於綠色隧道,成為離去前最後的回憶篇章,這真是一趟匯集地形、地貌及植物的知識旅程。午餐後,感受到陽光衝破雲層的刺熱感,順勢買了兩顆消暑的現剖椰子,因此還產生了恩愛與爭吵兩相對比的照片。
所到之處皆穿透著明亮光線,大雨的氣勢已確定被大大削弱;付出陽光強烈而難張眼的代價,就此走上了通往鵝鑾鼻燈塔的漫長步道。綿延的綠色芬芳中,座落著白色簡潔的燈塔。塔座背山面海的方位,名為燈塔卻擁有砲壘式的外觀,從圍牆上規律分佈著矩形挖空的槍眼,圍牆外紅磚區域的壕溝,到角落的碉堡以掌握外在狀況,處處可見當時此海域船難頻傳,列強要求興建燈塔以求因應,進而建造於「生番」遍佈的險惡環境,而成為兼具「武裝」功能性質的燈塔。以燈座瞭望海洋的視野,發現大尖山直衝雲霄的「頂尖」氣勢;與墾丁牧場相較,從這樣的角度予以觀賞,別有一番不同的風味。
行走於台灣最南點步道中,從圍繞在身邊的對談語言,才確定墾丁一地早已被陸客佔滿,一家四口又是多數中的少數。不經意旁聽到一對父子的談話,兒子問了爸爸:「爸爸爸爸,這個島這麼小要怎麼住人?」爸爸對他兒子說了:「我們住的地方是歐亞大陸最大的板塊,其它周圍都是一些零星的小島,生活上需要的東西,都要從其它地方運過來,這些地方生活上很不方便,很落後都不適合住人。」從中聽見了「天朝宇宙觀」的言論,亦回想起自我對於一趟旅行的表象定調:倘若一趟旅行沒有放下執著的信念,以開放的心胸去體驗所到之處的人文風情,並結合日常生活以反思出洞見,那麼旅行只是借景舒緩感官的表層感受;回到原來生活後,依舊遵循執著的信念,繼續同樣的生活步調,然後遭遇同樣的生活困境。來到了台灣最南點面向海的那一端,發覺這片海不是刻意執著的美麗,而是家人相伴以及珊瑚礁岩相佐之下,所共同構成的獨特景緻;若無法以敞開的心胸,同步於氛圍中的人文氣息,該如何體驗當下的美好?這個問題不只隸屬於特定的陸客,亦值得台灣人深入反思。
眼見天氣逐漸好轉,當下決定把先前安排的戶外行程,往前挪動到今日。隨著木棧道上前進的步伐交替,壯觀的崩崖地形逐漸浮現在眼前;此處抬升的石灰岩地形,由於易受海水溶蝕,導致了眼前紅土與崩崖的特殊現象。涼爽的海風吹拂著臉龐,視線由上而下緩緩順著崖上的綠草弧線,直至下方海水的更迭,再切換到遙遠彼端的朦朧山脈;從眼前壯闊的景色中,徹底地感受到和諧的力與美;時光的沙漏靜止之下,猶記內心迴盪著不下數次的讚嘆,直到回過神來,才急忙尋找我心愛的Vivian。發現她後要求一張獨照,頑皮的個性依舊不變,繼續從她的肢體與神情中,展現天生搞笑的本領。
順著唯一的公路繼續北行,來到了左側白色柵欄導引的路徑,也就是地圖上標示著「水蛙窟」的地方。此處其實是私人用地,卻因為午後斜陽、綠草如茵、白色柵欄及遼闊視野,所共構出的整體自然景觀,飄逸著清新唯美的人文風情而引人注目。當Claire直說要幫我也拍張獨照,我擺好pose要求來張特別的照片,於是Vivian趕緊對我補上了一腳;這一腳事後來看,相當確定是臨門一腳,只是此門非彼門。
沿著公路走走停停,不時有著不停下車不可的優美景觀。站立在紅土丘陵地上,往龍磐公園的方向望去,綿延的崩崖地形另有一番特色;低下頭細看著海水漾起的漣漪,隨著微風好整以暇地緩緩行進,傾刻間亦漸漸放慢了思緒,伴隨自然的節奏而全然處於當下。
接連四天半的下雨天氣,在日光乍現後,一家人彷彿追著日光而跑;臨時起意下,東海岸的地形之旅告了一段落,接著返回面向西海岸的砂島住宿處,在著名的貝殼砂灘旁,目送和煦的太陽西沉。人們離去砂島海灘前,私自鏟起一袋又一袋的貝殼砂帶回,導致天然資源日漸減少而封閉,使得比鄰的此地成為觀賞日落的新地點;日落光芒乘著一波波海浪而來,不僅誘發視覺上的溫暖,亦讓人沉著於拍打珊瑚礁岩的獨特聲響。日落後,烏黑雲層內透光的層次景緻,以及寧靜海水上潑灑的橘紅色調,來回觀賞下無一不使我驚嘆不已。女兒們在即將天暗之際,在我的好言喊叫下,依舊玩弄著偶然發現的寄居蟹;Vivian更已在為數不多的沙地上,畫上帶有笑臉的一朵花,當下沒有詢問她緣由,但我相信至今的旅程,已在她的小小心靈內,種下了隸屬大自然的幼苗,且當時內在的愉悅想必不可言喻吧!
行程:
恆春鎮
— 墾丁假期渡假會館
— 龍坑生態保護區(導覽)
— 捻花風味餐館(午餐)
— 鵝鸞鼻燈塔
— 台灣最南點
— 龍磐公園
— 水蛙窟
— 風吹砂
— 砂島(看日落、找寄居蟹)
— 珍珍小吃店(晚餐)
— 墾丁泊途會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