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通行證:我們在熱鬧中失去的,必將在孤獨中重新擁有」讀後感想

Posted on

Posted in 哲理|思辨, 書籍讀後感想, 資料閱讀

 

ecbcmb8_460x580

 

置身群眾之中,勢必要相互遷就忍讓,使得個人無法獲得自由,並運用理智思考自身,以凸顯自身的價值,終將導致群眾枯燥乏味,此乃叔本華高唱孤獨樂曲的主要原因。孤獨將會使得個人與內在自我達成最完美的和諧,達成一種內心平靜的狀態;倘若自身擁有任何偉大而豐富的思想,那麼孤獨的生活方式,將是個人最大的幸福來源。身處於群眾中的任何人,各自擁有一小部分的人性,透過群眾聚集拼湊起眾多的人性碎片,形成某種程度人的意識;然而,一個出類拔萃的孤獨個人,自身便是完滿的,代表著一個人性完整的統一體;所以,無法置身於孤獨的人,正因為自身本性的單調乏味,才會讓自身覺得孤獨難受。於是,可以說一個人對於社交的熱衷程度,大致與其自身思想的價值呈現反比的關係。對於孤獨的熱愛並非人類本性的特徵,而是透過理智對自身經驗與反思的結果;於是,一個人理智運用的程度,與其離群索居的心理傾向,呈現正比的關係。一個人年紀越大,將會逐漸達到無性的狀態,並逐漸消解了與他人交往的絕大多數慾望,為其自我滿足奠定了絕佳的基礎;開始將剩餘的人生時光,逐漸投入個人的精神生活之中,憑藉著累積的豐富學識,再加上磨練過的理智能力,透徹地且清晰地研究任何事物,達到真正精通的境界。雖然孤獨有著眾多好處,長期脫離人群將會讓自身情緒變得異常敏感,以致於在外人看來微不足道的一句話,都會引發內心的不安或傷害;解決之道在於懂得在群眾之中,適當保有一定的孤獨性,猶如與一團熊熊烈火保持距離取暖一般,避免距離太近而灼傷自己。

「一連串發生的事情」及「個人對事情的解決之道」兩項因素,彼此共同作用產生了結果,而形塑了一整個人生。所有事情在本質上都是稍縱即逝的,這是永遠不能忘記的真理;此也意謂著「變化」為常態,任何根據穩定的表面現象,所歸納出來的背後原因,並不足以一直維持現狀;然而,這卻是人們常犯的錯誤。一個人對於自身全部的思想及感情,並沒有進行徹底的認識,更遑論歸納出抽象的原則;然而,面對人生中所有事情時,這些思想及感情卻悄悄地主導著一切,只有懂得回顧自己ㄧ生時,才會發現它們的存在。綜合這兩項因素,可以說災難和不幸的發生有其必然性,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唯有認定不可避免,並隨時準備好面對,將會感受到內心的寧靜;萬一降臨時,亦會限縮對其的恐懼感,以及無限制放大影響範圍的情緒作為。痛苦與不幸為積極的性質,而幸福與快樂卻為消極及否定的性質,也就是透過慾望的實現達到幸福與快樂,方能終結或取消痛苦與不幸;因此,幸福與快樂常沒有所想得那樣完美,痛苦與不幸卻帶來超出想像的沉重。倘若能夠輕易地解除痛苦與不幸,事事順利將會導致人心膨脹,進而導致一連串愚蠢且瘋狂的行為。人容易透過深思回想,自行總結群眾中他人對於自身的評價,於是造成了許多痛苦與不幸;為了終結痛苦與不幸的感受,將會追求更多的幸福與快樂,無意識地增加遠超過自身需求的奢華物品,只為了換得他人欽羨的眼光。綜合而言,必須承認這是一個充滿罪惡的世界,奠基於此並透過對於生活期望的調整,將痛苦與不幸當作正常的現象;更進一步地,將會發現一切事物只是按照它們原來的樣子存在,而人們都以各自獨特的方式來承受處罰。人性罪惡的天性是整個人類的缺憾,被身為人類的每一個人所分擔。

人們生命中能夠述說的每一件事,都只是一瞬間的存在,而後就屬於過去了。最偉大的智慧便是享受現在,並將其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同時這也是最愚蠢的作為,因為那些轉瞬即逝的事物,不值得付出過多的努力追求。人們生存的全部基礎,就是瞬息而過的現在,它以永恆的方式運動著,使得人們奮力地追尋而永無休止的時機;在這樣的生存方式中,人們窮其一生追尋自認為的幸福,無論最終是否達成目標,結局總是相同,生命的本質只不過由不斷消逝的短暫瞬間所形成。意志可視為一種想要或欲求,是人性中一股原始的衝動;個人受內在意志的驅動,進而透過行為展現出來,以此形成外在各式的「表象」,使得世界實為「意志」與「表象」相互對應所構成。深受意志驅動的人們,常因為渴求外在事物,並且因為得不到滿足,在當下感受到痛苦;然而,當慾望滿足後,在當下卻又開始感受到無聊;於是,在慾望毫無限制的性質之下,又開始因為不滿足而感受到痛苦;如此週而復始,使得人生在意志的主要驅動下,不斷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擺盪。儘管個體由意志與理智共構而成,但理智卻僅跟隨著意志浮沈,使得無法逃脫此類的擺盪。從意志的觀點來思考,痛苦與無聊似乎具備主動積極的性質,為了脫離兩者,必須轉而透過理智來主導,對意志進行否定,重新建構出自我的話語權,更賦予自我定義於每一個思想及作為的層面,來達到自我存在的目的,使得幸福或快樂以被動消極的方式,在人生之中呈現。全然剝除意志的作用,隱含著剝除對事物賦予任何的慾望情感,最終將會發現世界其實是一片虛無;這時才會明瞭,任何自覺重要的事情,只不過是因為自我情感疊加於上,進而賦予較高權重所導致。運用自我的理智琢磨意志的內涵,才是自我真實且直接的感受,也才是自我存在的關鍵;他人對於自己的評論,大多只是憑藉著模糊的印象,淪為一種虛幻且間接的想像,並無法構成自我存在的因素;然而,重視他人的評論卻是人性之一,必須透過理智進行思考,才能逐步降低自我視他人評論,以構成自我存在的比重。

自己是自己能成為「最好的人」或「獲得最多事物」的泉源,而並非來自人們不可控制的外在一切,遑論其不可靠、不穩定、轉瞬即逝且充滿偶然巧合的性質;因此,在人生的任何階段裡,真正的幸福來自於長久相伴的內在一切,也就是自我的內在富足。所以,欲擁有這樣真正的幸福,必須心甘情願地節制慾望,以獲取充足的獨立與閒暇,來維護自身的內在財富。智慧之人在於能運用理智,專注於事物內在本質的相關知識,並進行純粹客觀的思考,而不參與意志驅動的任何事務;其中的天才透過自我選擇的方式,例如藝術呈現出此知識;而其中的聖人則運用此知識於自我的意志,也就導向了對世界的否定。智慧之人針對事物的知識,也就是意志最內在本質,所形成的觀念進行沉思,而毫無智慧之人則只對事物間的關係,以及事物與自身的關係,也就是意志的對象有興趣,並採取淺嚐即止的方式進行窺探。倘若相對於意志,純粹客觀的理智佔據了主導地位,便會對意志暴力形成有力的制約,而某種程度上超越了道德,形成美德。一個人擁有直接且絕對的價值,在於獨立倚靠自己,針對自身心靈進行冶煉,也就是自身生存的確立;倘若在這方面毫無建樹,將會轉而透過與他人相較的名聲,追求間接且相對的價值,使得自己過分重視他人對自我的看法,而並非自己對自我的看法。唯有前者才是真實的,後者則是虛幻的;但一般人卻對後者窮追不捨,唯有真正的智者才看重前者。

不要把自己的才能當作無限的資本,而要把透過才能賺取的財富,當作固定的資本,然後用這樣的資本去滾出利息。因為才能會因為環境丕變,可能變得毫無價值。叔本華這一席話讓我反思職場上的現況:一般沒有發掘特殊技能的上班族,一直想靠普通的上班技能致富;有高超上班技能的上班族,也只想著上班技能致富;這兩種人只懂得在上班技能比拼,試圖博得較高的薪水,然後打算以此過一輩子,卻不知道拿薪水投資,鞏固自己最後存在的優勢。上班技能高超的人,毀在自己的技能,也毀在自己的財富。如果一位擁有極高思想天分的人,繼承了祖傳的家產,將使得這份遺產發揮了最大的價值,讓他能夠在無現實的顧忌下,完全為自己的天賦而活,並取得他人無法輕易取得的成就,並創造出為世界增添光彩、為人類贏得榮耀的偉大作品,可謂是接受了生命的雙重餽贈。然而,一位生來富有卻毫無思想建樹的人,將會不斷使用錢財免除需求匱乏的痛苦,使得生活遁入無聊之中,導致自己再次走向揮霍浪費,試圖從無聊中解脫出來;如此不斷的循環,將會耗盡錢財而陷入貧困的境地。人們在他人眼中的價值,只是他人意識的結果,也就是人們出現在他人眼中的影像,以及由此激起的對應想法;除非人們針對這些想法修正自身,這些想法才可能產生影響,否則一切都是無關緊要的。幸褔最重要的因素除了健康之外,就是讓真正的自我保持獨立,並且免於生活的憂慮,並非來自於他人眼中的想法;前者是主要且真實的存在,後者則是次要且衍生的事物;倘若過分在意他人的想法,便會為了滿足虛榮心而奢侈狂妄,將次要視為首要,顛倒了自然的次序,並做出犧牲自我的莫大代價。叔本華這一席話再次讓我反思職場上的現況:因為上班跟財富相互連結,而且財富是有形且直接回饋的,又可以此換取許多物質,並與他人相互進行無形的比較,甚至作為一種隱形的宣告,導致上班這件隸屬於生活的事務,在人生中被賦予的權重相當高;因此,嚴重忽略了自我在其它生活面向的展現,也就順勢忽視了自我精神生活的耕耘機會。直到退休後,展開完全不同於上班的嶄新生活,卻發現長達三、四十年的時間,已將自我的所有思想限制於上班的場域,以及隨之而來的財富,回頭尋覓自我時,才發現竟然如此的陌生,因而衍生晚景淒涼的窘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