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窮爸爸」此書作為一個嚮導,指引出一條積累財富的真實路徑;其核心觀念便是透過不斷的學習,以加強自己的財務智商,讓自己在這不確定性甚高,並且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持續透過自己的頭腦駕馭金錢,徹底地讓金錢為自己工作;以下便是十分重要的六大觀念與其深入的探討:
一、富人不為錢工作—生活是每一個人最好的老師,它總是推著人們轉動,而不會說些什麼,必須透過自己去想通生活的各個面向,才有辦法在面對生活時游刃有餘。當生活推動著人們時,有些人進行抗爭,開始學習新的東西來求得進步,以便抓住生活賜予的每個機會;有些人徹底放棄,任憑生活的擺佈而埋怨眾多的不公平,坐等任何可以解救的機會降臨。兩者觀看世界的態度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覺得可以透過改變自己,來適應這個世界的變化;後者則覺得除了他自己之外,其他人都應該改變。選擇後者的心態生活,將會使得自己的一生因為害怕受到傷害而不敢承擔風險,於是不會做錯任何事而過得穩穩當當,對於一切不會奮力爭取,只是一昧地打安全牌,最終將在無聊中老死。大多數人遭受沒錢支出生活花費的恐懼,將會刺激他們努力工作;當工作後的報酬到手後,又因為貪婪的作祟,將所有錢花費在許多想買的東西上;於是,在「恐懼」及「貪婪」相繼作用之下,形成「上班—花費」或「更多收入—更多支出」的無限迴圈,讓人們陷入「老鼠賽跑」的生活模式。人們相信工作是為了賺錢,更深地探究只不過是因為臣服於恐懼,並認為錢能消除沒錢而貧困的恐懼,倘若省吃儉用以致於積累了很多錢,最終還是遭受恐懼所支配,轉向於害怕失去這些錢。面對金錢,正確的心態必須出於渴望,讓熱切的渴望引領自己進行學習,思索如何讓錢為了自己工作。追根究底,「自己為錢工作」及「錢為自己工作」的根本心態,差別在於前者出於「情緒思考」,馬上順應情緒做出回應;而後者出於「理性思考」,徹底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而後透過理性的導引,思考出長期有利於自己的辦法以作為回應。短期而言,也許會遭受恐懼支配,透過工作賺取金錢,但同時必須懂得越過情緒,透過理性思考出長期的解決辦法,擺脫金錢奴隸的行列,而不是讓這些情緒引領自己,終其一生追求加薪及升遷,不知道未來通往何方,形成無知的循環。基於恐懼與貪婪而汲汲營營於金錢,而不探索自己的夢想,並認為錢能因此帶來快樂,便是人生所形成的一種幻象。臣服於恐懼與貪婪,導致人們的無知,而無知又更進一步產生牢不可破的幻象,讓人們為錢工作並徹底成為金錢的奴隸。金錢從頭到尾都不是真實的,而是真實的情緒感受讓金錢成為真實;正也因為如此,恐懼及貪婪及其引發的無知與幻象,才讓金錢這個空中閣樓才能屹立不搖。學校教導學生學習專業並為錢工作,而沒有教導駕馭金錢的相關知識;所以,學校只是開端而不是終點,人們必須透過學習財務知識,才能帶領自己脫離「老鼠賽跑」的生活模式。
二、學習財務知識—倘若認為錢能解決一切的問題,將不會讓自己的日子太好過,反而財務智能才能創造財富並且真正解決問題;無論外界如何變動,若能敞開心胸將能不斷地學習,讓自己保持心智上的靈活彈性,也就能夠日益富有。從長遠來看,重點不在於賺了多少錢,而是能夠留下多少錢;從這樣的角度出發,必須能夠清楚地區分出「資產」與「負債」;「資產」便是能夠把錢放進口袋的東西,而「負債」則是把錢從口袋取走的東西;因此,初步賺了錢之後,首要必須不斷地買入資產,讓資產形生的金錢流入自己的口袋,才能讓賺了錢之後,留下的錢變得更多;而不是不斷地買入負債,讓負債從自己的口袋流出金錢,使得賺了錢之後,留下的錢變得更少。常見的家庭資產有股票、債券、票據、房地產及智慧財產等等,產生如食物、衣服、娛樂等等的支出;家庭負債則有抵押貸款、消費貸款及信用卡等等,產生如股息、利息、租金收入及專利使用費等等的收入。無法理解上述「現金流」的基本財務知識,將會讓人陷入財務困境,始終忽略「如何理財」的重要觀念,而將全部的心力放在「如何努力地工作」。之所以造成這樣的財務困境,主要來自於隨波逐流地追隨他人的作為,而不會從中思考這麼做的意義,導致自己如同眾人一樣,對於金錢產生恐懼與貪婪的情緒,只能打出安全牌而不敢尋求新的辦法來解決當下的困境。典型現金流的模式,便是將所有的錢都投注在房子上,形成負債欄位不斷地藉支出欄位流出現金,而不是自資產欄位產生現金流入收入欄位,使得自己不得不努力地工作;此便是在財務觀點上的錯誤認知,將房子視為資產而非負債,使得現金不斷流出卻又渾然不知所導致。在此同時,有別於房子的其它資產可能增值,將導致自己錯失可以投資的機會,進而失去獲得寶貴投資經驗的機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金錢買入資產,再利用資產形成的現金流支付房子的所有費用,才能完全避免自己臣服於恐懼,為房子也就是為其支出而工作。將房子錯當資產的財務觀念,在更加嚴重錯誤觀念的催化下—加薪後就能買更大房子或消費更多,透過貪婪更讓自己被推入更深層的恐懼,導致自己更加倚賴雇主及薪資所得,陷入為金錢工作而不可自拔的境界;當百年難得一見的投資機會來到眼前時,自己由於忙著工作並負擔著高額的稅款及債務,而無法抓住真正能致富的機會,形成資金配置上本末倒置的狀況。真正的財富描繪的是一個人,能夠生存多長時間的能力,也就是停止工作後,還能夠存活多久。
三、關注自己的事業—富人專注在資產欄位,而窮人只關注損益表,以致於在大多數的時候,為了獲得薪資替公司老闆工作,再透過繳稅替政府工作,最後為了獲得貸款替銀行工作,使得人們一輩子都在為別人工作,一旦停止工作便會一無所有。大多數人透過學校學習專業,以此作為社會上生存的「職業」,並耗費一生的時間替他人致富,卻忘了替自己的「財務安全」著想,打理出專屬於自己的「事業」;沉浸在「職業」的觀點上,人們總是關注著「收入」;切換至「事業」的觀點上,人們才會懂得將重心放在「資產」。初期透過工作獲得薪資收入後,必須盡可能減少支出並降低負債,將剩餘的薪資投入以下「資產」,包括不需要自己到場便能運作的公司、股票、債券、產生收入的房地產、票據、智慧財產的版稅等等,用心建立強大且穩固的資產基礎,透過其持續的現金流,逐漸讓錢為自己工作,而慢慢擺脫為錢工作的行列。有了這樣關鍵的財務知識後,便不會在努力工作並獲得薪資後,先行購買奢侈品,而會先行購買資產,並透過資產回流的足夠現金,在最後購買奢侈品;因此,奢侈品不應該是辛苦工作後的獎勵,而應該是辛苦累積資產後的獎勵。
四、稅收的歷史和公司的力量—回顧稅收的歷史,針對富人徵收較多的所得稅,間接使得政府對錢的胃口變大,亦連帶使得政府的規模擴大,以致於要徵收更多的稅以維持運作,最終徵稅的對象便也涵蓋了中產階級及窮人;然而,儘管公司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實體,而僅僅是一些符合法律要求的文件,身為資本家的富人懂得運用財務知識,以此借助公司的保護逃避稅收—因為企業所得稅率低於個人收入所得稅率,並且個人的支出可以呈報為公司的支出,得以在税前獲得減免;到了最後,只因為深信穩定工作並不注重財務知識,使得稅負的重擔只剩下中產階級與窮人共同承擔,而無法輕易地脫身。如果自己為錢工作,便把真正的力量給了雇主;而讓錢為自己工作,則讓自己保有力量、掌控全局,並且能夠持續運用更多的知識進行思考,來保有金錢並且翻倍。每個人都必須學會「財務智商」,它是由四個領域的專業知識所構成:(1)會計—「財務知識」或是看懂數字的能力。(2)投資—錢滾錢的科學,牽涉到投資策略及方案的擬定。(3)市場—供給與需求的科學,市場是由情感驅動的「技術面」及經濟驅動的「基本面」共同組成。(4)法律—暸解稅收優惠政策和公司法律,將能在擁有會計、投資及市場的操作技能下,讓資產獲得爆炸性的成長。雇員賺錢、納稅後,才靠著最後剩下的金錢生活;而公司賺錢、花錢後,最後剩下的錢才繳稅;因此,富人擅於為自己合法的資產,尋求以公司的形式提供更多的利益及保護,連帶使得資產帶來的現金流入,能夠透過公司進行節稅。
五、富人的投資—許多人都擁有巨大的潛能並充滿天賦,卻常被缺乏自信後的自我懷疑所限制住,導致於過份恐懼並缺乏勇氣付諸實踐,一旦涉及到金錢的問題時,總是把安全性擺在第一位。過去時代的思想在當時可能是一種資產,但到了今日可能因陳舊而成為一種負債;透過現金流的即時回饋系統,能夠試著突破舊有的觀念,讓自己與自己保持對話,鍛鍊出自己的「財務智商」,並從中思考出更多的財務選擇;有別於以往只著眼於安全性,無形中限制住自己只有單一的選擇,如今可以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當我們把焦點放在「讓錢為自己工作」而不是「自己為錢工作」的原則,便會把真實資產認定為自己的「頭腦」而不是「金錢」,將會使得一個經過良好財務訓練的頭腦,發揮出許多運用金錢的財務技巧,以此持續保持富有。金融投資市場總是隨著經濟狀況,而有著景氣與蕭條的週期性更迭,不斷學習與提高「財務智商」,便是希望能夠在任何的變化來臨前,提早意識出未來可能產生的投資機會,並提前佈局一舉將機會轉變為金錢;所以,最好的機會及伴隨而來的有利交易,總是只為擁有高財務智商及精通遊戲規則的人所敞開,因為他們總是不斷把金錢播種在資產欄位下。人類總是在犯錯的過程中學習,而並不是學校所教導錯誤是不對的事情;訓練財務智商也是同樣的道理,在錯誤的過程中雖然失去金錢,卻能因此建立起寶貴的經驗,最終換來優質的財務智商。
六、為學習而工作,而不是為了錢—在學校及職場中,最普遍鼓吹的觀點便是「專業化」,為了加薪及升遷,必須透過「專業化」的方式,來加強自己的技能;換言之,一般人為了使得金錢上有所成長,便會走上不斷專業化的路途,以此保有工作的穩定性;但以長遠的角度來思考,一生只學習一項有價值的技能,萬一走到不被公司所需要的地步,反而會讓自己陷入困境。因此,不斷進行橫跨領域的學習,以加強自己的財務智商(由會計、投資、市場及法律所構成),才是重要的一切;另外,在危險形勢下領導下屬的「人員領導」、書面表達、口頭表達及談判能力的「人際交流」,以及與其他人交流而推廣商品的「市場銷售及行銷」,也是十分重要的技能;所以,選擇特定的職業之前,一定要清楚能夠從中獲得什麼技能,而不是只重視能夠賺到多少錢。除非總是習慣變化,才能不斷學習並透過接觸未知的東西,從中思考出可能發展的絕佳契機,並把握住寶貴的機會,進行獲利頗豐的投資;否則改變自己將會十分困難,而只能重複利用已知的東西,在固定的領域內進行施展,賺取成長幅度不大的收入。於是,在職場中可以看見,一般職員總是各司其職地在某一部門作業,而聰明的職員會希望對如何經營一家企業,有著整體性的認識,並注意從一個部門轉調到其它部門的機會,以求理解個部門相互的關係,從而學習到整個企業系統各方面的知識。「先給予後獲得」是相當重要的金錢法則,先付出自己金錢及心力幫助他人,後接受金錢及情感的回饋,才能讓自己真正富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