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與比較有想法的同事間,常常因為公司常邀請知名人物到訪演講,而開啟一些面向較深的話題,他們大多是四五十歲的同事。仔細傾聽他人談話,常能從他們的話裡,聽到一些自己沒有特別去思考的議題,進而將多年來跨領域閱讀,所自我訓練的觀點,進行一次性的整合,而領略出更深的觀點。這次圍繞在沈芯菱,為何從小就知道,要從事幫助他人的公益活動?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對個人而言,當一個人在意識層面上,無法認識自己很深的情形下;對事物而言,當一個人在知識層面上,無法學習很廣的情形下,個人認為皆無法歸納出來,為何自己會做出某些事!因為這些必然是複雜交錯的過程演進。但身為一個旁觀者,用自己有限的觀點看待沈芯菱時,看見了一個本人認為的重點:還是小孩的年紀時,由於未踏入社會生活,可以用局外人的觀點,鳥瞰社會中的發展情形;可以用好奇心以及澄澈的觀點,看待人需要互助這件事。這個想法回到了,社會究竟是如何發展?為何身處其中的人們,無法發自內心,做出和沈芯菱一樣的行為?
對於社會中人們行為的探討,需要拉高層次到時代的觀點,來談談個人的看法。如果有興趣了解金錢以及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應該會對接下來所談的觀點有共鳴。金錢發展出來前,每個人運用各自的專精,去生產不同的物品,進而透過以物易物換取所需的物品;但參與交換的人多了之後,情形開始複雜了起來。想要交換的物品,現在無法換取而必須等待,或是要透過很多人的交換來間接獲得,因此共同認可一項中介物品,也就是金錢成為交易的工具,以解決以上兩種可能發生的狀況。交換的網絡更龐大更複雜時,貨幣及市場經濟的概念因應而生,挟帶資本整合的企業開始興起,透過資金『垂直整合』資源的方式,生產大量的物品以供使用。這裡垂直整合意味著,從物料一直到最後物品生成,皆由企業一手包辦來生產。這大概就是時代演進的流程,而人在時代之中,扮演的角色及相關想法究竟如何演變?
談完時代演進的觀點,現在下拉以接近社會乃至於人的觀點,來談談人心的變化。原初以物易物的時代,個人掌握生產工具及終端物品,去換取所需的物品,這過程的投注的努力,所換取到的回報也就是物品,是幾近等值的;但資本主義時代下,人的生產工具及終端產品,皆不屬於自己所有,過程中投注的努力,換取到的回報,是金錢也就是交易的工具。資本主義的特色之一,便是營收獲利之後,再將金錢轉往其他領域進行投資,利用錢滾錢的方式擴大資金。企業掌握物品而盈利後,再利用以上資金再投資的策略,保留大額度的獲利,然後再將剩餘的盈利,垂直發放給各勞工。所以,資本主義時代下,人的努力及回報,通常是嚴重不等值的。當人們最基本的生存權利被剝奪時,內心產生對於金錢的匱乏感,寄望於更多的金錢能擺脫被剝削的情形,於是追求的變成不是金錢交易後的物品,而是不斷節儉而更努力賺取金錢。換句話說,遠古時期的人,追求的是金錢(工具)換來的生活(目的);現代人全然追求的是金錢(工具),而被宰制到忘了最重要的生活(目的)。這之中的癥結點在於,資本主義時代下,企業產生所帶來的改變。
所以透過以上的演變,可以輕易看出,當金錢變成目的時,看待人的方式也就變成以『擁有金錢的數量』來衡量。時代會形塑人的觀點嗎?個人認為是會的。為什麼貧富差距的今日,大部份的資本家棄而不見,而有多種荒謬的言論出現?當以金錢為觀點看待人時,眼裡很容易形成位階的錯覺,而忘了以生活為依歸,保留對於人與人之間,平等式的尊重。這樣的偏見下,個人認為很難張開雙手,主動去幫忙需要幫助的人!
時代造就了身處於社會的人們,一種無形充滿偏見的框架,除非是在這框架中,產生莫大的外在鉅變,不然個人相信很難會認知到這一切。所以,最後回到了主題,我們應該如何突破觀點?個人的經驗認為,既然已身在社會的框架內,就多鼓勵自己多嘗試,讓外在的衝擊顛覆自我時,適時導引自己回歸內心,透過閱讀各領域知識,進行了解自己的工程並學會與自己相處。為何用工程二字呢?因為以我的經驗而言,工程真的十分浩大!
閱讀後,在自己腦中形成豐富的資料庫後,人會開始變得感覺敏銳,這時候必須透過外在實踐的方式,將自己推向脫離時代思考的正循環。個人認為旅行是個相當好的方式,因為放下了生活日覆一日的習慣,到了一個文化差異並且景觀不同之處,會開始讓外在的差異觸發敏銳的心,開始去腦中的資料庫進行搜尋,以形成嶄新的觀點。所以對我個人的意義而言,旅遊是生活中滿重要的任務,它可以讓想法推向完善的方向,而豐富人的生活。
探討這些後,重新思考小孩教育的方向:從小讓他們透過多領域知識的學習,學會觀察時代的好與壞並充分了解自己,以自己的好奇心去探索未知的一切。我認為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如果有興趣的話,推薦以下書籍參考:
『金錢的歷史』 卡比爾.賽加爾
『人類大歷史』 哈拉瑞著
『逃避自由』 埃里希.佛洛姆
『物聯網革命』 傑瑞米.里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