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Posted on

Posted in 台南市, 旅行攝影, 深旅台灣, 藝術攝影

 

47927392241_7662f3bcec_k

 

猶記研讀研究所的時候,聽聞台南人早晨吃肉燥飯配著牛肉湯,當下深覺相當地奇特;然而,當自己第一次早晨嚐試過後,卻對甘甜鮮美的清湯回味不已。因為體恤著牛隻對於傳統農業的貢獻,基本上能不吃牛肉則盡量不吃。我也不是個特別喜愛吃牛肉的人,僅僅抱持著偶爾嚐鮮的心態。一碗簡單的生牛肉淋上滾燙的熱水,造就眼前一碗不甚起眼的牛肉湯;同樣帶著老婆進行初次的晨間體驗,一試同樣印象深刻,但我們謹記著不會因此成為主顧。

如下圖所示,「忠孝街」昔稱為「媽祖樓街」,為昔日「五條港」地區中的街道,為現今康樂街延伸出的一段小岔路。順著街道往前行,沿途許多民宅的門面值得多加留意包括傳統形式的「板門」及「鐵窗花」,行至街底則為電影「總鋪師」場景的拍攝地點—「媽祖樓天后宮」及「愛鳳小吃店」。相傳「媽祖樓天后宮」此地,鄰近昔日的「哨船港」,港口附近則有修造船隻的「軍工道場」(現今立人國小附近);於是,此處當時有著一座工寮,而工寮的閣樓供奉著湄洲媽祖;由於工人遠離工寮之後,忘記將香火袋帶走,使得航行於五條港的船隻人員,常見此處亮著紅色的微弱光芒;經由查看此處後,才發覺是此處曾供奉媽祖的香火使然;於是,清國乾隆二十年(西元1755年),眾人籌資在此處建廟,並稱其為「媽祖樓」,亦因此成為「軍工道場」及郊商店鋪的信仰中心;座落之處的忠孝街,當時隨之稱為「媽祖樓街」。緊挨著一旁的「愛鳳小吃店」,至今也早已五十多年的屋齡;屋子兩側安置著時光著痕的淺靚藍色拉門,靜靜地揭露著古老時光裡,先人們遊走於寬敞的廟埕,並生活於此的概略情境。

 

Tainan_4

圖一、台南市五條港歷史區域地圖。[1]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一個轉角的步行,來到路旁貨櫃屋的彩虹咖啡。點選簡單的拿鐵後,我倆與同桌對面的店員閒聊起近況。一問之下才發覺對方為在地人,更進一步詢問在地生活的感受,得到的回覆卻是台南好無聊,並言明自己相形之下更愛澎湖!向對方表明基於台南歷史的層次感,使得個人十分喜愛台南的想法,卻得到對方「就是因為都是歷史古蹟,才會覺得這裡很無聊」的回覆;他更提到尤其每到假日,稀鬆平常的路段都會塞滿汽車,造成他們當地人深感不便。彼此就此閒聊著各自所喜愛的生活型態,也談到了北部生活的緊湊與南部生活的悠閒;因此總歸到底,我與對方都有個共同點,便是喜愛自己日常生活場域以外的地區。這是否意謂著各自生活的地方,並不如自己所想得那麼了無新意?是否各自無形中抱持著習以為常而失去新鮮感的心態,去看待每日所見之平凡事物,以致於無法進一步發掘出純然的美?從這段人與我的對話中相互對照,充份覺知到探討議題存在著的層次性,卻相當容易予以忽略而改以投其所好。從中體悟到個人竭盡所能朝向的美好,或許亦只是周遭日常的原始樣貌;其中有所改變的面向,似乎不在於外在的一切,而是自己與之相對的心態罷了!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昨日大雨的夜晚,見識到了神農街的美;今日天光明亮,決定再次前往會會不同的美。如下圖所示,「神農街」昔稱為「北勢街」,為昔日「五條港」地區中的街道,與現今康樂街呈現水平交錯。在地理的位置上,自佛頭港流域上的「藥王廟」開始,約略至南勢港流域上的「金華府」附近結束,位居整體五條港地區的中央地帶;因此,成為當時清國治理時期,店家與商賈往來最為頻繁的區域,並透過貿易帶來龐大的收益,一舉成為當時五條港地區經濟發展的重心。往返於當時清國大陸與台灣間的商人組織,亦因而逐漸壯大成集團的形式,主要以「府城三郊」—北郊蘇萬利、南郊金永順及糖郊李勝興為主,彼此相互競爭亦相互合作,成為全台灣以港口貿易達到興盛狀態的首例,亦成成為當時民間一股重要的力量。清國同治四年(1865年)台灣因「天津條約」開港,「安平港」亦被列為條約港之一,最終導致「五條港」的風華退去。歷經三百多年的時光,「北勢街」因為神農氏的「藥王廟」座落於此,因此改名為「神農街」。陰天散射著柔和的日光下,漫步於短短百餘公尺的巷道,兩側盡是歷經年代風華洗禮的老屋顏,各自展現出獨具一格的樣貌,常讓人置身於想像的古老時空中而駐足許久。

 

Tainan_4

圖一、台南市五條港歷史區域地圖。[1]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神農街上,矗立著清國道光十年(西元1830年)建成的「金華府」,主要由沿著「南勢港」分佈的「許姓」碼頭工人集資建造,主要祭祀「關聖帝君」。往神農街的內陸方向前進,走進現今的水仙宮市場內,即為昔日「南勢港」的底端,此處矗立著清國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建成的「水仙宮」,原先由當地商人合資建造,主要祭祀「水仙尊王」;爾後,「府城三郊」於清國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進行大整修,並以周遭店舖作為他們總理商業事務的所在地。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二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如下圖所示,「信義街」昔稱為「老古石街」,為昔日「五條港」地區中的街道,自現今康樂街水平延伸出旁支,並直達大西門外進一步建造的「兑悅門」,以因應清國道光十二年(西元1832年)所發生的「張丙之亂」。「老古石」即為珊瑚沉積岩;當時因為台江泥沙淤積,使得五條港主要港口無法進行船運,最終僅能透過「新港墘港」出貨;船隻透過當時「兌悅門」外的港口,順著水流分支由「新港墘港」載運貨物至清國大陸進行貿易後,由清國折返途中,常會將「老古石」作為壓艙石,以防止回程時船輕而翻覆;抵港後,便將「老古石」沿街堆置;於是,「兌悅門」亦稱為「老古石門」,當時外部的港口稱為「老古石港」,而前方的街道(現今信義街)則稱為「老古石街」。值得一提的是「兌悅門」的紅磚下半部,凹凸不平的底座,即使用當時所搜集的「老古石」進行建造。「老古石街」上,不僅僅只是一般的老街,更埋藏著五條港繁華船運的最終榮景;目前依舊提供通行使用的「兌悅門」,雖然為避免進一步動亂而建,卻也借重最後通行港口所帶來的老古石,一同形成五條港船運歷史的一頁篇章。一路緩緩地走來,深覺「老古石街」稱不上華麗,卻因為沿途現代商家林立,而處處顯露出清新無比的基調;直至「兌悅門」作為巷弄的底端,整體頓時呈現開闊的地貌,才同時涵納古老與現代的元素,並充分地加以融合;正也因此,佇立於此放眼望去,總能對應著內心和諧無比的極致感受。

 

Tainan_4

圖一、台南市五條港歷史區域地圖。[1]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清國康熙五十七年(西元1718年)建成的「西羅殿」,由沿著「南河港」分佈的「郭姓」碼頭工人集資建造,主要祭祀「廣澤尊王」。抬頭觀看之下,廟宇屋脊上的「剪瓷雕」頓時吸引我的注意。「剪瓷雕」亦稱「剪黏」,為使用工具將色彩鮮豔的瓷器,透過剪、敲、磨成形狀不一的細小瓷片,進而透過貼雕出人物、動物、山水或花卉,而裝飾於廟宇等建築的各處,主要流傳於福建南部、廣東東南部、台灣西部及越南等地區。「正脊」兩端姿態優美的飛鳳;疊加於正脊上的「西施脊」,站立著氣勢非凡的麒麟;自「正脊」延伸而下的「垂脊」,末端「牌頭」上奔騰的騎兵;除了雕工繁複之外,色彩的和諧搭配亦是相輔的亮點,值得仔細地反覆琢磨。清國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所設置的「接官亭」,以及隔年所興建的「風神廟」,各別用來接送沿南河港上岸的文武官員,以及祈求他們行旅安全,卻因為地震倒塌重建及定期整修,而無法完整地觀賞全貌,只能下次另行安排時間再訪。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水仙宮市場內的麵條王店家,久等多時的海產麵終於端上桌面;正當大快朵頤之時,同桌的在地婦女告訴我倆,真正不錯的吃法為湯麵分離,然後將乾麵加上店內特製且富含香氣的辣椒醬,一口麵配一口湯相當好吃。錯過了絕佳的吃法,我倆只能繼續享用面前的湯麵,期待下次來訪再另行嚐試了。走出了麵店,順路經過一旁的餅舖時,眼見精巧光亮的小餅,詢問之下才知道是「蒜頭餅」;抱持著嘗試的心態,初嚐幾口外酥脆內柔軟的餅皮後,淡淡的鹹味中,通透出濃厚的蒜香,直導嗅覺的敏感地帶,霎那間內心不斷迴響著「好吃」二字。

「秘氏咖啡」的室內擺設,搭配上普遍的幽暗,卻一盞盞微亮的暖黃光線,營造出過往年代質樸無華的獨特氛圍;日文雜誌裡刊登的相關報導,亦吸引多位日籍女士前來;然而,若要品嚐更為優質的單品咖啡,幾百公尺外的「存憶咖啡」,才是個人的首選並予以推薦。「存憶咖啡」純粹是間沒有刻意裝潢及擺設的店家,簡單的吧台上啜飲著從未接觸過的「深烘」肯亞AA,那股恰到好處的堅果及可可香氣與甘醇滋味,至今依舊記憶猶新;日籍旅客高朋滿座的情景,亦絲毫不在名氣上有所退讓。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歸還機車後,開著車自中西區前往安平區;入住安平區的飯店且休息一會兒後,才借用飯店的腳踏車,來回穿梭於安平巷弄裡,展開尋找「劍獅」的旅程。雖然事前已經備妥了劍獅分佈所在地的地址,但巷弄內的地址並非依序排列,來來回回同一條巷子許久,才終於找到目的地,是時常發生的狀況;石刻的劍獅鑲嵌在住家牆上是常態,此亦代表著當地居民相當重視這項文化資產;即使屋子翻修或重建時,依然保留著鑲嵌劍獅的那面古牆,並將它融入新建成的牆面。在尋找的過程中,印象相當深刻的地方在於,隔著住家的圍牆確定內部的牆面有著劍獅;我倆深怕打擾到居民,卻還是硬著頭皮按了許久的電鈴,一度想要放棄時,才慢慢地有人走出來應門;一位年長的男性,在我倆尚未開口詢問下,便似乎清楚我們前來的用意,直接引領我們入內來到劍獅面前。

這位男仕當場向我倆提起,坊間流傳的劍獅由來幾乎都是錯的,並試圖提出「劍獅」的正確由來。相傳鄭成功自鹿耳門港登台,為了能夠抵擋住荷蘭人的槍砲彈藥,便在籐製的盾牌外,增加一塊鐵板以增強防禦,並在中心鑄造猛獅的模樣,以達到嚇阻敵方並建立自身威嚴的功用。最終,荷蘭人被擊退之後,鄭成功的軍隊便駐紮於安平;在士兵操練完畢後返家,便將刀劍穿越盾牌上獅子的口中,在外觀上猶如獅子咬劍一般;後世人為了紀念鄭成功及其軍隊,並破除風水的禁忌,往後便在自家門口的牆面,仿效起當時「劍獅」的樣貌。這位在地人雖然不斷強調自己的時間有限,卻還是花費時間並完整地將傳說交代清楚;如今,「劍獅」深埋藏在深巷裡,儼然已成為台南特有的文化資產,值得旅者好好花時間來此地尋覓。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2019.5.2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三天

 

行程:

中西區(機車代步)

旅人船說(住宿)

阿村牛肉湯(早餐)

忠孝街

— 愛鳳小吃店(路過)

— 媽祖樓天后宮(路過)

— 彩虹咖啡

神農街

— 台南藥王廟(路過)

— 金華府(路過)

— 臺郡三郊水仙宮(路過)

信義街

— 筑馨居(路過)

— 壹零捌一(路過)

— 雲澗茶坊(路過)

— 四聯境老古石集福宮(路過)

— 兌悅門

和平街

— 西羅殿(保安廣澤尊王)(路過)

— 風神廟(路過)

— 接官亭(路過)

麵條王海產麵(午餐)

寶來香餅舖(蒜頭餅)

新美街

— 米街廣場

秘氏咖啡

存憶咖啡(深烘,肯亞AA,珍珠圓豆,日曬)

安平區(腳踏車代步)

瑞比冰淇淋店

安平路及運河路間尋找劍獅

— 安平路75巷18弄18號

— 運河路13巷4號

— 運河路13巷31弄1號

— 觀音街33號

— 運河路23巷6號

— 運河路23巷15號

— 運河路13巷3弄18號(歐氏宗祠)

— 運河路31號

— 運河路40巷12弄1號

— 安平路850巷4弄8號(陳氏宗祠)

文章牛肉湯(晚餐)

台南運河(夜騎腳踏車)

番王伯水果干

維悅酒店(住宿)

 

Flickr Album Gallery Powered By: Weblizar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