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Posted on

Posted in 台南市, 旅行攝影, 深旅台灣, 精選攝影, 藝術攝影

 

47932468497_eacb883521_k-2

 

走訪中西區的旅程中,透過街弄巷道裡各大遺蹟,遙想並串連起荷蘭、明鄭、清國及日本治理時期的歷史。如下圖一所示,如今我倆自清國時期,府城與五條港的繁華盛況中遠離,在空間的維度裡向西行進,同時也再次跨入古老時光的想像裡;然而,跨越如此的時間維度,卻連同地理景觀上的丕變。自中西區的西門路向西,如同圖中的「明鄭時期海岸線」所示,我倆逐漸隱入昔日稱為「台江內海」的大潟湖;持續向西之際,猶如鯨魚隆起背部的沙洲,相連著南端的海岸線,綿延分佈至前方的視野內。古時稱之為「鯤鯓」,由北到南依序為一鯤鯓、二鯤鯓、…、七鯤鯓;其中一鯤鯓為當時荷蘭時期的高地,在此建立「烏特勒支堡」,並利用此處居高臨下的地勢,保衛其東北方的「熱蘭遮城」。

一鯤鯓:現今台南市安平區「安平第一公墓」。

二鯤鯓:現今台南市安平區「億載金城」。

三鯤鯓:現今台南市安平區「漁光里」。

四鯤身:現今台南市南區「鯤鯓里」。

五鯤鯓:現今台南市南區「喜樹聚落」(有待考證)。

六鯤鯓:現今台南市南區「灣裡聚落」(有待考證)。

七鯤鯓:現今高雄市茄萣區「白沙崙聚落」(有待考證)。

 

800_ex_550189a80e772 (1)

圖一、台南市昔日台江內海海岸線及一至七鯤鯓地圖。[1]

 

如下圖所示,由現今所劃分的「中西區」可以明顯發現,約略西門路以西至安平古堡間的地區,在荷蘭時期並不存在,而是台江內海的一部分,遑論其左側現今「安平區」的全部區域。赤坎樓的位置為當時「普羅民遮城」的所在地,位於海岸線旁並隔著台江內海,與「熱蘭遮城」遙遙相望。

未命名 (1)

想像站立於圖一中一鯤鯓的北方,往南方廣大的台江內海望去,將能取得如下圖二所示的視野;圖中右側的碉堡即為當時的「熱蘭遮城」;其東北方高地上的堡壘即為「烏特勒支堡」,進一步往前綿延的沙洲即依序為二鯤鯓、…、七鯤鯓;其西方的繁榮城鎮即為「大員市鎮」;由這幅珍貴的圖,可充分了解當時台江內海船隻通行的盛況。由荷蘭治理時期直至清國治理中期,溪水逐漸由上游夾帶土石,沖入台江內海;接連使得海岸線由圖中前方,漸漸延伸至「熱蘭遮城」所在的沙洲,最終形成相連的陸地。

 

圖片-1-242

圖二、大員市鳥瞰圖,藏於荷蘭米德爾堡哲烏斯博物館(Zeeuws Museum)。[2]

 

下圖為放大安平古堡附近的地圖,若向左翻轉180度,將能與上圖二的位置相互對照:當初的「熱蘭遮城」為現今的「安平古堡」;「大員港市」即由現今的中興街、效忠街及延平街,三條街道為主要核心構成;其中的延平街稱為「天下第一街」,乃荷蘭人所建造的第一條街道;「烏特勒支堡」則為現今的「安平第一公墓」。

未命名2

晨起,透過窗簾間縫隙的微光,打量著台南運河的景緻。輕踏著腳踏車從飯店出發,持續騎乘於運河岸邊的慶平路,直至眼前出現「安平漁人碼頭」的開闊河港,以及一旁的大鯨魚裝置藝術品。陰暗的天色下,連帶著港口的河水呈現灰藍色系,總是搖曳著細微的波紋,因而引領出一股幽情;大鯨魚全然地面向河港,狀似象徵著當時「鯤鯓」的別稱;安億橋下運河的河水,免除了昔日顯著的惡臭氣味,而能專注地敞開視覺,涵納沿岸純樸的市容景緻。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下了安億橋後,順著前方的平生路持續往前,沿途可見早市已開張,人們忙著採買各式的食用物品。直至與中興街的交叉路口,便左行進入了中興街的起始處。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剛進入街道內部,目光旋即被花園般優美的景緻所吸引,在此不知不覺地停留許久。各色的花朵點綴般地垂落於遍佈的綠意之中,並自外於方才路上嘈雜的人車聲響,營造出寧靜中的視覺天堂。初臨街道口便感受如此和諧,這樣的經驗未曾有過,「中興街」想必是記憶中,能夠永保鮮明的那一頁。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從中興街口的花園景緻開始,踏入了時空堆疊中的「大員」。早在荷蘭人來此處前,漢人便在赤崁(今台南市中西區)至魍港(今嘉義縣布袋鎮)一帶的海上活動,並與平埔族人從事貿易活動。荷蘭人來到此處後,透過這些漢人擔任通譯,與當地的平埔族原住民溝通,進而從漢人通譯口中得知此處稱為「大灣」,也就是當時針對「台江內海」的稱呼;於是,荷蘭人便透過「大灣」的發音,將其寫成「Tayouan」的文字記錄下來;此後,「大員」便形成「Tayouan」音譯後的稱呼,更泛指「台江內海」及「上鯤鯓」兩處。早在西元1624年以前,荷蘭人尚未到達此處時,閩粵一帶的居民,即因為漁業及商業的目的,居住於「上鯤鯓」(荷治當時的大員市鎮)及「北線尾沙洲」一帶而形成聚落。西元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登陸並建造「熱蘭遮城」,以此作為統治台灣本島的政治中心,並作為海洋貿易的總樞紐。西元162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活絡貿易,有利於商人及漢人的交易活動,於「上鯤鯓」建造「大員市鎮」;由於一旁建造的「熱蘭遮城」,「大員市」亦被稱為「熱蘭遮市」,至於何者名稱較為嚴謹,則視後續的考古專家的定論。

如下圖三所示,為十七世紀當時的台江內海地理景觀;放大「上鯤鯓」附近的「大員市」後,即形成如下圖四所示,大員市整體的城市規劃概況。西元1628年,荷蘭人所規劃的大員市鎮,原先只有兩條東西向街道及一條南北向街道,形成六個街區;但西元1628—1631年間,提出相關政策並刺激此處的貿易,吸引了更多的商人及漢人來此居住;西元1644年,明國吳三桂引清兵入山海觀之後,閩粵沿海的居民大量逃竄至「大員市鎮」;西元1647—1648年間,由於前後因素而人口激增的緣故,使得荷蘭人再度將大員市街,重新擴展為三條東西向及三條南北向街道,形成十九個街區。如圖四、五所示,以西元1648年,當時的日耳曼土地測量師卡斯巴.司馬爾卡頓所繪製的地圖,對照成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黃恩宇,針對荷蘭最新出土並完成於西元1643年的「熱蘭遮市鎮測繪圖」進行復原(於「熱蘭遮市地籍表」之內),可以看出兩者幾乎完全符合。進一步從現今的地圖中,可以發現昔日的「大員市鎮」,約略為現今安平區安平路以北,安北路以南,平生路以西,國勝路以東所涵蓋的範圍,由北至南三條東西向街道—「中興街」、「效忠街」及「延平街」組成,並且能夠對應至圖四、五中的三條東西向街道。也就說當時存在於「大員市鎮」中的三條街道,儘管時間流逝及統治政權轉移,仍然遺留至今,只是現今的街道寬度比原來還狹窄,足以可見它們在文化歷史上的悠久性。

其中「延平街」為興建「大員市鎮」時的第一條街道;卻因為西元1995年拓寬道路工程的緣故,拆除了許多沿途的古宅,抹去了堆疊於街道中的歷史及文化氣息,而失去了「台灣第一街」最為原始的面貌;於是,僅剩「中興街」及「效忠街」相對保存較完整。「中興街」昔稱「磚仔街」,為現今安平區保存最完整的街道,分佈著許多深具安平建築特色的劍獅、牆門及單身手宅院等等;「效忠街」昔稱「石門樓」,自古為安平富有人家的居住地,故存在著「前有石門樓,後有五間店」的俗諺。

根據荷蘭最新出土的「熱蘭遮市地籍表」相關研究,亦發現如下的史實。當年「熱蘭遮市」是個來自於各地的「唐人」和「荷蘭人」共居的多語言社會,顯現出強烈的國際性質。從住戶所登記的姓名中,可以發現只有少數戶籍登記在「荷蘭人」名下,而絕大多數則登記在少數的「唐人」名下。其中擔任荷蘭翻譯員的「唐人」,大多來自於東南亞,與荷蘭人的關係緊密,或擁有多棟戶籍;他們各自用著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日語及馬來語溝通,而共通的語言則是閩南語。此地的「唐人」常去的貿易地點為東南亞,亦常於福建廈門往來。荷蘭人到來之前,「熱蘭遮城」附近的東亞帝國人民或僑民並不多,此地隸屬於「東南亞文化圈」的其中一環;但西元1624年,荷蘭人來了之後,為了和當時的東亞帝國進行貿易往來,擠身於「東亞文化圈」之中,在政策上鼓勵其人民或僑民移居,形成東亞人與西洋人混居的情形,使得當時的台灣橫跨「東亞文化圈」及「東南亞文化圈」;間接促成當時語言與文化上的交流,亦使得歷史富含層次性的發展。

 

tjmap

圖三、十七世紀台江內海地圖。[3]

 

5432208-2

圖四、日耳曼土地測量師卡斯巴.司馬爾卡頓所繪製的「大員市鎮」地圖。[4]

 

250

圖五、成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黃恩宇所復原的「熱蘭遮市測繪圖」。(中研院提供)。[5]

 

以中興街口為起點,毫無目的地穿梭於中興街及效忠街,抑或兩者之間的小巷弄;除了觀賞沿途的建築特色外,亦持續尋找出現於各家門戶的「劍獅」。沿著磚石鋪設的街道,逐漸步入深處時,眼前盡是低矮的紅磚屋綿延,屋頂大多為一正脊及四垂脊的「馬背式硬山頂」,牆面敷著不規則剝落的「蚵灰」,獨留防海濱風沙而開口狹窄的「牆門」—深具斜屋頂、隅角起翹和層層挑出等特色,古宅整體更以「單身手」或「三合院」方式展現;種種古老建築要素的結合,營造出自成一格的清新脫俗,從劃破周遭的空氣中滿溢開來;身於此處總是舉步不前,不自覺地佇立許久,不斷地環視著周遭獨具特色的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蚵灰」,出自於學名為「牡蠣」的硬殼,透過燒製及氧化後形成;在缺乏「石灰」的年代裡,因為兩者的成份皆為「氧化鈣」,並且富含「膠結物」的特性,使得早期的安平地區,將「蚵灰」運用在建築牆面中,進一步黏合「紅磚」或「老古石」,以及木船填補隙縫防止滲水之用。古時隨船以「老古石」也就是「珊瑚礁岩」作為壓艙石之ㄧ,以防止船載運過輕而翻覆,一般採取「亂石法」砌成;如上所述,更進一步結合「砢灰」,建造成深具安平特色的牆面。

民宅及廟宇面對正門的一面短牆,稱為「照壁」;在民宅中的功用,主要辟邪止煞並避免外界干擾,故面朝外;在廟宇中的功用,主要設限神鬼之地而不去干擾民家,故面朝內;尤其以「海頭社文龍殿」廟埕的「王爺艛船」及「劍獅」照壁最為顯目。「海頭社魏宅」為清國時期,水師副總兵魏大猷後代的祖厝,其「單伸手」式的建造方式,以及屋側磚牆上的小圓拱門,為巷弄間不可錯過的古厝。「海山館」則是清國時期,來台駐守的海壇鎮標水師班兵所建之「廟館」,主祀「天上聖母」;古時在安平共有五座廟館,但如今只遺留此座;側方「牆門」上,作勢伏地挺身的「劍獅」,亦為安平地區的一大特色。行至中興街末端,巧遇單層樓以上的豪宅,抬頭仰望現代版簡易的「山牆」上,有著迄今未曾見過且最為斗大的「劍獅」,為這趟充滿許多驚喜的街道之旅,再次添下難以忘懷的一頁。

 

院落-1

圖六、院落式民宅示意圖。[6]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眾人耳語流傳中的「胭脂巷」與「茉莉巷」,位居街道間的狹小巷弄而顯得幽靜蜿蜒;在紅磚屋牆與綠意盎然相互襯托之下,更加顯得格外脫俗;紅磚牆上各式的木製小門,張貼著顯目的紅色春聯,為清新的氛圍再起攸關古老宅第的寓意。垂吊的紅色燈籠,慶賀著樹王公三百年來的不凡歲月,著實以其拔天凜人的氣勢,伸展著茂盛枝葉闢蔭於路人;阿嬤大酒樓位居其下,於此用餐之際,除了享有清新的空氣外,亦能透過古宅與老樹相互結合的想像,為此地締造出無窮的企盼。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有關於「台灣城殘跡」、「安平古堡」及一旁的「熱蘭遮城博物館」,所富含豐厚層次的歷史故事,橫跨了荷蘭、明鄭、清國、日本及中華民國四個治理時期,應當從頭開始談起,以求身為台灣人的我們,能夠了解在地化的深邃內涵。

西元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輾轉前來佔據「澎湖」並建造城堡,以作為東亞貿易的轉口基地,並與當時的明帝國進行貿易活動;同年(西元1622年),荷蘭遠征部隊亦發現此後的「大員」地區,地形優良且適合造港,便於隔年(西元1623年),率領荷蘭士兵與印尼班達島土人,建造了一座簡單的「城砦」。西元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明軍激戰數月後,明國政府透過海商李旦的居中協調,勸說荷蘭放棄「澎湖」,進而轉進當時不受明國管轄的「台灣」;於是,荷蘭東印度公司退至「大員」地區,在一年前興建「城砦」的位置上,重新建造規模更大的城堡,稱其為「奧倫治城」(Orange),以紀念奧倫治公爵,其領導荷蘭北方的七州同盟,並脫離西班牙統治的豐功偉業。西元1627年,轉以荷蘭澤蘭省之名,將其重新命名為「熱蘭遮城」(Zeenlandia),並於西元1634年完成整體的建造工程。如下圖七所示,「熱蘭遮城」主要分為「內城」與「外城」結構,「內城」主要由三層結構組成:第一層為地面下的彈藥庫及儲藏室;第二層為四個「半月堡」所構成的「城垣」;第三層為四個「稜堡」所構成的「城垣」;建築群則位於第三層之上。「外城」僅有單層,由一個「半月堡」及三個「稜堡」構成「城垣」。如圖二、八所示,「外城」隔著「大港」朝向北線尾島,「內城」則朝向一至七鯤鯓。「熱蘭遮城」為荷蘭對明國、日本貿易之中途站,也是統治臺灣全島之政治中心。

 

index_08

圖七、1630年代熱蘭遮城圖。[7]

 

圖片-1-242

圖二、大員市鳥瞰圖,藏於荷蘭米德爾堡哲烏斯博物館(Zeeuws Museum)。[2]

 

5315-1763063

圖八、鄭成功軍隊海上攻台路線圖。[8]

 

西元1659年,「反清復明」的意圖鮮明,藉由南明王室殘存勢力的成員,進一步鞏固號召力的鄭成功,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南京卻慘敗後,體認到清軍於故土的統治早已穩固,困於廈門的鄭軍因此糧草匱乏,必須另尋它地以持續供養大軍。西元1660年,前荷蘭通事何斌獻上台灣的地圖,強調此地的糧草與物資充足,貿易位置理想,能夠隔著海峽的天險,與清國進行抗衡,以此鼓吹鄭成功遷往此地。西元1650年前後,「大員」荷蘭這方,隨著對岸政治情勢的動盪,擔憂鄭成功會來犯。西元1660年,鄭成功反清復明的行動失敗,「大員」地區便開始盛傳鄭成功即將來襲的消息;荷蘭東印度公司時任台灣長官的揆一,開始加強戒備並向「巴達維亞」總部請求援軍。同年,「巴達維亞」總督派遣范德蘭前往增援,卻在不相信鄭成功犯台之下,抵台後堅持攻打澳門,與當地的官員相互爭執;最後揆一決議暫緩攻打澳門,范德蘭因而不滿返回「巴達維亞」。直至西元1661年,鄭成功軍隊真正來犯前夕,荷蘭又前後兩次率兵攻打恆春半島上的「大龜文王國」。於是,未有援軍增援且現有兵力又耗損之下,終究難以抵擋鄭軍的侵襲。

西元1661年,如上圖八所示,鄭成功船艦從廈門出發,輾轉透過金門及澎湖前來「大員」。「大員」地區多為沙洲地形,「一至七鯤鯓」、「北線尾」及「加老灣」間皆有河道,但幾乎都因為水淺而難以行船;只有「一鯤鯓」與「北線尾」間的「大員港道」,因為水較深而得以通行;但一鯤鯓上已興建面向「大員港道」的「熱蘭遮城」,得以對通行於此的船艦進行防衛;而「北線尾」與「加老灣」間的「鹿耳門港道」,因為河道淺且船隻觸底即沉,荷蘭人並未派兵駐守此地。然而,鄭成功船艦抵達「鹿耳門港道」時,正值大潮時期,於是船艦陸續通過此港道而進入台江內海。之後,雙方陸續在「普羅民遮城」及「北線尾」的陸上與附近海上,開闢出數個戰場,荷蘭軍隊都因此敗退,最後僅能回防於一鯤鯓。鄭成功軍隊進一步佔據「大員市街」,荷蘭退守於「熱蘭民遮城」,以其堡壘「易守難攻」的特質,暫且擊退鄭成功軍隊的進攻。「巴達維亞」總督得知「熱蘭遮城」遭圍困的消息,便派出多艘船艦前往救援,並由「大員港道」進入台江內海,與「大員市街」的鄭成功船艦展開交戰,最後亦落得慘敗的下場。清國得知消息後,欲與荷蘭達成聯盟作戰,卻因為荷蘭派出載滿物資並前往清國以並肩作戰的船艦,因為怯戰而中途返回「巴達維亞」,使得「清荷同盟」破局,令被圍困於「熱蘭遮城」的士兵身陷絕望之中。從荷軍脫逃的傭兵投向鄭成功,向他透露出「熱蘭遮城」內部的慘狀,並提及攻佔一旁「烏特勒支堡」所在的山丘,能夠一舉攻破「熱蘭遮城」的防衛。

於是,西元1662年,鄭成功命人在「北線尾」、「大員市街」及「烏特勒支堡」南邊建造砲台,以北、東、南三方發射出數千顆砲彈,集中射擊「熱蘭遮城」及「烏特勒支堡」;因為刻意密集地砲轟「烏特勒支堡」,使得碉堡被嚴重摧毀;荷軍此時選擇退守,以引誘鄭成功軍隊前來佔據;利用引信炸毀「烏特勒支堡」的方式,欲增加其軍隊的大規模死傷;然而,最終沒有得逞,卻讓鄭成功軍隊成功奪下此山丘,徹底擊潰荷軍的最後士氣。作為大員地區最高決策機構的「大員評議會」,決議放棄一切的抵抗,從此展開和談。彼此交換完合約後,荷蘭人搭乘船艦離去前,揆一將「熱蘭遮城」的鑰匙交出,鄭成功旋即進入堡壘內,接收堡壘及內部所有的財產;此意謂著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長達38年的治理時間。鄭成功因為懷念福建的第二故鄉—泉州府晉江縣安平鎮;於是,將「大員」改名為「安平」,同時也將「熱蘭遮城」改名為「安平城」;由於鄭氏王朝的三代統治者均駐居此城,故又稱為「王城」。

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澎湖海戰中,擊退了第三代鄭式政權—鄭克塽的艦隊,得以進逼台灣來剷除「反清復明」的勢力;莫大的壓力使得鄭克塽向施琅請降,再由施琅稟報康熙皇帝,最後接受了他的投降;同時結束了鄭式王權,在台灣長達21年的統治時間。施琅向康熙皇帝上書「恭陳臺灣棄留疏」,力陳臺灣對於鞏固東南海防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且表達外國勢力諸如荷蘭等屢屢對臺灣之覬覦野心,以免除康熙皇帝僅視台灣為海盜淵藪之地,欲放棄治理台灣的念頭。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康熙皇帝在詢問過老臣的意見後,終於首肯將台灣納入大清帝國的版圖。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清軍入臺後,政治重心移至「府城」內,更改「安平城」為「軍裝局」用途,使得其重要性日漸減少,牆垣也多傾圮失修而逐漸荒廢。清同治七年(西元1868年),清國與英國爆發「樟腦戰爭」,又稱為「樟腦糾紛事件」;英國軍艦因此來襲,且船砲命中「安平城」內部的軍火庫,最終引發爆炸,使得城牆毀壞而形成廢墟;此由下圖九、十所示,拍攝於西元1871年的舊照可以清楚得知。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奉命來台處理「牡丹社事件」,並與日本人進行交涉;同時,為了對日本人侵略的動機有所防範,遂將「安平城」外城的牆磚,運至「二鯤鯓」來建造「安平大礮臺」(現今「億載金城」)。

 

Fort_Zeelandia,_Taiwan,_1871

圖九、1871年熱蘭遮城舊照,由蘇格蘭攝影師John Thomson所拍攝。[9]

 

2083px-Fort_Zeelandia,_Formosa_by_John_Thomson,_1871._Wellcome_L0056161

圖十、1871年熱蘭遮城北門舊照,上刻「TE CASTEL ZEELANDIA GEBOVWD ANNO 1634」(熱蘭遮城,建於1634年),由蘇格蘭攝影師John Thomson所拍攝。[10]

 

清道光二十年(西元1840年)至道光二十二年(西元1842年),清國與英國經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雙方以簽訂「南京條約」結束戰役。清同治元年(西元1856年)至清同治五年(西元1860年),清國與英國、法國聯軍經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其中,截至清同治三年(西元1858年),清國戰敗於「第一次英法聯軍」,遂與國際列強以簽訂「天津條約」結束戰役;最後,清同治五年(西元1860年),清國因為不履行「天津條約」簽訂的內容,又再次戰敗於「第二次英法聯軍」,遂與國際列強額外簽訂「北京條約」,以作為「天津條約」的擴充條約。此三個條約中,均有開放通商口岸的協議,台灣則在「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中,分別開放「滬尾」(現今淡水)、「臺灣」(現今安平)及「雞籠」(現今基隆)、「打狗」(現今高雄)港口。其中「滬尾」為「正口」,「雞籠」為其「子口」;「臺灣」為「正口」,「打狗」為其「子口」;「正口」及「子口」則視為同一個港口,後者僅是前者的延伸港口。對外事務的開展,港口船隻出入、徵稅業務,以及國際要求「公使」進駐的需求隨之而來;於是,清同治六年(西元1861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及下轄的「海關總關稅事務司署」成立,分別由「總理大臣」及「海關總關稅事務司」為最高長官。當時,如上述台灣本島開放的「滬尾」、「雞籠」、「打狗」及「臺灣」四個港口,亦分別於清同治七年(西元1862年)、清同治八年(西元1863年)、清同治九年(西元1864年)及清同治十年(西元1865年)成立個別的海關單位,而「稅務司」則為其最高長官,對朝廷中的「海關總關稅事務司」負責。於是,清光緒六年(西元1882年),「軍裝局」一旁的「安平海關稅務司官舍」(現今「熱蘭遮城博物館」)得以設立。

清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年),清國與日本爆發「甲午戰爭」,最終清國戰敗;西元1895年,清國與日本簽署的「馬關條約」生效,「甲午戰爭」此後結束,並割讓台灣、澎湖、遼東半島給大日本帝國,開啟了台灣此後長達50年的日治時期。日明治三十年(西元1897年),如下現今地圖所標示的地點,當時的「舊安平港」位於「舊安平」地區,上方「鹽水溪」出海口處,由於「舊安平」地區的「安平稅關」(如圖十一左上方所示)附近,缺乏海關人員的宿舍用地,便將「熱蘭遮城」毀壞的內城部分,夷為平地並另築起三層紅磚台,並於其上興建起「安平税關官舍」,原「安平海關稅務司官舍」則改為「安平稅關俱樂部」(現今「熱蘭遮城博物館」)。

當時並沒有現今「台南新運河」的存在,台南內陸的水系依舊由「五條港」匯流至「五條港舊運河」(約略由現今的協進國小開始,沿著民權路四、五段分佈),然後再流入「鹽水溪」出海口處。關於以上所述的地理關係,皆可由下圖十一、十二清楚得到驗證。日明治三十六年(西元1903年),因為洪水導致「曾文溪」及「鹽水溪」氾濫,使得「台南舊運河」潰堤且淤積;台灣總督府當時考量到「台南舊運河」易於淤積,且經常性的疏濬極不符合經濟效益,遂於日明治四十一年(西元1908年),興造「高雄港」後取而代之。

日大正十至十五年(西元1921~1926年),為了持續讓外海的船隻,能夠透過水道進入內陸,以促進市區中心的繁榮發展,便費時五年挖掘出「台南新運河」來達成此目的。由於「舊安平港」仍然位於「台南新運河」終端的上方,也就是船隻載運的貨物,必須輾轉透過陸路運送的方式,放置於此處的倉庫,再透過運河船運入內;因此,日大正十五年(西元1926年),將「安平稅關」遷移至「原台南運河安平海關」(如下圖所示)。由於「舊安平港」的舊港口(下圖「舊安平」上方)開始淤積,日昭和十至十一年(西元1935~1936年),便進一步開闢出「舊安平港」的新港口(下圖「舊安平」左下方),並與先前開鑿的「台南新運河」相連接。因應港口與運河再次連接,使得外海船隻能夠直接深入內陸,更進一步將「原台南運河安平海關」遷移至內部的「原台南運河海關」。

日昭和五年(西元1930年),總督府為了舉辦「台灣文化三百年」的慶祝活動,將磚砌平台四周之官舍民宅拆除,並將當時平台上的「安平税關官舍」,改建為現今樣式的「西式洋樓」建築,作為招待來賓之場所;「安平稅關俱樂部」作為史料展覽會場。日昭和七年(西元1932年),「安平稅關俱樂部」進一步改為「台南史料館」(現今「熱蘭遮城博物館」),繼續展覽這些史料。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結束了長達50年的治理時期,改由中華民國開始治理,始稱為「安平古堡」。民國六十四年(西元1975年),台南市政府在古堡的洋樓旁,添建一座新式紅色菱形屋頂的瞭望台,以作為顯著的觀光地標。

map2

 

1535282671-3918235024

圖十一、1907年安平街全圖。[11]

 

1572214919-2874089681_l

圖十二、1924年安平街全圖。[12]

 

想像的時空中,依序帶領我橫越過了荷蘭、明鄭、清國、日本及中華民國的治理時期,輾轉回到了眼前的「台灣城殘蹟」。如下圖所示,昔日「熱蘭遮城」的風光早已不在,僅剩下「外城」的北城壁、「外城」的南城壁、「外城」的西南稜堡壁及「內城」的半圓堡壁等四處遺跡;城壁顯示出安平在地的獨特工法,調和糖水、糯米汁及「砢灰」,並混合於疊置的紅磚上,形成異常堅固的紅磚牆面,以及滿佈著斑駁的灰白塗層。大樹於磚牆上盤根錯節之際,「外城」南城壁上的「邊門」,其為明鄭治理時期,為了方便出入城內外所開設;更可見一整排矩形整齊的小洞,其為清國治理時期,水師中營於此興建營房所留下的痕跡。「內城」整體部分,早已在清國治理時期,全數遭砲擊摧毀;並在日本治理時期,全數弭平後興建三層的紅磚台及西式洋樓(現今陳列館);更於至今中華民國治理時期,額外興建起新式的瞭望塔。透過眼前不同時期的遺跡,層層的想像相互地疊置,頓時充滿著濃烈的惆悵感受;登高於昔日的「內城」邊角,眼前雞蛋花枝幹異常優美的姿態,頓時將此消融;垂落的年老樹鬚,彷彿隨風輕觸著柔和的洋樓,進一步牽引著感受於飄逸的清風中。

 

1559223193-e2ef8de9c0974d45e68cb589c7c282a4-2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先前於中西區「台南公會堂」的古早味市集中,意外品嚐到了咖啡的好滋味;今日,「安平區」的旅程規劃,想當然少不了再一次「肆樓咖啡」的香氣。室內的涼爽溫度,讓我們得以靜心地回味,咖啡中的茶香及甘蔗香甜;在此轉角的小小天地裡,有著店內顧客的笑意,亦有著我們沉浸於古老氣息的愛意。「嚐了此飲,再說吧!」便是此刻最大的幸福感受。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清翠的綠意中,拔地而起的兩顆樹木,朝向天際開展著枝葉,彷彿托著簡樸的「熱蘭遮城博物館」。建造於清國治理時期,緊連著「臺灣港」作為通商口岸的鮮明歷史,「熱蘭遮城博物館」如今返回最需要記憶的荷蘭治理時期,展示著「熱蘭遮城」攸關的歷史資料;更透過相關模型的塑造,帶領我們重回歷史的想像裡,得以深刻地連結眼前的一磚一瓦。一旁建於日昭和十二年(西元1937年)的「王雞屎洋樓」,屋主王雞屎當時承攬日本鹽業會社的搬運工作而致富,遂建造出此洋樓居住;在周遭皆為閩南式的平房建築裡,此棟兩層式的洋樓鶴立雞群,更是當時的豪門宅第。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沿途持續尋覓著劍獅,亦遇見了如下所示荷蘭造型的劍獅,以及當地住戶所言上百年的古老劍獅;偶然行經的路邊,瞥見紅磚與老古石混合搭建的民宅牆面,以及結實纍纍的愛文芒果樹;有關於安平的一切不一而足,在橫跨兩天且本意為尋找劍獅的旅程中,竟也意外譜出了獨特且深遠的優美樂章。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中興街裡,大樹狀似由紅磚屋的回憶裡長出;那裡似乎有著童年時的溫馨及歡笑,迴盪在午後的巷弄之間;九重葛時而粉紅嬌嫩時而鮮紅豔麗,在寧靜的氛圍中起伏著姿態;使得這首美妙的主旋律,構成了內心無法輕易離去的深刻話語。隨著天色漸暗,佇立於台南新運河與安平港之間的遊憩碼頭,眼前盡是漁船遍佈與燈光倒映;越夜越美麗的景緻即將於此展顏,有別於眼前的高調而內心激昂,卻盡是幾日來,安平所賦予的古老樸實佔據了心頭;與之相隨地,靈魂深處帶來了無比踏實的感受,更能因此充滿自信地面向遙遠、未知的前方。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2019.5.4_台灣:台南.五天四夜遊.第四天

 

參考資料:

[1] 台江內海—消失的南台江

[2] 維基百科

[3] 台灣回憶探險團

[4] 台灣最早的國際城市! 400年前的台南安平至少講5種語言

[5] 台灣最早城市地籍表 揭開熱蘭遮市原貌

[6] 【島嶼說書人】圖解台灣建築史系列——你家的事說給你聽(卷二)

[7] 解碼台灣史1550–1720

[8] 講古「成功」—海上男兒逐紅毛

[9] 維基百科—安平古堡

[10] 維基百科—安平古堡

[11] 安平漫步之尋訪洋行遺址

[12] 安平漫步之尋訪洋行遺址

 

行程:

安平區(腳踏車代步)

維悅酒店(住宿)

路邊早餐店(早餐)

中興街(平生路及中興街交叉路口 — 安北路131巷與中興街交叉路口)

效忠街(平生路與效忠街交叉路口 — 延平街104巷與效忠街交叉路口)

延平街104巷(延平街104巷與效忠街交叉路口 — 延平街104巷與古堡街交叉路口)

— 海頭社文龍殿(路過)

— 海頭社魏宅(路過)

— 榕樹腳陳氏宗祠(路過)

— 海山館

— 胭脂巷

— 鹿府參館(古玩店)

— 三百年樹王公(路過)

— 茉莉巷

— 阿嬤大酒樓午餐

安平古堡

台灣城殘跡

肆樓咖啡

— 衣索比亞-祈帝-日曬 (甘蔗)

— 衣索比亞-魔女-水洗(茶香)

熱蘭遮城博物館

王雞屎洋樓(路過)

效忠街、延平街104巷及延平街間尋找劍獅

— 延平街30巷13號

— 延平街85號

— 延平街106號

— 延平街104巷8號

— 延平街104巷15號

— 效忠街75號

— 延平街140號

效忠街及中興街沿途尋找劍獅

— 安北路40巷11號

— 中興街32號

— 效忠街52巷7號

— 中興街44號

— 安北路131巷5號

— 安北路131巷10號

— 安北路121巷11號

英商德記洋行(路過)

大餅的家(手工鳳梨酥)

劉記韭菜盒子(韭菜盒子、烙餅)

延平老街

安平遊憩碼頭

孫家小卷米粉(晚餐)

維悅酒店(住宿)

 

Flickr Album Gallery Powered By: Weblizar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