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屏東八天七夜之旅的序中,回顧了當時清國在此地的相關歷史。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當時的大日本帝國,因為文中所提及種種的複雜因素,決定派兵自瑯嶠灣登陸,進而攻打當時的牡丹社;當時的清國得知後,派遣時任「船政大臣」的沈葆楨,緊急來台籌備海防事務。日本在台戰事展開之時,特命其為「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簡稱「欽差大臣」,將福建所有「鎮」及「道」等官員受其節制;江蘇及廣東沿海輪船供其遣調。因此,沈葆楨一改先前清國「為防台而治台」的政策,而引進在清國內陸推行十餘年的「洋務運動」;其中一項行動,便是於當時的「二鯤鯓」,建造「安平大礮臺」(法式砲台)以鎮守「台南府城」。「馬尾造船廠」裡工作的法國工程師帛爾陀(M. Berthault)及魯富,在當時沈葆楨的聘請下設計砲台;帛爾陀在設計時,則參考了巴黎的外圍防禦工事;磚材則從當時已遭砲擊傾圮的「軍裝局」(也就是荷治時期的「熱蘭遮城」)取來。「安平大礮臺」周圍有護城河圍繞,本身是一座方形的砲臺,四個角落則為突出的稜堡,上頭各別安置大砲一座。稜堡是古代堡壘的一種,目的是把城塞從凸多邊形變成凹多邊形,使得攻擊方進攻城堡的任何一點,都會暴露在兩至三個稜堡面,得以讓防守方運用交叉火力進行多重的打擊。走過洗石子橋面,再通過長達21公尺的門洞後,即抵達操兵用的廣大中庭,周圍則有兵舍及彈藥庫。在日治時期時,由於統治初期並未予以維護,使得此處一片荒蕪;在日俄戰爭期間,日本政府甚至出售一些大砲,以補償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於是僅留下一座後膛小砲為古物;不過,日本政府後來將此處列為府城名勝,又開始進行相關的整修。直至中華民國治理時期,民國六十四年(西元1975年)適逢建成一百週年,台南市政府更進行大規模的整建,恢復了昔日的樣貌。
長達數十秒暗中帶紅的幽暗後,眼前即是中央寬敞的操練場地;抬頭一望,才發覺光緒元年「萬流砥柱」的題字,刻印在遍佈黑紋的紅磚城門之上;佇立於稜堡位置旁,也才驚覺它空間上的壯闊;三合土製造的扶壁,雖然隨著時光流逝而脫落沙土,仍然能標示出當時兵房與彈藥房的概況;三門英國製的阿姆斯壯砲(Armstrong’s Rifled Breech Loader),雖為事後的仿製品,卻能在安置舊地展示之下,營造出昔日雄偉的氣勢;護城河旁綠草如茵的芬芳,有著遍地和煦的晨光相佐,宛若敞徉於大自然的詩意之中;枝葉綠橙黃的漸層調性,搭配著枝幹蜿蜒向天的姿態,繪出一幅令人為之動容的風景畫作。走訪「億載金城」,不僅僅回憶它的前世,同時也有感於它今生的自然獨特。
台南公會堂之處,閒逛古早節市集的那一夜,難忘咖啡中的甘蔗香甜,除了讓我前往安平區的肆樓咖啡外,亦來到東區的緩緩咖啡。單品與拿鐵咖啡象徵著兩種心境,一種是層次蔓延,另一種則是醇香濃厚;不管是哪一種,都映照了這趟旅程中,面對陳舊時光的內心變化—既體驗到了細微的層次,亦感受到咀嚼過後無比的厚實;正也因此,透過旅行即是走著實踐的路途,透過親身面對及體驗,激發出對於歷史的想像,也才能開始明瞭自己從何而來,未來又該往哪裡去。
行程:
安平區(腳踏車代步)
維悅酒店(住宿)
王氏魚皮店(早餐)
二鯤鯓砲台(億載金城)
炸雞洋行(午餐)
東區(汽車代步)
緩緩咖啡
— 衣索比亞-祈帝-日曬(蔗香)
— 衣索比亞-艾勒卡-日曬(桃子)
回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