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師,請問怎麼學好台灣歷史?」
老師:「回到家裡,好好了解你的家族史,從這裡為主幹,出發進行旁支性的理解,才能在切身感受下,學到真正的歷史,然後以此逐漸擴大。」
兩張照片將我帶入個人的追尋,阿公遺留的個人年輕影像(右邊),十足清國時期「番人」的模樣,查詢了來台第二代祖先的戶籍地,得知在「南投廳五城堡魚池庄五百四十參番地」。日治時期的「五城堡」從清治時期的「水沙連」拆分而出,其另外拆分出為「沙連堡」及「埔裏社堡」。
清治時期「水沙連」即指台灣中部山區一帶,自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年),台灣發生「朱一貴事件後」,在全台灣豎立54座碑石,作為漢民與番人的隔離邊界;直至乾隆二十五年(西元1760年),完成的「台灣民番界址圖」,圖中綿延的紅線,顯示出當時承繼碑石所劃定的「漢番界線」。水沙連在此時空背景下,隸屬於當時劃分的「漢番界線」之外,亦即是當時被定義的「生番」。
時光來到嘉慶(西元1796—1820年)及道光(西元1820—1850年)年間,同時也是第一代祖先來台的時空背景,由於平原地區墾地接近飽和,漢民不斷移入「水沙連」地區,當時主要分佈著「水沙連六社」,即頭社、水社、貓囒社、沈鹿社、埔裏社、眉社,前四社確知為「邵族」;後兩社則推斷為「布農族」或「邵族」、「泰雅族」。
經過以上的理解,第一代祖先自當時清國的福建省漳州府紹安縣,冒著生命危險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本島上岸後,越過了當時劃分的「漢民界線」,尋求謀生的開墾地,進而與當時在地的「生番」(後稱高山族原住民)通婚,然後落地生根,之後好幾代一直居住於此,因為戶籍的居住地,一直在後來日治時期劃分的「五城堡」內。
我終於知道台灣歷史要怎麼開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