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美國立國前,一群基於宗教迫害的新教徒,自英格蘭費盡千辛萬苦地航行至西岸,彷彿帶著歐陸數百年激盪而出的思想與制度,落腳於當時絕大多處仍然原始卻又潛力十足的大陸。肇因於當時身為其祖國的大英帝國,在經貿發展方面漸露頹勢,並且執意徵收不公平的稅賦下,透過獨立戰爭群起奮戰至底,最終走向勝戰而建立國家。先賢們由此所催生的美國憲法,似乎綜合了身處歐陸而潛移默化的見聞,賦予了美國在各方面蓬勃發展,卻又不致於混亂失序的框架,儘管此後攸關於菁英或民粹治理的政治浪潮此起彼落,致使大大小小的政爭與內戰誘發。如今所見的美國,在二戰前早已自給自足,同時在大英帝國國力衰退,並且在歐陸與德軍陷入苦戰時,選擇挺身而出給予戰力支持,最終在二戰後取代大英帝國,成為引領戰後國際秩序重建的最重要勢力。
美國利用自身充沛的資金,支援國際受損地區進行災後重建,同時憑藉著早在羅斯福總統執行新政時,將美國打造成民間消費為主要經濟發展引擎的優勢,以美國利益發展為核心,藉由多個新成立的國際性組織,促進戰後國際政經環境的風險降低,乃至於各國經貿來往而逐漸繁榮,藉此盡可能加速各地進行重建。緊接著美國與蘇聯間長達四、五十年的冷戰,造成兩種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分化眾多國家且形成長久對壘;最終,在蘇聯垮台後,走向國際經貿熱絡的全球化時代,並且十分顯著的以美國經貿需求為重要的核心,使得國際供應鏈上直接或間接搭上美國的國家,除了頑固且擴大的貧富差距外,在經濟發展的總量上,無不讓人特別注目。
我們可以透過上述美國與國際間互動的粗略歷史,很清楚地了解到基於過往這些互動,如何促使美國股市的長線報酬如此亮眼;然而,展望未來的美國,是否能持續過往的優勢,同時依舊以其利益為核心,引領國際間的經貿往來頻繁,個人相信將會是書名「持續買進」的關鍵,亦是「持續買進」的最重要前提。換言之,此書圍繞著過往美國股市的發展,仔細探究已發生而形成的數據資料,最終歸納出許多透徹而有違一般人直覺的結論,對於相信美國股市未來的長線發展方向,依舊如過往持續向上的人們而言,將會是價值十分珍貴的觀念指南。
作為一個期許未來在財務上獨立自主的人而言,因為美國股市長線向上,故必須及早投資美國股市,才能讓資產價值發揮驚人的複利效應。在工作上展現日漸精進的專業能力,盡可能換取升遷及加薪,將是取得資金最為穩定且快速的方式;同時,遵循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且盡可能不過度享受的習慣,將使得薪資扣除必要花費後,藉由儲蓄而擁有大量剩餘的資金,得以不斷地轉入投資,協助長線的資產價值更近一步地成長。因此,此書探討的兩大主題,將會是「儲蓄」與「投資」,從中能夠獲得十分實用的建議原則。
你應該存多少錢?
將所得某個比例存起來,是廣為人知的儲蓄建議,但基於兩個錯誤的假設:所得長期維持穩定、所有所得水準都能做到相同的儲蓄率。事實上,所得隨著時間推進變得相當不穩定,並且儲蓄率與財富水準呈現正相關;所以,儲蓄最佳的建議是將能存的錢存下來,善用儲蓄=收入—支出的公式,約略列出「固定支出」及「變動支出」,便能大概知道能存多少錢。
事實上,許多退休人士的年支出,不超過投資本金所帶來的報酬,使得投資本金的複利效應讓財富持續增加;同時,儘管有每年最低提領的要求,許多退休人士提領後,卻再次投入金融資產,使得財富又持續增加。所以,害怕退休後花光錢的恐懼,其實遠大於實際上把錢花光,也就說因應退休所需要存的錢,實際上比自己認為的還要少。
如何存更多錢?
「控管支出」還是「增加收入」,成為如何存更多錢的兩派爭論。檢視所得落在最低40%以內的家計單位,其中前20%的所得較後20%高出200%,但其中前20%的基本需求支出較後20%高出僅40%;檢視所得落在最高20%的家計單位,其所得較最低20%所得高出14倍多,但其基本需求支出較最低20%高出僅3.3倍多。因此,相當明顯地觀察到當收入增加時,用於基本需求的支出未必同幅度增加,這是因為當所得遠超出基本需求的支出時,由於基本需求已經滿足了,不可能隨著大量增加,使得所得更高的家計單位,有更多的錢可以存下來。
「缺乏初始財富」而非「缺乏幹勁或才能」,才是人們持續貧窮的主要原因。由於從事低收入的工作,使得他們勉強得以用來滿足基本需求,而無法有多餘的錢,進行提高未來收入的訓練,故深陷於貧窮的陷阱裡。所以,光靠一昧地降低支出無法致富,而必須降低扣除滿足基本需求後能省的開銷,然後聚焦於增加收入,投資於生財資產才能致富。
如何無罪惡感地花錢?
在降低支出方面的理財建議,普遍基於「罪惡感」,也就是購買前不斷地質疑自己,對自己造成過度緊張,來抑制支出的決定,但是為了過著正常的生活,我們必須調整思考支出的「心智框架」,讓自己能夠無憂無慮地做出財務決策。花費多少被視為揮霍,其實因人而異且隨著時間變化;於是,令人感到揮霍便可以被視為揮霍,故重點始終在於感覺而非切確的金額多寡。
為了減緩因揮霍產生的罪惡感,「兩倍規則」及「最大化長期滿足感」是可靠的兩種方法。前者意謂著每當花錢買東西時,同時拿出相同的金額來投資或捐款,也就是藉由未來報酬或有利他人的作法,營造出等量且有別於罪惡感的正面情感,藉此抵銷負面的罪惡感;後者意謂著藉由「自我主導」(自主)、「改進技能」(專精)和「連結比自我更宏大的東西」(目的),增進自我長期的滿足感而非短暫的快樂,也就是在花費前思考清楚人生究竟想要什麼後,將錢視為一種創造出對應理想生活的工具進行花用,將使得花費所衍生的罪惡感,轉化為更輕鬆、更享受的情感,故重點在於購買的「心智框架」而非購買本身。
生活方式膨漲多少無傷大雅?
「生活膨脹」指的是,一個支出隨著收入增加而增加,而每個人在工作辛勞之餘,適當的生活膨脹可以獲得愉悅,但過度的生活膨脹卻會造成財務上的負擔。事實上,若要按照原訂的退休時間退休,儲蓄率較高的人,加薪增額中存下的比例亦需要較高。儘管加薪後,加薪增額依照以往相同的儲蓄率,存下的金額較以往增加,但沒被存下的金額亦較以往增加,此意謂著加薪後生活支出增加(生活膨脹),而依據退休金為25倍生活支出推算,將使得退休金增加的幅度,比加薪後存下的金額多更多,也就是必須存更多年的錢才能退休。
所以,守住退休時間最大的重點,在於加薪後,加薪增額對支出造成的額外變化。倘若退休金爲25倍的年支出、每年加薪3%,以及每年資產報酬率4%(皆為扣除通膨後的實質比率),對於絕大多數人的原儲蓄率爲20%而言,遵循48%的加薪增額作為儲蓄,並且把剩下52%的加薪增額作爲消費,依舊能讓自己如原訂的退休時間退休。此便呼應上述提到的「兩倍規則」,擁有加薪增額後,一半用於消費,而另一半用於投資。
你該不該舉債?
無論是何種類別的負債,其終究只是一種財務工具,幫助人們達成某樣目標,所以沒有好與壞的區分。為了保有自己足夠多的存款,以換取生活中較多的安全感,儘管人們的存款得以還清負債,卻依舊擁有高利息的負債;此形同利用負債長期且固定較小額度的還款,持續保有較大額度的存款,藉此擁有較多的現金流動性,以應對未來眾多的不確定性,可說是一種降低風險的方法;況且,負債可用來創造高於借款成本的報酬,藉此更進一步降低負債違約的風險,但必須注意兩者間的差距不能太小。
非房貸的金融負債如信用卡債及親友借款,會導致借款人壓力大而危害身心健康,因此負債種類的選擇要十分注意。可以有自由選擇何時舉債的人,同時善用策略導引負債來降低風險甚至增加報酬,將能充分自負債中受益。
你該租屋還是買房?
擁有自宅提供養育一個家庭的穩固基礎,連帶生活其中的所有回憶,使得買屋所帶來的情感報酬極高,但回到現實層面,另外比較租屋及買屋的成本後,再依此綜合作為決策的準則還是充分必要的。
買房的「一次性成本」包括「頭期款」及「成交費用」,前者一般為購屋價格的3.5%至20%,而後者合計約為購屋價格的2%至5%,另外最大筆費用約0%至6%(買賣雙方談妥如何支付),為支付給房地產經紀人成交後的佣金;所以,買房的一次性交易成本若不計入頭期款,將介於房價的2%至11%,故只有長住下買房才合理,倘若交易太過頻繁,勢必將耗損掉房價上漲的報酬。另外,買房的「持續性成本」包括每年必須繳納的房地產稅、保險費及維修費等等,這些都會帶來每年持續性的支出,使得擁有房地產更像是一筆負債,而不是一般直覺所認為的資產。
租屋的成本主要體現在「長期風險」,包括「未來居住成本未知」—無法預知未來市場租屋價格如何波動、「居住狀況不穩定」—有鑒於房東可能大幅調漲租金而退租、「後續搬遷成本」—由搬家公司搬遷需要支付可觀的費用;然而,這些成本對於買房都不存在,但租屋優於買房的顯著面向,便是不用承擔上述買房的成本,也就是不用承擔買房的投資報酬率不佳。
以投資的「機會成本」來檢視,當買房作為投資用途,必須評估其與別種資產在某一時期的報酬率。自1915年至2015年,經過通膨調整後,美國住房的平均年化報酬率只有0.6%,而且大部分報酬更是2000年後產生,但是美國標普五百指數的平均年化報酬率卻有6.67%,顯見以長期投資的複利效應來思考,投資股市才有可能致富;然而,長期持有股票必須歷經其中的三次崩盤,且其中兩次跌幅超過50%,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無論是美國哪個所得水準的家計單位,擁有自宅的比例相當高,使得擁屋是許多家庭累積財富的普遍方式,儘管這不是一個較理想的方式,所以應當思考「租屋後何時買房」,而不是「該買房或租屋」。有鑒於上述結論,長期居住下買房才合理,所以同時滿足下列三個條件,便是買房的適當時機:買得起、待至少十年、穩定的職業生活。買房的一次性交易成本介於房價的2%至11%,取其中間值6%並除上買房平均年化報酬率0.6%,將能夠得出十年方能回本。
將房貸每月的還款金額,控制在每月所得占比的43%以下,將使得個人貸款違約的風險較低;另外,盡可能擁有支付20%頭期款時再買房,因為無形中將養成自己存款支付房貸的責任感;最後,不建議先買較小的起步房再換更大房,因為除了避免短時間額外負擔交易成本外,還有個人所得通常會隨通膨成長而房貸並不會,以致於日後還是能夠買得起大一點的房子。
如何存錢以支付頭期款及其它大額購買?
如果要購買房子、新車或結婚,最好以現金而非投資的方式來存錢,因為存錢通常只有幾年的短暫時間,通膨讓現金貶值的幅度其實很小;然而,就算仔細考慮通膨的影響,可能也只需要多存錢幾個月,來維持總體現金同樣的購買力即可。
事實上,參考1926年之後的債券表現,當存錢的時間為「三年」時,以債券及現金存錢的績效差距不大,雖然以現金存錢稍微遜色一些,但比起擔心持有債券晚期遭遇價值下滑,這樣的績效是可以接受的。參考1926年之後的通膨數據,一旦存錢的時間超過「三年」,通膨對現金貶值的影響將顯著,由於債券的報酬可以抵銷通膨的影響,故以債券存錢將是較佳的方式。倘若存錢時間超過「三年」,比較以股票及債券存錢,雖然股票更能保有現金購買力,但因為股市價值波動相對較大,可能讓存錢的時間縮短很多,但也有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此為選擇此方式需要承擔的風險。
你何時可以退休?
聞名的「4%法則」,基於美國股市與債市的歷史數據,推算出退休人士將各50%資金投資於股市及債市形成資產,每年自資產提領4%的現金,並且因應通膨每年以3%增加,至少三十年不會將資產耗盡;然而,回溯直至1870年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三十年後資產價值增加5倍的情形,比資產全數耗盡更常見;所以,只要退休金儲蓄達到退休後第一年支出的25倍,就可以安心退休。
雖然如今的通膨及股票和債券的殖利率,皆較法則成立時下滑,但通膨下滑讓提領損耗資產的幅度變小,而股票和債券的殖利率下滑讓資產報酬變小,綜合考量下依舊能讓安全的提領率,由原先的4%提高到5%;於是,「4%法則」如今依舊適用。
處於退休年齡層退休,當年齡越來越大時,服飾與服務、房貸償還及交通支出將會逐年顯著遞減,而數據亦支持將退休支出以每年減少約1%估算,故相對於「4%法則」所聲稱,每年提領4%且逐年以3%遞增調整,將可得知「4%法則」保有很大的餘裕。
透過上述詳盡地檢視「4%法則」,將會發現遵循法則而財務健全後退休,最需要擔心的不是「財務危機」,反而應該是「存在危機」。人透過工作得以界定自己的身分,同時透過社交關係而產生歸屬感,雙雙為自己帶來生活上的意義;倘若毅然決然退休後,將會遭遇難以調適的情事發生,進而影響心理健康。於是,退休並非只是一個財務性的決定,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決定,故退休前必須先想清楚,退休後究竟要做什麼,這才是真正困難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