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投資。讀後感想

Posted on

Posted in 書籍閱讀

 

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遙想美國立國前,一群基於宗教迫害的新教徒,自英格蘭費盡千辛萬苦地航行至西岸,彷彿帶著歐陸數百年激盪而出的思想與制度,落腳於當時絕大多處仍然原始卻又潛力十足的大陸。肇因於當時身為其祖國的大英帝國,在經貿發展方面漸露頹勢,並且執意徵收不公平的稅賦下,透過獨立戰爭群起奮戰至底,最終走向勝戰而建立國家。先賢們由此所催生的美國憲法,似乎綜合了身處歐陸而潛移默化的見聞,賦予了美國在各方面蓬勃發展,卻又不致於混亂失序的框架,儘管此後攸關於菁英或民粹治理的政治浪潮此起彼落,致使大大小小的政爭與內戰誘發。如今所見的美國,在二戰前早已自給自足,同時在大英帝國國力衰退,並且在歐陸與德軍陷入苦戰時,選擇挺身而出給予戰力支持,最終在二戰後取代大英帝國,成為引領戰後國際秩序重建的最重要勢力。

美國利用自身充沛的資金,支援國際受損地區進行災後重建,同時憑藉著早在羅斯福總統執行新政時,將美國打造成民間消費為主要經濟發展引擎的優勢,以美國利益發展為核心,藉由多個新成立的國際性組織,促進戰後國際政經環境的風險降低,乃至於各國經貿來往而逐漸繁榮,藉此盡可能加速各地進行重建。緊接著美國與蘇聯間長達四、五十年的冷戰,造成兩種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分化眾多國家且形成長久對壘;最終,在蘇聯垮台後,走向國際經貿熱絡的全球化時代,並且十分顯著的以美國經貿需求為重要的核心,使得國際供應鏈上直接或間接搭上美國的國家,除了頑固且擴大的貧富差距外,在經濟發展的總量上,無不讓人特別注目。

我們可以透過上述美國與國際間互動的粗略歷史,很清楚地了解到基於過往這些互動,如何促使美國股市的長線報酬如此亮眼;然而,展望未來的美國,是否能持續過往的優勢,同時依舊以其利益為核心,引領國際間的經貿往來頻繁,個人相信將會是書名「持續買進」的關鍵,亦是「持續買進」的最重要前提。換言之,此書圍繞著過往美國股市的發展,仔細探究已發生而形成的數據資料,最終歸納出許多透徹而有違一般人直覺的結論,對於相信美國股市未來的長線發展方向,依舊如過往持續向上的人們而言,將會是價值十分珍貴的觀念指南。

作為一個期許未來在財務上獨立自主的人而言,因為美國股市長線向上,故必須及早投資美國股市,才能讓資產價值發揮驚人的複利效應。在工作上展現日漸精進的專業能力,盡可能換取升遷及加薪,將是取得資金最為穩定且快速的方式;同時,遵循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且盡可能不過度享受的習慣,將使得薪資扣除必要花費後,藉由儲蓄而擁有大量剩餘的資金,得以不斷地轉入投資,協助長線的資產價值更近一步地成長。因此,此書探討的兩大主題,將會是「儲蓄」與「投資」,從中能夠獲得十分實用的建議原則。

 

為何你應該投資?

在醫療進步之前,絕大多數人們的壽命普遍很短,也就一直工作直到死亡;在醫療進步之後,絕大多數人們皆可活到70歲,伴隨著退休制度的問世,投資以維持著財富的需求便增加;所以,人們必須懂得「為將來的自己儲蓄」、「抗通膨來維持財富購買力」及「以財務資本取代人力資本」,方能逐步藉由投資安享退休歲月。

由於壽命已然增加至遠超過體力衰退而無法繼續工作的年齡,所以思考未來這個狀態下的自己,要如何因應這段沒有工作期間的花費,將能夠有效幫助自己為了退休而開始存錢。然而,由於退休時間普遍長,儲蓄下來的金錢將逐步遭受通膨侵蝕,使得同樣幣值的金錢購買力逐步下降,以年通膨2%來看,金錢的購買力將在35年後減半,更遑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通膨劇烈增加的時期。所以,儲蓄後將資金轉往投資,將能夠長期讓資產價值抵銷通膨外,還能夠額外獲得實質的報酬,以因應退休生活中所需的支出。

年輕時,我們能利用時間增長技能及知識,以此投入工作換取對應的增長薪資,此為人力資本的概念。隨著年紀逐漸增長而步入家庭,兼顧家庭下所衍生的事務逐漸增加,外加上體力上的衰退,使得我們無法有更多的時間,也就讓人力資本呈現逐年遞減的狀態。於是,直到退休前,必須懂得逐漸用「具生產力的財務資本」取代「遞減的人力資本」,以致於退休後,自己可以完全被「具生產力的財務資本」所取代,讓它一直在自己退休期間,帶來長久且綿延可靠的收益。

 

你應該投資什麼?

致富有許多途徑,最適當的方法便是探究所有途徑,然後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途徑,而不是找出客觀的唯一途徑;所以,持續買進多樣化的生財資產方能致富,購買並持有股票及債券是創造財富的好選擇,但它們只是投資領域的一小部分。

儘管過去數百年間,全球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及大蕭條,全球股市仍然提供正的實質報酬率,而美國在過去的204年間,股市的平均實質年化報酬也高達6.8%,雖然美國股市的歷史表現不是世界第一,卻也名列全球前25%。

買進「股票」便是擁有企業的所有權(股權),透過企業內部的管理團隊經營企業,來讓企業利潤獲得增長,進而使得股權的價值增加,也就是持有人獲得報酬,而不需要從事任何的維護工作;然而,股價的高波動性,卻導致絕大多數人們難以長期持有股票,進而感受不到長期投資股票,所帶來正年化實質報酬的益處。由於指數型基金和ETF,可以容易且便宜地獲得多樣化分散風險的效果,所以就這層考量而言勝過個股,但無論買進何種種類的指數型基金,最重要的是長期持有它們。

買進「債券」便是提供貸款給借款人,然後借款人在一段時間後歸還「本金」外,並且在投資人持有債券期間,定期向投資人支付「票息」,而借款人可能是個人、企業或政府。由於美國政府可以在通膨穩定的情勢下,印鈔票來支付欠款,任何借錢的投資人幾乎都能保證可以拿回錢,至於外國的企業或政府,則存在著較高的債務違約風險。

所以,債券支付投資人的票息,得以成為定期穩定的所得流,同時因為金融危機而股價下挫時,多數時候債券價值會上揚,得以讓投資人將債券變現,支付因為金融危機而失業的生活費,甚至對投資組合進行「再平衡」,使得日後股價回升時,額外獲得不錯的報酬。以上種種的因素,使得債券應當作為一種多樣化分散風險的資產,而並非像股票一樣是風險性資產。綜合而言,買股票讓人吃得好,而買債券讓人睡得好。

買進「房地產」時運用「貸款」,形同利用「融資槓桿」增加自己在房價變化上的曝險程度。支付房價20%作為頭期款來買進房地產,形同等效支付1美元而擁有5美元的房地產;倘若房價上漲20%後售出,將獲得變現後的6美元,扣除原先5美元的房地產,將因為獲利1美元,而讓自己獲得100%報酬率;倘若房價下跌20%後售出,將獲得變現後的4美元,扣除原先5美元的房地產,將因為虧損1美元,則讓自己獲得-100%報酬率。雖然房價大崩盤很少見,使得融資槓桿通常帶給投資人正報酬,但房地產本身需要投入許多時間及功夫維護,另外較難做到擁有夠多房地產來分散風險,以及誠如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發事件,讓房地產價值急遽打擊,皆讓投資房地產不盡然如想像中美好。

買進「不動產投資信託」,可以免除投資房地產卻要自行管理的問題,形同投資於其它擁有及管理不動產物業的事業,並且得以獲得其支付的收益,而美國已規定必須將課稅所得至少90%,作為股利發放給持有人。不動產投資信託與股市的相關性不高,卻有類似或高於股票的報酬,此意謂著在股市表現不佳時,不動產投資信託可能會表現得還不錯,但股市崩盤時,可能不動產投資信託也會搶著被拋售,因此無法類似於債券,對同時持有股票產生分散風險的益處。

買進「農地」,可以獲得年化報酬率7%至9%,一半報酬來自於「農產收成」,而另一半報酬來自於「土地增值」。農地收入通常不受金融危機所影響,使得農地報酬與股票及債券報酬相關性低,再來是土地逐年生產力的穩定性高於企業,更讓農地報酬的波動性低,最後農地的價值往往伴隨著物價趨勢上升,所以亦可以抗通膨。買進農地的缺點在於,擁有投資資格才能進入平台參與交易、購買費用高、買進後流動性低。

當個「天使投資人」提供資金於小型企業,必須投入相當多時間進行調查、經驗與參與,此反應在企業一旦成功時,將可獲得年化報酬20%至25%,但不幸的是因為企業倒閉而投資失敗的機率非常高。當個「天使投資人」加上「經營者」,可想而知實際的工作量,會比想像中多很多,儘管可以獲得滿高的報酬。無論上述何種形式,投資人必須將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出莫大的改變,方有可能看到顯著的成果。

讓他人使用自己有版權的作品,能逐月收取「權利金」,而自己亦能對該版權作品,標示出特定期間的售價;於是,買進特定期間的版權作品,同樣能產生與金融市場不相關,逐月且穩定的權利金收入;但此版權作品可能隨著文化潮流變遷,使得逐月的權利金嚴重縮減,此為投資權利金最大的風險。

完全擁有自己的產品,可以自主地對此訂定銷售策略及售價;然而,把產品轉換成金錢是一條漫長的路,必須投入許多前置的努力,但並無法保證有所回報;不過,一旦產品銷售成功,擴展品牌及產品線將會容易許多。

 

為什麼你不該買個股?

「財務論證」說明了多數人無法贏過全市場指數的表現,所以應該別費功夫去嘗試了;事實上,只有很小比例的個股長期表現較佳。自1926年至2016年間,整個美國股市的淨增值,由表現最佳的4%上市公司所創造;甚至,1950年後在美國股市掛牌的公司,到了2009年已經有78%的公司不存在。所以,試圖找出贏過大盤指數的股票,在全部股票中的佔比非常低,況且就算找到了,也無法讓自己成為永遠的贏家,此說明了要打敗大盤指數太難了,就連最專業的投資人也辦不到。

「存在論證」説明了一個人做了選股決定後,必須等到許多年後,報酬才有可能出現;然而,個股相對於大盤指數而言,倘若展現出超前的報酬,也極有可能是由完全有別於自己當初挑選該股票的原因所促成,遑論展現出落後許多的報酬;換言之,一個人無法知道自己究竟是否善於選股。在這樣未知的情況下,投資人又必須無止境地思考,市場反應是否符合自己的觀點,有時說服自己相信知道怎麼一回事,但是自己如何知道真的知道一切?既然絕大多數人無法證明,那麼就不應該這麼做,如果為了好玩可以撥出一小部分錢試試,但不應該花許多時間及金錢進行這樣的嘗試;就算是極少數人可以證明,那麼遲早也要面對失靈且表現不佳的時候。

 

你應該多早開始投資?

儘管人類歷史經歷混亂動盪及很嚴重的破壞,不僅僅只有美國股市,全球各地的許多股市依舊呈現長期走揚的趨勢,所以應該儘早進行開始投資,因為多等一段時間便必須支付更高的價格買進,同時等待買進的錢亦會隨著通膨貶值。

借助1930年至2020年間道瓊工業指數的收盤價格,可以得知平均等待31個交易日,可以等到低於當下欲買進的價格;然而,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下的谷底價位,卻必須回溯至12年前的1997年,也就是1997年當下不買進,必須等到12年後才會遇到一樣的價格;雖然擇時很誘人,但實務上卻很難執行,因為一不小心便必須等待相當久的時間,況且就算等了很久到後,等到一樣的價格買進,股市還是持續長線走揚的趨勢,那麼何不許久之前便投入呢?

借助1920年至2020年間標普500指數的收盤價格,執行兩種買進策略來讓同一筆資金投入於其中每一年:第一個月一次買進的「現在買」策略、十二個月平均買進的「分批買」策略。檢視結果可以得知,分批買有68%的時候比現在買報酬低,並且分批買比現在買的報酬率平均低4.5%;倘若以每一年的單一報酬差額來看,許多時候分批買比現在買的報酬低了將近20%;倘若確認分批買相對於現在買的最大正報酬差額,更可以發現皆是在重大股市崩盤前。因為股市崩盤下跌時,透過分批買可以讓一次又一次的買進下,下一次買進的價格低於上一次,造成等效於很低的價格一次買進。儘管如此,攤開過往的歷史,股市崩盤並不多見,正是此原因使我們看到絕大多數時候,現在買的策略普遍優於分批買的策略。

借助1997年至2020年間標普500指數的收盤價格,有鑒於「現在買」的報酬普遍優於「分批買」,使得「現在買」的標準差(數據偏離平均值的程度)總是高於「分批買」,也就代表著「現在買」的風險總是高於「分批買」。直觀來說,由於「現在買」一次將全部現金換為股票,導致曝險的程度也就較高,但此不意謂著擔心風險的情形下,要放棄「現在買」的策略,而應該是堅守「現在買」的策略,投資於較為保守的投資組合,例如60%股票及40%債券,使得風險相同或低於使用「分批買」策略於100%股票之下,而平均報酬卻依舊通常贏過後者。

借助1960年後標普500指數的收盤價格,採用「週期調整本益比」(CAPE)並且劃分區間測試「現在買」及「分批買」策略,以了解採用「現在買」策略,是否需要特定留意股市高估值的狀況,結果顯示直到CAPE小於30為止,「分批買」的平均報酬依舊低於「現在買」,並且「分批買」的報酬在接近70%的時候皆低於「現在買」,儘管隨著CAPE逐漸上升,「分批買」與「現在買」的平均報酬差額亦逐漸縮小。歷史資料中,僅有2019年年底的CAPE大於30,此時採用「分批買」策略,其報酬將會高於「現在買」策略1.2%。綜合上述一切,此意謂著顧慮估值過高,擔心發生股市崩跌而不買進股票,將會讓自己等上許多年,才能證明自己是對的,但也可能等不到股市崩跌,而錯過了股市飆漲的行情。

 

為何你不該等到逢低才買進?

就直覺而言,「逢低買進法」相較於「平均成本法」,似乎是一般人認為最能擁有較高報酬率的作法。實際上,借助1920年至2020年間標普500指數的收盤價格,採取每一年開始投資且連續投資40年的「滾動方式」,計算出每一年的40年平均年化報酬率,可以了解到在1930年代之前,因爲1928年至1957年間存在持續很久的大熊市,「逢低買進法」表現較為優異,但過了1930年代之後,「平均成本法」便一路表現較為優異;尤其,在1975年之後,錯過了1974年熊市的谷底,儘管2008年亦發生熊市,但因為發生於較後段的時間,促使「平均成本法」優於「逢低買進法」近20%的報酬率。

上述的「逢低買進法」,奠基於完全知道兩個歷史新高點間的絕對低點,並且得以最低價格買進持有,即使在這樣的理想的前提下,依據股市的歷史數據進行滾動式回測,絕大多數「逢低買進法」依舊低於「平均成本法」的報酬率,倘若採行「逢低買進法」卻不幸錯過絕對低點兩個月,將有高達97%的時候,「逢低買進法」低於「平均成本法」的報酬率。所以,「平均成本法」擁有很高機率勝出,意謂著投資人必須「經常投資」,而上段所探討「現在買」勝出,意謂著投資人必須「盡早投資」。綜合而言,「盡早投資」及「經常投資」共同構成此書「持續買進」的核心理念。

 

為什麼投資靠運氣?

借助1900年至2000年間的標普500指數收盤價格,倘若以10及20年為投資期間,檢視年化報酬率的變化,將會發現年化報酬率間的差異近20%及10%。此意謂著投資期間太短,從何時開始投資,運氣扮演著十分重要的因素,嚴重影響著未來的年化報酬率。所以,「報酬隨機」是第一個影響投資報酬率的因素。所幸地,倘若以30年為投資期間,將會發現年化報酬率間的差異縮減至近2%;也就是說只要「投資期間拉長」,運氣造成的影響將幾乎被排除,而投資人的努力便有明顯的回報。

借助思想實驗的幫助,在採用上述的「平均成本法」之下,展開為期20年的投資期間,得以發現負報酬率出現於前半段及後半段兩種情境下,前者的投資資產最終價值會遠高於後者。因為股市越早出現負報酬率,買進後持有的股數將越多,並且在後期正報酬率的催化下,隨著時間帶來複利效應,以致於資產價值大舉躍升,但股市越晚出現負報酬率,將會讓整體的資產價值大舉縮水。此意謂著在投資期間,運氣扮演著十分重要的因素,股市報酬率出現的順序將會嚴重影響資產最終價值。所以,「報酬順序」是第二個影響投資報酬率的因素。

慶幸地,退休後頭一、兩年遇上糟糕的股市表現,因為股票只是總資產的一部分,同時可以由其它資產提領,所以對「安全提領率」影響很小;然而,退休後遇上近十年糟糕的股市表現,就可能會造成嚴重的財務傷害。「持有足夠低風險資產(例如債券)」、「在市場低迷時提領較少錢」、「兼職工作來補充收入」,此三種方式將能幫助退休人士大大降低財務傷害,也就是說「資產多樣化」及「收支短暫變化」,運氣造成的影響將大量被降低,在金融市場低迷時,產生莫大的幫助。

 

為什麼你不該害怕市場波動?

借助1950年至2020年間的標普500指數收盤價格,倘若完全知道下跌大於及等於15%何時開始,並且採取「買進持有」和「避開下跌」的並行方式,將所有資金轉入債券,同時完全知道何時自谷底開始上漲,然後把資金移回股市,將可以使得資產最終價值,遠高於只採用「買進持有」的方式,但若把「避開下跌」的跌幅門檻縮減至5%,將會讓採取「買進持有」和「避開下跌」並行方式的報酬嚴重變差,而加大至20%、30%或40%,則讓採取「買進持有」和「避開下跌」並行方式的報酬相較優異,卻沒有突出許多。

透過上述的實驗,在事先知道下挫及反彈何時開始下,才能讓投資人在下挫超過15%那些年,進行股票及債券的完全切換,也才能讓資產價值最大化。即使如此理想的條件下,投資人依舊要與15%的下跌幅度共處,才能創造出優異的資產價值。事實上,無法達成如此理想的條件,此意謂著投資人想要創造與增加財務的好處,更必須能夠接受市場波動和週期性的下滑達15%,此為長期投資成功的「入場費」。市場並不會讓投資人一路順風又能獲得財富增長,必須得經歷一些顛簸才能享有成果。試圖避開市場波動,通常也錯過了太多的市場上漲。

面對實際上未知的波動幅度及時機,倘若接受股市15%的波動,卻依舊擔憂股市未知卻過大的波動,只能透過「長期投資資產多樣化」來對抗,但勢必得犧牲一些長期報酬率,但無論進行何種形式的資產配置,在適度兼顧長期報酬率下,依舊還是會存在波動,故股市波動是投資人必須要接受的一件事情。

 

如何在危機時期買進?

借助1929年至1936年道瓊工業指數的收盤價格,倘若自1932年開始,以每個月定額投資的方式持續買進股票,可以發現早在1932年股市谷底或是1930年股市高點買進的部位,直至1936年股市反彈為止,分別成長為原先買進價格的4.4倍或1.5倍,故下跌至谷底所買進的部位,亦為此波段買進績效最好的部位。所以,我們得知市場終究會復原的話,市場崩盤時所投資的每一塊錢,將會比市場崩盤前幾個月所投資的每一塊錢,遠遠成長得更多。

當股市下跌某個百分比後,遵循「上漲百分比=下跌百分比 / (1 – 下跌百分比)」的公式,將必須再反向上漲更多百分比,才能重新返回股市前高,例如下跌20% / 33% / 50%後,再上漲25% / 49% / 100%回前高。一旦股市崩盤時,倘若投資人思考著投資於當下的跌幅,並且預期多久時間能收復,將能依照「預期年化報酬率=(1 + 上漲百分比)^(1 / 預期年數)- 1」的公式,得知未來的股市年化報酬率,例如下跌33%後,再上漲50%回前高下,預期歷時1 / 2 / 3 / 4 / 5年收復,則未來年化報酬率為50% / 22% / 14% / 11% / 8%。

儘管重跌33%讓人感到恐懼,以致於可能無法在當下買進,但透過預期收復的時間,推算出買進後,未來的年化報酬率,將會讓投資人敢於買進。例如重跌33%後,自我預期5年才收復,則換算出當下買進後,未來的年化報酬率為8%,由於此報酬率很接近美國股市的長期年化報酬率,也就是說即使不是重跌下買進,長線投資亦是此年化報酬率,徹底想通這觀念後,將使得投資人不再恐懼而能勇於買進。

借助1920年至2020年任一美國股市的收盤價格,發現下跌至30% / 50%甚至更多下買進,直到股市重返前高時,有超過半數時候,平均年化報酬率大於10% / 25%。所以,一旦市場重跌時,倘若擁有閒置的資金,透過歷史資料顯示,趁此機會買進是明智之舉。

事實上,分析39個已開發國家的股市自1841年至2019年的報酬率後,將會發現30年投資期報酬率輸給通膨率的可能性為12%;眾所皆知在1990年日本股市崩盤前進行投資,直到30年後的2020年,依舊沒能回到歷史前高,便是一個相當顯著的例子;然而,這樣的數據是基於「單筆買進」方式,而非此書所建議的「持續買進」方式。倘若遵循「持續買進」的方式,自1980年開始,以每個交易日投資於日本股市,直至2020年為止,依舊能讓投資人獲得正報酬率,儘管不是亮眼的結果,但對照糟糕的股市表現,其實已經算不錯了。

在現實生活中,倘若投資追求百分之百勝率,那麼便不是真的投資,以致於投資總是充滿風險;所以,投資不應該只根據例外狀況所引發的恐懼,來擬定所有的投資決策,而更應該聚焦於此例外狀況可能發生的機率是否很低,然後由此出發來承擔風險進行投資。

 

你應該在何時賣出?

投資人容易在兩種情境中,被情緒牽引而草率地擬定賣出決策:害怕錯過漲勢而少賺錢、害怕身處跌勢中而虧錢;前者讓投資人原先要賣出卻沒賣出,後者讓投資人原先要持有卻賣出。為了避免情緒影響投資人,而陷入非理性狀態,甚至以此做出非顧及全面的決策,投資人必須在情緒平穩時期,擬出一個預定的賣出計畫,到時候只要完全按照計畫進行,即可免除意外的狀況發生。

對於「如何賣」而言,長線趨勢走揚的資產價格,買進越快越好,而賣出越慢越好;對於「為何賣」而言,絕大多數的資產應當長線持有,但一般會有三種需求必須賣出部分持有的資產:「再平衡投資組合」、「擺脫集中或虧損部位」、「支應財務需求」。

借助1930年至2020年任一美國股市的收盤價格,檢視每一年開始所設定的60%股票及40%債券投資組合,各自歷經30年投資期後,股票佔比處於75%至95%之間,此乃長線投資下股票報酬率通常優於債券報酬率所導致。倘若不執行「再平衡」,股票由於長線報酬較佳,使得股票佔比自然變高,雖然這無形中提高總資產的報酬,卻同時提高總資產的風險,使得資產偏離原先自行所設定而能夠承擔的風險程度;所以,執行「再平衡」後,雖然總資產的報酬相較執行前變低,卻讓總資產的風險回到自己可以接受的程度。

仔細檢視1930年代及1970年代所展開的30年投資期,由於股市邁入很長的低迷時期,執行「再平衡」而賣出債券並買進股票後,股市依舊持續下跌,反而使得「再平衡」總資產所承受的最大跌幅高於「不再平衡」,但除此之外的其它時期,絕大多數「再平衡」總資產所承受的最大跌幅皆遠低於「不再平衡」,差距最大來到15%附近。

比對每月、每季或每年進行一次「再平衡」後,彼此之間的報酬率差異,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差異,但可以確定的是「再平衡」頻率越高,交易成本及稅負將會顯著地增加,進而影響總資產的報酬率。所以,多久做一次「再平衡」不重要,重要的是「定期」即可。

倘若處於「累積資產階段」的投資人,可以藉由「累積再平衡」的方式,也就是買進佔比不足的資產執行「再平衡」。借助1930年至2020年任一美國股市的收盤價格,檢視每一年開始所設定的60%股票及40%債券投資組合,各自歷經30年投資期後,得以發現幾乎所有時候,每月執行「累積再平衡」的最大跌幅低於每年執行「一般再平衡」,差距最大來到25%附近。即使每月執行「累積再平衡」看似有顯著的好處,但隨著總資產的規模增大時,將無法有足夠的現金來買進。

檢視1963年來美國個股的表現,一年期報酬率的中位數低於標普500指數約3.3%,故持有集中部位的真正風險在於報酬率低於大盤,投資人應當基於此,思考出願意接受的風險程度,再來做出賣出的決策。另外,生活中常有些有利未來家庭的支出,包括為小孩設立教育帳戶、清償房貸、購買夢想車子等等;於是,適度地將錢用於需要的生活,再考慮為了想要的生活而冒險投資,此為明智之舉;因為資產的累積到後來會鈍化快樂感,透過適當的消費讓生活獲得短暫的快樂,將有助於再次專注在資產價值的累積。

 

為何你永遠都不覺得自己有錢?

人們總會與自己的朋友比較,並且覺得自己窮,即使自己變富有後,這種感覺依然存在。攤開研究調查數據來看,即使實際所得水準位居90%至100%的家計單位,也認定他們的所得水準只位居60%至80%,相當明顯低估了自己的財富現狀。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可以想到比自己有錢的人,而此較有錢的人亦可能想到更有錢的人,依此類推下去,以致於最終能夠輕易地想到十分有錢的企業名人,也就是這種不斷延伸的邏輯,使得人人即使已經富有,卻總覺得別人才真正富有。

根據全球財富調查報告顯示,只要擁有大於4210美元的淨財富,那麼自己就比全球半數人還富有;若擁有93170美元的淨財富,那麼自己的財富水準便在全球前10%。實際上,淨財富在全球前10%,個人認為已是富翁,但這些人還是總會認為,把自己跟開發中國家的鄉下農夫比較很不公平,而這種想法跟那些億萬富翁一樣,他們也覺得把自己跟你我必較很不公平。因此,我們可以得知富有還是不富有,一直且永遠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最重要的資產

「時間」遠比「金錢」有價值,因為能用時間做一些永遠無法用錢做到的事情;所以,「時間」永遠將是我們最重要的資產,也就是說如何善用較為年輕時的時間,將會對較老年時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但很多人總得要多花些時間,才能學到這啟示。

一個人所得成長最快速的期間,也就是他們工作的頭十年—25歲至35歲,所以年輕時的焦點應該擺在「職業」而非「投資組合」,此意謂著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時間」是比「金錢」更為重要的資產。

20幾歲末的年輕人,普遍高估對未來的生活滿意度,隨著年齡逐漸增長,由於變得更為「務實」,發現終究達不到當初的期望,而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漸遞減,這一切其實很正常。於是,持續隨著年齡增長,人們亦會降低對未來的生活滿意度;直至邁入老年時期,對於未來生活滿意度降得太快,而生活中的快樂驚喜卻增添了幸福感,使得實際生活的滿意度反而增加;於是,隨著一生中的年齡增加,人們實際生活的滿意度,呈現出U型曲線。我們以「成長股」(往往高估)展開人生,以「價值股」(往往低估)終結人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