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重要紀事:英格蘭政權、王朝與君主

Posted on

Posted in 書籍閱讀, 歐洲重要紀事

 

伊莉莎白一世

 

  • 羅馬帝國(前27— 395年)
  • 東羅馬帝國(395—1453年)
  • 西羅馬帝國(395—476年)
  • 不列顛尼亞行省(43—410年)
  • 盎格魯–薩克遜英格蘭(410—1066年)
  • 410年:西羅馬帝國撤軍不列顛尼亞行省,「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盎格魯人、薩克遜人及朱特人入侵英格蘭。
  • 410年—6世紀:遍佈許多王國
  • 6世紀—8世紀:大國併吞小國後,逐漸形成七個主要王國(七國時代)。
  • 8世紀—8世紀末:王國合併後,逐漸形成五個主要王國。
  • 8世紀末—927年:王國合併後,逐漸形成單一王國。
  • 927年:威塞克斯王國統一五國為英格蘭王國
  • 927—1016年:英格蘭王國—威塞克斯王朝。
  • 1016—1042年:英格蘭王國—丹麥王朝。
  • 1042—1066年:英格蘭王國—威塞克斯王朝。
  • 1066年:英格蘭王國—諾曼王朝。

 

大英帝國(1497—1997年)

  • 英格蘭王國(927—1707年)
  • 威塞克斯王朝(927—1016年):盎格魯–薩克遜英格蘭(410—1066年)
  • 丹麥王朝(1016—1042年):盎格魯–薩克遜英格蘭(410—1066年)
  • 威塞克斯王朝(1042—1066年):盎格魯–薩克遜英格蘭(410—1066年)
  • 諾曼王朝(1066—1154年)
  • 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
  • 蘭開斯特王朝(1399—1461年):金雀花王朝支系
  • 亨利四世(1399—1413年)
  • 亨利五世(1413—1422年)
  • 亨利六世(1422—1461年)
  • 約克王朝(1461—1485年):金雀花王朝支系
  • 愛德華四世(1461—1483年)
  • 愛德華五世(1483年)
  • 理查三世(1483—1485 年)
  • 都鐸王朝(1485—1603年)
  • 亨利七世(1485—1509年):大英帝國開始
  • 亨利八世(1509—1547年)
  • 愛德華六世(1547—1553年)
  • 瑪麗ㄧ世(1553—1558年)
  • 伊莉莎白ㄧ世(1558—1603年)
  • 斯圖亞特王朝(1603—1649年)
  • 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
  • 查理一世(1625—1649年)
  • 英格蘭共和國(1649—1660年)
  • 英格蘭王國(1660—1707年)
  • 斯圖亞特王朝(1660—1707年)
  • 查理二世(1660—1685年)
  • 詹姆士二世(1685—1688年)
  • 瑪莉二世及威廉三世(1688—1702年)
  • 安妮(1702—1707年)
  • 大不列顛王國(1707—1800年)
  • 斯圖亞特王朝(1707—1714年)
  • 安妮(1707—1714年)
  • 漢諾瓦王朝(1714—1800年)
  • 喬治一世(1714—1727年)
  • 喬治二世(1727—1760年)
  • 喬治三世(1760—1800年)
  • 大不列顛暨愛爾蘭聯合王國(1800—1922年)
  • 漢諾瓦王朝(1800—1901年)
  • 喬治三世(1800—1820年)
  • 喬治四世(1820—1830年)
  • 威廉四世(1830—1837年)
  • 維多利亞(1837—1901年)
  •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1901—1917年)
  • 愛德華七世(1901—1910年)
  • 喬治五世(1910—1917年)
  • 溫莎王朝(1917—1922年)
  • 喬治五世(1917—1922年)
  • 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現今):君主制—君主立憲議會制
  • 溫莎王朝(1922年—現今)
  • 喬治五世(1922—1936年)
  • 愛德華八世(1936年)
  • 喬治六世(1936—1952年)
  • 伊莉莎白二世(1952—2022年):大英帝國結束
  • 查爾斯三世(2022年—現今)

 

大英帝國(1497—1997年)期間,穿插美、法、德、日的重要紀事。

「大英帝國」在「重商主義」(1497—1776年)盛行期間,藉由「地理大發現」或「大航海時代」(1492年—17世紀)建立的貿易順差,早已經累積金銀獲得大量財富;在「古典經濟學派」(1776—1873)盛行期間,持續藉由殖民地進口廉價原物料,再透過「第一次工業革命」(1760—1830/1840年)發展出的各式創新技術,將加工製造後的各式商品,透過自由貿易出口全球,更進一步追求利潤極大化。

  • 西元1492—1504年:「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國」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資助下,四次出海橫渡大西洋,並成功到達美洲大陸;此後,「西班牙王國」開始殖民美洲,成為一系列歐洲國家殖民此地的先驅。
  • 西元1497—1776年:「重商主義」盛行時期,「大英帝國」透過國家擬定具體政策,藉由工商業進出口維持貿易順差,已達成累積金銀而象徵國家富強的目的。
  • 西元1497年:「喬凡尼.卡波托」在「英格蘭王國」國王「亨利七世」的委託下,率領探險隊,在北美洲的紐芬蘭海岸登陸,卻沒有建立殖民地。
  • 西元16世紀中—19世紀末:生成「英國農業革命」,社會制度及農業技術產生變革,促使農業產量增加的速度超越人口增加的速度,也就是土地生產力提高連帶使得勞動力提高,同時讓多餘勞動力自農業釋出,進而貢獻工業化後城市中所需的勞動力。
  • 西元1585—1604年:爆發「英西戰爭」,其為兩國未經正式宣戰的斷續性衝突,尤以1588年「英格蘭王國」擊敗「西班牙王國」所派出的無敵艦隊聞名,使得「英格蘭王國」正式確立其新興海上強權的地位,並且著手開發通往美洲的貿易航線。儘管之後的一系列戰事,朝不利於「英格蘭王國」的方向發展,卻只是暫時性地挫敗其海外殖民計畫。
  • 西元1607年:「英格蘭王國」在北美洲維吉尼亞的詹姆士鎮,建立第一塊永久的海外殖民地。
  • 西元1687年:「艾薩克·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其中包含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以及「牛頓運動定律」,其所代表的科學革命精神,對「亞當.斯密」所代表的自由學說有所啟發。
  • 西元1754—1763年:爆發「七年戰爭」,「英格蘭王國」戰勝「法蘭西王國」,取得大片美洲殖民地,確立其在美洲地區的霸權。
  • 西元1775—1783年:爆發「美國獨立戰爭」,「英格蘭王國」被「法蘭西王國」擊敗,損失北美洲極為重要的「十三州殖民地」,其宣佈獨立為聯邦制的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美國)。
  • 西元 1760—1820-1840年:生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人類生產與製造方式逐漸轉為機械化,出現以機器取代人力及畜力的趨勢,且大規模工廠生產取代手工生產。
  • 18世紀中葉時,「大英帝國」早已是一個世界上領先的工商業國家,並且許多技術創新源自於此,同時掌握著全球貿易多數的控制權。
  • 「大英帝國」開始散播至歐洲大陸其它地區及北美洲地區。
  • 西方世界的人口、平均收入及生活水準開始持續提升。
  • 西元1776—1873年:「古典經濟學派」主張盛行時期,反對「重商主義」中國家干預經濟運作,進而主張小政府及自由競爭,以此追求富國強兵。「古典經濟學派」受牛頓影響,冀望從社會現象中,以尊重自然秩序的方式,透過理性推理找出超越時空的原理。
  • 西元1776年:蘇格蘭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出版「國富論」。透過廣博史實歸納出原則性的結論,並且廣納各派學說,建構出體系性的框架。在自由放任不受干擾下,個人追求自利時,將能自然地達到社會的最高共同利益。
  • 西元1798年:英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出版「人口論」。聲稱倘若人口數量以指數形式增長,但糧食生產以線性增長的情況下,除非出生率下降,否則二者的差距將導致糧食匱乏和饑荒。日後影響「約翰.梅納德.凱因斯」對於1930年代大蕭條的關鍵見解。
  • 西元1817年: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出版「政治經濟與賦稅原理」。透過基本假設演繹出具體的政策建議,差額地租理論、所得分配理論、比較利益理論、勞動價值理論、等價理論、國際貿易理論等等。日後影響「卡爾.馬克思」對於當時整個資本主義體系的抽象演繹分析。
  • 西元1848年: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史都華.密爾」出版「政治經濟學原理」。奠基於李嘉圖的理論,同樣透過演繹方式,對國際貿易理論及供需分析有新的詮釋,並且藉由實證資料進行檢驗。
  • 西元1815—1914年:歐洲地區處於「不列顛治世」之下,較少出現大規模動員的戰事。
  • 『不列顛治世開端』
  • 西元1803—1815年:爆發「拿破崙戰爭」,「法蘭西第一帝國」與反法同盟對戰,其中1815年「滑鐵盧戰役」,「大不列顛暨愛爾蘭聯合王國」及「普魯士王國」等組成的反法同盟大敗「法蘭西第一帝國」,雙雙鞏固兩國於歐洲大陸的勢力。
  • 西元1814—1815年:「拿破崙戰爭」後舉行「維也納會議」,「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及其餘德意志邦國組成「德意志邦聯」(1815—1866年),合法性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
  • 西元1815—1820年:「拿破崙戰爭」後經濟大蕭條。
  • 西元1870—1914年:生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修建鐵路、大規模鋼鐵生產,標示著機械在製造業的廣泛使用、蒸汽動力的使用大大增加、電報的廣泛使用、石油的使用以及電氣化的開始,同時現代大規模企業的組織方法開始形成。
  • 『大英帝國重要紀事』
  • 西元1845—1852年:發生「愛爾蘭大饑荒」,「致病疫霉」使得歐洲的馬鈴薯產量在1840年代減產,導致愛爾蘭約有一百萬人餓死,另有超過一百萬人被迫移民,除愛爾蘭以外的地區共計約十萬人死亡,並且加劇歐洲各國爆發一系列武裝革命—「1848年革命」。
  • 西元1850年—現今:有鑒於農業欠收引發饑荒,以及資本家至今的掠奪與壓榨,種種社會不公促成各式「社會主義」的發展,尤以「馬克思主義」影響最為深廣,其指向商品隱含的勞動價值說,乃至於資本家追求利潤做出各種不當行為的剝削理論,以及引發的階級鬥爭與暴動革命,最終便是資本主義崩潰說,以致於締造出新的社會主義。
  • 西元1873—1896年:「大不列顛暨愛爾蘭聯合王國」陷入長期蕭條,其相對於歐洲及北美洲國家受衝擊最嚴重,工業上失去對歐洲大陸經濟體的大幅領先地位,農業部門的長期衰退,更進一步加劇了金融也和製造業的損失。
  • 西元1896—1914年:歐洲大陸社會史上的「美好時代」,扭轉了長期蕭條所帶來的生活痛苦,在「資本主義」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發展帶動下,充分受惠於科技進步與經濟繁榮;同時,亦是「大英帝國」的「黃金時代」,除了其身為經濟強國且充分參與遠東貿易事務外,更使得歐洲地區處於「不列顛治世」(1815—1914年)下,而較少出現大規模動員的戰事,因此享有一段相對和平的快樂幸福時光。
  • 『大日本帝國重要紀事』
  • 西元1853年:史稱「黑船事件」,美國海軍帶著時任總統的國書,向當時的江戶幕府致意,卻帶來莫大的騷動,造成當晚江戶城內一片混亂。
  • 西元1854年:美日雙方簽訂「神奈川條約」,此不平等條約規定,日本必須開放下田(今下田市)與箱館(今函館市)兩港口與美國通商,並向遇難船隻的美國船員提供援助。
  • 西元1853—1871-1879年:在西方船堅砲利而強迫開港下,舉國上下展開「明治維新運動」,結束長達六百多年的武士封建制度,以藩閥和資本家取代武士階級的統治。充分運用國家權力及資金,以各種政策為槓桿來加速資本積累,進而促進產業及資本主義的興盛,藉此推動國家實踐近代化目標。
  • 『美利堅合眾國重要紀事』
  • 西元1861—1865年:爆發「美國內戰」或「南北戰爭」,最終北方聯邦(Union)戰勝南方邦聯(Confederacy)。
  • 西元1865—1877年:「美國內戰」後的「重建時期」,主要廢除奴隸制度、賦予新解放的奴隸公民身份和平等的公民權利,以及修正美國憲法來整合南方邦聯各州。
  • 西元1873—1879年:「美國」陷入長期蕭條。
  • 西元1870—1900年代:美國的「鍍金時代」,工業發達且經濟突飛猛進,造就社會迷戀財富而政治顯現貪腐。
  • 西元1901—1919年:美國的「進步時代」
  • 西元1920—1929年:美國的「咆哮二十年代」
  • 『德意志帝國重要紀事』
  • 西元1840—1914年:「德國歷史學派」主張盛行時期,訴求19世紀中葉的德國仍以農業為主,必須由強勢政府領導,透過關稅保護產業逐步提升競爭力。對於經濟分析採取歷史觀點與歸納法,從史實經驗中觀察整體現象,以及各種因素的交互影響,進一步從中歸納出實用法則。
  • 西元1864年:爆發「普丹戰爭」,最終「德意志邦聯」聯軍戰勝「丹麥王國」
  • 西元1866年:爆發「普奧戰爭」,最終「普魯士王國」戰勝「奧地利帝國」及其餘德意志邦國聯軍。「普魯士王國」解散「德意志邦聯」,並將北部零散的小邦國集合成立「北德意志邦聯」,獨留南部眾多邦國未被統一。
  • 西元1867年:「奧地利帝國」在萬般折衷下,選擇與「匈牙利王國」組成「奧匈帝國」(1867—1918年)。
  • 西元1870年:爆發「普法戰爭」,最終「普魯士王國」及「北德意志邦聯」戰勝「法蘭西第二帝國」。
  • 西元1871年:「普魯士王國」主導成立「德意志帝國」(1871—1918年)而完成「德意志統一」,除了「奧地利帝國」外的所有「德意志邦聯」均被納入其中,其為實行聯邦制的統一民族國家,並且躍升為歐洲大陸的強權。
  • 『不列顛治世結束』
  • 西元1914—1918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