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一世.jpg)
斯圖亞特王朝首任國王—詹姆斯一世
- 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
- 查理一世(1625—1649年)
- 1639—1653年:「三國戰爭」(Wars of the Three Kingdoms)或「不列顛內戰」爆發,使得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間爆發一系列的軍事衝突。
- 英格蘭共和國(1649—1660年)
- 對保王派的嚴懲性課稅及出售國王與教會土地,使得政府的資金充裕用於造船,造就商船及戰艦迅速壯大,並促進貿易與開拓殖民地。
- 1651年:議會通過壟斷貿易的「航海法案」(Navigation Acts),導致英荷間貿易關係的緊張嚴重加劇。
- 1652—1654年:「第一次英荷戰爭」(First Anglo-Dutch War)爆發,起因於兩國在貿易和殖民擴張問題上的緊張關係,最終雙方戰平。
- 查理二世(1660—1685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Stuart Restoration)(1660—1688年),聯合躍升歐陸強權的「法蘭西王國」,制衡海上貿易強權的「荷蘭共和國」。
- 1660—1860年:此期間全球人均財富暴增七倍以上,始於「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而終於「第一次工業革命」。
- 1665—1667年:「第二次英荷戰爭」(Second Anglo-Dutch War)爆發,起因於兩國在貿易和殖民擴張問題上的緊張關係,最終荷蘭戰勝。
- 1665—1666年:「倫敦大瘟疫」(Great Plague of London)爆發,其隸屬於「第二次鼠疫大流行」(Second Plague Pandemic,1346—18世紀末或19世紀初)間的疫情,造成倫敦25%人口喪生,亦為英國最後一次大規模爆發鼠疫,因為隨後英國政府逐漸改善衛生條件。
- 1666年:「倫敦大火」(Great Fire of London)爆發,燒毀了古羅馬城牆內的倫敦城,並且蔓延至城牆外西側,促使倫敦進行大規模重建。
- 1672年:查理二世與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世秘密簽署「多佛密約」(Secret Treaty of Dover),以英格蘭重回天主教陣營為條件,換取其金援及軍援攻打荷蘭。
- 1672—1674年:「第三次英荷戰爭」(Third Anglo-Dutch War)爆發,起因於兩國在貿易和殖民擴張問題上的緊張關係,最終荷蘭戰勝。
- 1678—1681年:「天主教陰謀」(Popish Plot)蔓延,外加上查理一世親法蘭西舉動,以及未來王位繼承人約克公爵欲迎娶法蘭西人,導致反天主教會心態死灰復燃並蔓延,間接導致數年後的「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 1679—1681年:「排除危機」(Exclusion Crisis)爆發,議會著手進行王位繼承排除要務,嚴禁未來信奉天主教君王繼位,使得政治上開始出現反對國王的「輝格黨」(Whig)及力挺國王的「托利黨」(Tory)。
- 「約翰.洛克」(John Locke)此期間起草「政府論」(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申明抵抗君主權利,於1688年出版後成為「輝格黨」的聖典。
- 1683—1685年:「輝格黨」中各式暗殺查理二世及約克公爵的陰謀不斷卻未如願,導致輝格黨及不順從國教的新教徒遭受強烈反彈,而約克公爵因此順利繼承王位。
- 詹姆士二世(1685—1688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Stuart Restoration)(1660—1688年),聯合躍升歐陸強權的「法蘭西王國」,制衡海上貿易強權的「荷蘭共和國」。
- 1688—1689年:「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爆發,在國王一連串支持並恢復天主教信仰的行徑下,議會中部分的「托利黨」及「輝格黨」成員,秘密連署建請公主瑪莉二世(長女)夫婿—「荷蘭共和國」的「奧蘭治的威廉」繼承王位(其同時也是國王的姪子,本就有權繼承王位,且兩者都信仰新教),最終迫使國王流亡海外而成功繼位。
- 瑪莉二世及威廉三世(1688—1694年)、威廉三世(1694—1702):聯合海上貿易強權的「荷蘭共和國」,對抗躍升歐陸強權的「法蘭西王國」。
- 國王及王后分別為新教「喀爾文宗」及「聖公宗」信徒
- 「托利黨」反對議會及軍隊隨意罷黜君主,恪守國家古老憲章及教會主教制度,可能多為虔誠的「聖公宗」信徒。
- 「輝格黨」懷疑天主教且不順從國教,支持反抗斯圖亞特王朝,可能多為不順從國教的「新教」(喀爾文宗、路德宗、衛理宗等等)徒和「寬容派」成員。
- 兩黨間的宗教觀點差異,帶進政治進而造就對立,同時因為「內戰記憶」及「共和專制」而加深,可說政治成為神學的分支。
- 兩黨間的宗教及政治歧異,進一步在社會形塑出兩種文化:歡樂、共享及擁護王權的文化,以及拘謹、崇尚資本主義及追隨議會的文化。
- 不信奉國教形成組織化且具備權勢的非主流社會,甚至其中的基本教義派還否定君主治理正當性,造就政治及文化上的分歧,卻也因為得以共容於主流社會而顯得自由。
- 1688—1815年:「第二次百年戰爭」(Second Hundred Years’ War)爆發,引領「荷蘭共和國」聯合「英格蘭王國」對抗「路易十四世」主政,並且欲成為「普世君主國」的「法蘭西王國」。始於「光榮革命」結束、終於「拿破崙戰爭」結束,而歐陸各國亦牽涉其中的各大戰役。
- 1688—1697年:「九年戰爭」
- 1701—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 1740—1748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 1755—1763年:「七年戰爭」
- 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
- 1792—1802年:「法國大革命戰爭」
- 1803—1815年:「拿破崙戰爭」
- 「威廉三世」利用宗教寬容爭取內部的團結與支持,方能政治結盟進行對抗。
- 「威廉三世」需要「議會」常設及核准課稅,以因應伴隨戰爭而越來越高且越來越頻繁的借貸及課稅額度。
- 「威廉三世」接受1689年的「權利法案」、1689年的「軍紀法案」,以及1694年的「三年一選法案」,將國王握有的權力明確地透過國民達成的協議來確立,使得「議會」置於國政中心,政治菁英亦同意花錢建設國防,建構專業軍人形成的軍隊應戰。
- 1694年:「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成立,發行長期低利債券取代短期債務,讓政府免於因為戰爭開銷龐大無錢還債而導致信用破產,更以「倫敦金融城」吸引國際投資資金購買附息債券,得以籌措額外的戰爭經費。
- 許多下議院議員為債券持有人,使得金融信用形同透過「議會」擔保,讓債務拖延不可能發生。
- 1688—1788年:擁護「詹姆斯二世」及其子嗣欲復闢王位的「詹姆斯黨」(Jacobitism),於此期間的一系列起義造成政治動盪,甚至欲私通「法蘭西王國」進軍國土,最終皆以失敗告終。始於「光榮革命」結束、終於蘇格蘭天主教會承認「漢諾瓦王朝」國王為其君主,但1746年「詹姆斯二世」之孫起義失敗後,原則上已終結「詹姆斯黨」作為一場嚴肅政治運動的地位。
- 1701年:議會通過「王位繼承法案」,為有機會繼承王位的新教徒鋪路,並排除許多天主教徒的王位繼承權,亦表明國家地位凌駕於君主。
- 安妮(1702—1714年)
- 女王為新教「聖公宗」信徒
- 女王無心成為最高統帥,亦無心建立有為的王廷,故加快了君主政體變革的腳步,使得君主越來越具象徵性,依憑深得民心的形象讓人民覺得親近。
- 英法間的「第二次百年戰爭」,蘇格蘭的貿易遭受打擊,且又苦於農作物歉收及造成的饑荒,使得蘇格蘭財政瀕臨破產。
- 英格蘭透過誘人的財政協議,吸引蘇格蘭進行聯合統治,以免英法交戰同時,蘇格蘭再度受法蘭西王室保護的斯圖亞特王室成員統治,為邊境防衛帶來極大壓力。
- 1707年:議會通過「聯合法案」,「英格蘭王國」及「蘇格蘭王國」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iain),安妮女王為其君主,而「英格蘭議會」及「蘇格蘭議會」合併為「大不列顛議會」(Parliament of Great Britain)。「愛爾蘭王國」以「大不列顛王國」派任的「愛爾蘭總督」為首長組成新教政府進行治理,自身維持「愛爾蘭議會」但位階低於「大不列顛議會」。
- 蘇格蘭菁英活躍於英格蘭政治、法律、軍事及外交的中心,但自身確保有自成一體的法律、教會與教育體系,進行不受英格蘭干預的治理。
- 1710年:「薩歇佛勒爾」佈道時,痛批「輝格黨」及不順從國教的新教徒,被「輝格黨」於議會中彈劾,使得「托利黨」支持群眾引發「薩歇佛勒爾暴亂」(Sacheverell riots),同時暴亂中隱含著對於「輝格黨」政府,因為參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而導致高稅收及難民湧入的不滿,外加上女王對於「托利黨」的支持,促使「托利黨」於大選贏得壓倒性勝利,並且其成員出任大臣。
- 1713年:簽署「烏特勒支和約」(Peace of Utrecht)以結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法蘭西王國」軍事上不再擁有連戰數國的優勢,同時經濟上也呈現衰弱,而「大不列顛王國」自「法蘭西王國」認可新教徒繼承王位,且將流亡的斯圖亞特王室成員驅逐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