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重要紀事:漢諾瓦王朝 [ 西元1714—1901年 ]

Posted on

Posted in 歐洲重要紀事, 英國歷史, 資料閱讀

 

漢諾瓦王朝首任國王—喬治一世

 

  • 喬治一世(1714—1727年)
  • 國王為新教「路德宗」信徒,其為「神聖羅馬帝國」中「漢諾瓦選帝侯國」的選帝侯,同時為「詹姆斯一世」外孫女的夫婿。
  • 該王朝君主不追求華麗氣派的宮殿,旅居處所更分散多處,使得王族免於與外界隔絕。
  • 「托利黨」代表著大多數人民的想法,而大多數人民會接受「喬治一世」,乃奠基於斯圖亞特王室成員選擇流亡,而「喬治一世」會讓「托利黨」主政且保護國教。
  • 上下議院所通過的每一件法案,都獲得國王批准。
  • 議會作為全國人民的代表,國王在議會的同意下掌管國政,故國王與上下議院處於平衡狀態。
  • 議會逐漸成為最高權威,其制定的法律逐漸成為最高法律,集行政權與立法權於一身。
  • 國王權力逐漸被削弱,開始逐漸過渡至領導內閣的首相。
  • 國王在議會中整肅「托利黨」,使得下議院由「輝格黨」寡頭主導。
  • 1714—1830年:「喬治建築風格」(Georgian Architecture)發展時期,橫跨喬治一世、二世、三世及四世統治時期。
  • 1715年:「輝格黨」於大選贏得壓倒性勝利,開啟往後五十年的主導態勢。
  • 1715年:「托利黨」落敗成員暗中結合「詹姆斯黨」勢力,但由於堅定盟友「路易十四世」逝世,趁機南下起義依舊未果。
  • 人民怨恨因應「第二次百年戰爭」一系列戰事高昂支出的高課稅。
  • 人民怨恨「輝格黨」的寡頭統治。
  • 「詹姆斯黨」於愛爾蘭及蘇格蘭高地,依舊有天主教徒的龐大支持勢力。
  • 1716年:議會通過「七年一選法案」,將大選間距由三年改為七年。
  • 1720年:「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引發經濟泡沫破裂,使得人民對政府誠信破產,及多位「托利黨」官員入獄,隸屬「輝格黨」的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上任(第二)財政大臣,聯合「英格蘭銀行」挽救「南海公司」,隨後進行金融改革及推動管制措施,讓往後政府財政重回誠信及更有效率。
  • 1721—1742年: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在國王統治末期,同時擔任(第一)財政大臣(一般由首相兼任)及下議院領袖,將王室殘餘權力與下議院日益增長影響力充分結合,成為實際掌握政治權力的人物,其領導施政時期被稱為「羅賓制」(Robinocracy)時期。

 

 

  • 喬治三世(1760—1820年)
  • 1760—1840年:「第一次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期間,採用創新技術而生產力迅速提升,造就生產量及人口成長大增。
  • 1760年代:批評奴隸買賣浪潮開始興起,攸關奴隸些許保護的法案獲得通過。
  • 1770年代:「反奴隸買賣運動」興起,壯大於北美奴隸主開始呼喊自由。
  • 1775—1783年:「第二次百年戰爭」(Second Hundred Years’ War)「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爆發,不列顛王國失去「十三個殖民地」(Thirteen Colonies),且後者成為獨立主權的國家。
  • 雙方勢力依宗教形成主要分界,讓輝格黨與托利黨認同分野再度清晰,形成過往時代的大分歧。
  • 不列顛支持殖民地勢力:輝格黨、不順從國教的新教徒(與美利堅「愛國者」(Patriot)關係密切)及愛爾蘭北部的長老宗信徒,此些人被批評為「圓顱黨」人。
  • 不列顛支持政府勢力:托利黨、國教教徒、德意志裔與蘇格蘭裔移民、出於雙方融合而有經濟利益之人及純粹害怕造反之人。
  • 西班牙於直布羅陀、法蘭西於布列塔尼、荷蘭於東印度群島挑起戰事,不列顛開啟多方作戰模式。
  • 法蘭西暗中挹注金錢、補給與武器予北美,甚至直接給予可觀的陸海軍援助。
  • 不列顛時任首相謀求和平,不顧國王繼續戰爭的意願,最終敲定協議結束戰事。
  • 1778年:英國議會在聖公會主教支持下,通過「1778年天主教徒法案」,減少天主教徒所受的法定限制,以順應許多愛爾蘭人加入軍隊為國王效力,而該限制自1698年通過的「1698年天主教徒法案」所形成。
  • 1780年:輝格黨下議院議員所引領的「戈登暴動」(Gordon Riots)爆發,不順從國教的新教徒(浸信會、衛理公會、長老會、胡格諾派及福音派聖公宗信徒)基於反天主教及挺美利堅的情緒進行抗議,最終在國王下令軍隊平亂下結束。
  • 1780—1782年:不列顛王國政府在獲得愛爾蘭近兩百萬天主教徒,誓言為國王隨時效忠下,默許愛爾蘭議會逐漸通過申明更大自治權的相關法案。
  • 1783—1830年:近五十年幾乎由「威廉.皮特」(William Pitt)及其接班人治理,藉由愛國熱忱以及建立節儉且有效率的政府,獲得堅不可摧的支持。
  • 1783—1815年:不列顛王國貿易榮景時期。戰後不列顛王國迅速恢復與美利堅的貿易,使得「美利堅需求」成為此時期最強勁推力,亦成為不列顛王國往後邁入「工業革命」的因素之一。
  • 國人對大英帝國擴張下的黑暗面日益敏感,基於人道考量下的廢奴及彈劾開始出現,但隨後又終止於與法蘭西所爆發的對抗。不人道下的貿易獲利持續支撐起戰時開支,乃為維護國土安全與偉大所必需。
  • 1783年後:不列顛王國失去「十三個殖民地」後,更讓本土蓄奴遊說團體的聲勢大減,更助英格蘭於下世紀發展出「人道主義運動」。
  • 1787年:「奴隸買賣廢止協會」成立,許多女性成為會員,並做出極重要的貢獻。
  • 1789年:在時任首相鼓勵下,特定議員開始在議會長期推動「禁止奴隸買賣運動」。
  • 1786—1795年:輝格黨下議院議員有鑒於東印度公司高級職員,因徵重稅和貿易回扣的貪得無厭,在議會持續推動彈劾時任印度總督,最終卻因戰時所必需宣判無罪。
  • 1792年:政府收到民間廢除奴隸的請願書,民間開始拒買奴隸生產的蔗糖,但因再度投入對法蘭西的戰爭,此議題始終未能排入議程。
  • 1792—1802年:「第二次百年戰爭」(Second Hundred Years’ War)「法國大革命戰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爆發,
  • 1803—1815年:「第二次百年戰爭」(Second Hundred Years’ War)「拿破崙戰爭」(Napoleonic Wars)爆發,
  • 1811—1820年:國王病情惡化為永久性精神病,由其長子威爾斯親王喬治擔任「攝政王」。
  • 開啟「攝政建築風格」(Regency Architecture),其隸屬於「喬治建築風格」(Georgian Architecture)的晚期發展階段。
  • 1814—1818年:「濟貧法案」支出逐漸增加,以因應戰時情勢轉變,但依舊不足而爆發一系列民亂和示威。
  • 1815—1820年:「拿破崙戰爭」後經濟大蕭條。稅負為GDP的23%、國債為GDP的250%。
  • 1815年:東印度群島火山爆發,全球降溫,使得農作物嚴重欠收。
  • 1815—1846年:「穀物法」實行,為了保護國內生產者,卻推高麵包價格,使得經濟狀況更加惡化。
  • 1816—1817年:美國及歐洲糧食嚴重不足,並且疾病頻傳與長期失業嚴重,造就犯罪率急劇上升。
  • 1819年:「彼得盧大屠殺」(Peterloo Massacre)爆發,此為戰後一系列民亂及示威的最高峰。肇因於北部工業區受經濟衰退危害較重,而激進派認定政府橫徵暴斂,以此讓享有特權的菁英致富,於是欲推動「議會改革」進行改善,但在當地官員驅逐其集會過程中,不幸衝突而發生殺害事件。

 

  • 喬治四世(1820—1830年)
  • 1820—1830年代:戰後人口開始增加,而1798年馬薩爾斯出版的「人口論」開始發酵;其主張人口成長速度大過糧食供應速度,將會導致饑荒;於是,「濟貧法案」被認定助長不顧後果的依賴文化,因此將會孕育出太多小孩。

 

  • 威廉四世(1830—1837年)

 

  • 維多利亞(1837—1901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