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
從小成長的歷程,接受了「教育」及「家庭」規範,而壓抑了本來的自我,其一,自己順從外在權威,而取得外在的寧靜,但內在的性格卻因此壓抑;其二,透過哭鬧獲取成人的認可,來達到自我需求的滿足,內在的自我依舊被忽略,少了「面對內在自我」的機會,卻因此熟練於「外在的行為模式」。
成人後在社會生活的過程中,面對人與人的日常相處間,尤其是伴侶與親子關係中,常因此誤認為「愛」的性質,長久忽視內在而生的匱乏,不經意投射至外在對象,進而誤認為「自己表現良好」或是「對方應該依照我的要求」,這兩種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就能同樣壓抑投射的內在,誤認為這便是「愛」,但「真正的愛」卻是藉由,自己「承擔」、「面對」、「接納」,潛意識的種種感受,而後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之下,那種免除「匱乏感受」後,所「給予」出的情感交流,而不是一昧地「要求」,體會到真正的愛之後,才是真正的「情感自由」。
沒有好好面對自己,仔細思考自己的感受,投射出來的世界,常常蒙上自己潛意識的陰影,身處在各種社會的關係中,其實大部分是在與自己相處,當有一天發現討厭的人時,好好思考一個問題,「這樣的行為,跟我有關係嗎?」這便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一個了解自己的出發點,慣性於指責外在人事物,常掉進黑暗的深淵,幾乎看不見自己!
淺意識放映:
從小而生的歷程,過多的匱乏感及需求,遭逢外在的言語的抑制,身為小孩的我們,其實是照單全收的姿態。這些被抑制的行為,都將轉化爲「潛意識」,逐漸成人之後,我們遂行「意識」層面的作為,自認為安然且平順地生活著。當我們開始「戀愛」之際,為的是更加靠近對方,直到踏入「婚姻」時,伴侶間彼此的親近熟識,讓我們卸除過多的意識控制,此時我們不自覺,將潛意識投射至外在對象,而意識作為潛意識的壓抑者,自然會持續產生壓抑的行為,不自覺的情形下,我們開始厭惡及討厭對方行為,然而自始至終,我們其實反應出的是,無法與自己內在的潛意識和好!
「一切都不是對方變了,而是自己無法勇敢面對自己!」
作者用了一個出神的比喻,我們進戲院看電影時,身處豪華的戲院裝潢內,而後頭的放映室投放影片,讓我們透過螢幕,觀察著我們看到的人事物,意識可以想像成豪華戲院;潛意識可以想像成放映室,意識催眠著我們一切安好,其實背地裡,我們深受潛意識影響,去看待周遭的人事物。因此伴侶關係,只是人生其中一個劇本,朋友關係、同事關係及親子關係,也都各自有其一套劇本,但是編劇及導演都是潛意識,所以劇情幾乎都是模擬兩可!
此書作者,將戀愛至婚姻關係的歷程,剖析得相當細膩及容易了解,這一套分析方法,我認為可以適用任何關係,你我都是人類,所以行事方法逃離不了「人性」,你可以自己安慰自己一切安好,但夜深人靜下,仔細回想及揣摩的實際感受,只有自己最清楚明瞭,放下意識的強迫作為,與潛意識和好,才是和諧的最終之道,再多的物質生活,都無法安撫及舒緩這些感受!
你可能是其它領域的專家,但你沒接觸過心理學,你絕對不會是心理學專家,放下自以為是觀點,才能收斂起獨斷的偏見,翻開一頁又一頁的篇章,好好對照自我的心靈!這一本好書,五星級推薦給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