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本我與大女兒, 共讀的童書「你再大,我也不怕」。 我們共讀的方式採取, 大女兒唸,我在旁聆聽的方式。 故事的大意是一隻「小兔子」, 大白天看見自己的影子「大黑兔」, 一直跟隨著自己的腳步。 因為小白「害怕」, 所以一直試著要甩開大黑, 最後,它選擇游過一條河, 來到非常陰暗的山林中。 小白左看右看, 好不容易大黑沒跟來, 它終於鬆了一口氣。 但在森林裡發現一隻狐狸, 虎視眈眈地看著它, 於是,它開始往森林外處逃跑。 逃到森林外時, 狐狸看到「大黑兔」, 被它嚇到了, 於是,往森林內處逃去。 之後,由於大黑救了小白, 小白從此「喜歡」大黑, 兩位就這樣手牽手回家了。
爸爸:「大黑只是小白的影子,都是同一個影子,只是在不同的處境下,小白對大黑的觀感,迥然不同。一個處境是,小白以為大黑想害它,於是到處躲藏;另一個處境是,小白認為大黑救了它,於是親近友好。」
爸爸:「妳知道這不同的地方在哪嗎?」
女兒:「不知道。(一知半解的樣子)」
爸爸:「關鍵在於妳怎麼想一件事情!我們可以把大黑想像成一件事情或一位妳的同學,面對同樣的人事物,妳可以選擇要用什麼想法去面對它們,妳可以因為只看到它們「好」的一面,而喜歡上它們;妳也可以因為看到它們「壞」的一面,而討厭它們。到底妳該怎麼想呢?」
女兒:「不能只看人的缺點,也要看他們的優點。」
爸爸:「對!妳要將一件事或一個人「完整地」看待!才能決定妳對它們的想法!」
爸爸:「妳一直說妳討厭妹妹!可以說說妹妹的缺點是什麼嗎?」
女兒:「愛哭、愛學別人、愛亂丟東西、……….」
爸爸:「妳說了很多缺點,該說說妹妹有什麼優點吧!」
女兒:「ㄜ……..(停頓了一分鐘)」
爸爸:「妳停頓了很久,代表妳只過份注意她的缺點,而沒注意到她的優點!」
爸爸:「妹妹優點很多:很有創意、很會搞笑、很可愛、……」
女兒:「對耶,我怎麼沒想到!」
爸爸:「好吧!明天妳可以到班上想想妳的好同學有什麼優缺點,然後回來跟我說嗎?」
女兒:「好!」
親子交流, 可以建立在許多層面, 我相信學校的成績, 只是在她人生中的一小環, 而那也只是反應學習的成果。 更強大的實力在於, 如何去思考生活中的人事物, 而與其建立連結性, 這些學校卻不會教導! 親子交流停留在「物質層面」, 往往只會限縮小孩的視野, 而他們的視野, 才是攸關作為的關鍵因素! 說完這故事並共同探討後, 我發現女兒眼神閃閃發亮, 若有所思的樣子! 我猜想大概已在她內心, 埋下了萌芽的種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