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行為塑造的議題,需要我們去意識到孩子會出現問題行為,不是因為他們壞,必須以處罰來威嚇;而是他們為善良的人,只是尚未學會如何以克制的方式,來表達正在經歷的難受情緒;除非潛在情緒能適當處理,否則外在的不當行為,將會一直持續下去。孩子越是能學會以克制方式直接表達情緒,就越不會鬧脾氣,情緒的自我管理,永遠都是行為塑造的目標 。
親子之間會發生衝突,通常是因為頑固的思考方式,而造成兩方針鋒相對;超越衝突的第一步,就是檢視自己的思考方式,以及檢視自己為奪得控制權而戰的無意識行為;在衝突中適時地「認輸」,體驗透過協商化解衝突的美好,以及理解人生不是「非黑即白」,這些都是帶領孩子去認識真實人生的機會。透過明智地化解親子衝突,可以教導孩子真正的「贏」,在於找出一個有創意的解決方案,並在協商過程中以真待人。
教養之路經常從一個高度自我中心的自戀角度出發,那是一種我們會帶入親子關係的能量 。我們很可能落入利用孩子來滿足個人需求的陷阱,同時被自己是自我犧牲以及滋養孩子的假象所蒙蔽。我們試圖利用孩子來療癒破碎的自己,藉著將他們安插在家庭中,不屬於他們該有的角色,利用他們為自己帶來價值感,或放大自己對世界有影響的假象。
最重要的挑戰在於將孩子養育成人,但有一個更重要的工作,它是有效教養的基礎,這項工作就是培育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覺知,最能充分處於當下的人。孩子不需要我們的想法及期待,也不需要我們的支配與控制,他們只需要我們以全心全力處於當下的態度,去領會並理解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