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的迷思」閱讀至今收穫甚多,這本書500頁是我目前見過,橫跨最多領域論述的一本好書,橫跨了心理學、社會學、靈長類動物學及演化動物學領域的知識。集中在於反駁父母教養,對於小孩相當重要的假設上。
書中從歷史時代演進的觀點,去檢視各個時代中家庭型態的演變。當工業革命後,家庭逐漸有了隱私,並且家庭衛生條件充份改善後,小孩死亡率從此大幅降低,因此小孩開始成為隱私家庭中,父母充份關切的對象。隨著時代文化演進之下, 教養影響力的研究,基於未經證實的假設上開始蓬勃發展;隨後透過動物學及生物學的觀點,從生物界的生存進化,去看待人類基因中實屬團體生活的天性,來闡述團體社會化的理論,也就是小孩是透過參與同儕團體,以基因為行為發展基礎;透過團體意識的雕塑 ,逐步培養出行為社會化的能力。
所謂的社會化,也就是一個人,在一群人中如何表現自己。 所以小孩在家庭中及學校中,會自動切換呈現的行為模式,乃由於所處的情境模式不同所導致。一連串精彩及紮實的論述,讓我對教養這件事,有了更為全面的看法。讓小孩沈浸於非家庭環境的磨練,使他們實際透過團體的參與,讓他們自然修練人格及行為;而不是透過不屬於團體的家庭,父母單方面透過自身的方式,去影響小孩在各方的表現。
家庭在時代演進之下,已經無法形成動物演化論中的團體,當然更無法透過團體的方式,影響小孩去如何表現自己。看完這本讓我信服的書後,我一直在思考父母對於小孩而言,究竟扮演著何種角色?我目前唯一想到的便是:傳承我們的人格及行為基因,透過經濟能力挑選對他們而言,可以有莫大助益的社區及學校。但想要父母去影響他們? 看起來機會似乎很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