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及身份認同:
人透過社會化後於社會中生存,常戴上「人格面具」行事,此名稱為相對於真正的「人格」而言。「人格」透過小腦中的潛意識,於慣性的行為中展現出來;「人格面具」透過大腦中的意識,對人格產生抑制,而展現出其對立的行為。人在約35歲前,透過意識的控制行事,儘管與潛意識對立,也依舊可以透過外部作為,忽略潛意識的召喚。然而約35歲之後,所有大大小小事物幾乎都已嘗試過,已經變得無法透過這些外在事物,所帶來的內在變化,去強行壓抑潛意識。
無法面對潛意識的召喚,常帶來內在乏味及空虛感,真正的解決辦法,為透過自我深處的理解,以此作為真正的「身份認同」來源。如果無法安然面對此階段的自己,常加重外在事物的刺激,以求麻痺自己忘了乏味及空虛感,到最後猶如極度上癮的煙毒犯,活在與自我人格脫鉤的狀態下,這些統稱為「中年危機」,真正的解決辦法,必須從「身份認同」著手,也就是充分理解自己的「潛意識」,這些才是真正打穩自己的基底,邁向未來人生和諧的關鍵。
過份沈溺於外在人事物:
身處在壓力的環境,身體內部神經傳導物質的電脈衝及化學變化,開啟了求生模式,讓人專注於外在的因素,企圖避免掉壓力,此時的人類像極了被獅子追捕的羚羊,透過各種外在手段,要逃掉獅子的追捕。但真正的解決辦法,卻應該專注在扭轉劣勢的源頭 – 擺脫內在的負面「想法」及「感受」,重新創造自我,以離開自動化的求生模式。永無止境的豪宅、名車及外貌追求、斷了理性並篤信凡人為神等等,都適時提醒著人們,該回到自我內心,尋求自我創造的能力。存在主義哲學家齊克果,提倡「信仰需要回歸個人」,在兩三百年後,腦功能逐漸為人所理解的現代,看來真是真知灼見。
身份認同與擴展視野:
個人有其信念成長的基調,「廣泛閱讀」及「出外交遊」是兩個不錯的主軸,背後的原理皆透過他人的觀點,輔以自我的好奇心發酵,以作為熟悉領域之外的敲門磚。一般人不會無故踏出熟悉的領域,因為這攸關於自我安全感的舒適性。對於世界運行懵懂時,常囿於社會的運行,半強迫性地將自己推上其它軌道,實踐過程中,碰到了一些阻礙,情緒靈敏性因此誘發了好奇心,深入發掘人事物的連結性,才發覺一切與想像不同,從此開啟了興趣。這些年來一直覺得,實踐先行於興趣,沒有外在的困難橫亙於眼前,以及永保好奇心的輔佐,不會有逐漸向上提升的自己。
個人認為閱讀應該先行於交遊,人們的相互吸引,最初可以是利益上的結合,但最終勢必在於價值觀的相似,而造就心理上的舒適同一感。沒有透過閱讀的知識擴展,僅透過交遊,個人認為相當難達到緊密的連結。所以問題始終回歸到,個人如何在最初找到自我的突破點,開始實踐的問題。源頭回溯到「身份認同」的問題,自信來源應該是「我們是誰」,而不是「我們做過什麼」。如果一直以過去的豐功偉業,當作自信心的來源,將會永遠恐懼於嘗試的那一步;如果以充分了解自己,知道做什麼會引起什麼樣的情緒變化,當作自信心的來源,將會以開放心胸迎接新的人事物。工作不應該是每個人的身份,掌握自己的性格,而後產生的期許,才是每個人真正的身份。 逃避每個遇到的問題,都失去了認識自己的機會,也失去長期自信心的建立。我們可以賦予挫折意義:可以是很倒霉的狀態(負面),也可以是很好的機會(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