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心理學:
前前後後接觸了,多位已故心理學家的遺作後,包括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羅洛梅的愛與意志及自由與命運、佛洛姆的逃避自由與自我追尋及現在的榮格心靈地圖,回頭想想原來人類的內心世界,其實相當多元而且值得探究,這同時意味著人類內在的多采多姿。若以貼近生活及心理的全面性而言,榮格的理論及依循其理念的弟子著作,在個人心目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榮格對於人際關係的闡述,看了當下先是震驚,再來是回想對照自我的生活點滴,最後發現他所言一切屬實。
榮格告訴我以下的事實:一個人如果隨著年紀增長,沒有進入個體化的過程,相當容易墮入,尋求外在來契合自己潛意識的執念,這是一種需求,到最後會成為自己權力的根源,害怕失去也心生怨恨。一個人如果走過自己意識與潛意識的整合之路,也就是個體化後,能夠了解自我與他人清楚的性格界線,也因此能以有距離的親密感,與他人進行健康的互動。
人格與個體化:
榮格的理論將一個人的人格生成,視為個體化後的結果,而個體化如先前所述,為一個人意識到潛意識的內容,並企圖邁向整合以達「完整」的過程,這裡的潛意識內容由淺至深依序為陰影、阿尼瑪/阿尼姆斯及本我。也就是說真正的人格,在於充分熟視那個深層內在的本我後,所展現在外的舉止及行為。個體化的過程,榮格視為英雄的旅程,原因在於並不是十分容易,必須經歷孤獨與寂寞。這讓我想起阿德勒,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的論述,現在回頭想想,才真正了解此論述的前提,為建立在千辛萬苦的英雄旅程之上,也讓我想起東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東方文化根基於團體主義,而西方文化卻是個人主義。所以東方文化與榮格的個體化理論,其實是相互違背的,但榮格卻也提到,個體化必須自我屏除社會傳統的影響,走向自我為根本的路途。無論如何,人人都有機會是英雄,關鍵點在於個體化的程度迥異。「千面英雄」看來會是下一本待讀書目!
中年危機:
鉅細靡遺的中年危機論述,讓我想起了之前一直困惑且逢人便問的問題:「為什麼人到了三十五歲附近,會開始想東想西?」現在透過榮格心理學,滿清楚地知道造成的原因:「有意識地做自己,透過自己想做的事,整合那個內在長期受忽略的自己!」而且這是一輩子的歷程,若不是這樣做,就是當個自我持續分裂的受害者,自怨自艾地過一生!
陰影與投射:
「陰影」的性格在榮格心理學來說,屬於無意識層面,尚未觸及深層的無意識。當人自幼成長於家庭及學校中,為了適應社會及文化,而展開同一步調的行為時,逐漸衍生出「人格面具」的性格,以適應與不同環境的人互動,此時與「人格面具」對立的性格,將退入無意識中形成「陰影」。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內向的小孩,身處於外向的環境,他可能被告知或被嘲笑或被勸戒,所以他會試著展現外向行為,去盡量適應環境,而自行壓抑的內向性格,以及引發出內向行為的情境聯想,則退入無意識中。當這位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內向小孩之後,與小孩相處的過程中,如果類似情境重現,內心壓抑內向的無意識會湧出,造成外在壓抑的行為,企圖壓抑小孩內向的作為,在這種狀況下,稱為「陰影的投射」,仔細思考緣由,會發現討厭小孩的行為,其實討厭的是自己的行為。
藉由「陰影的投射」,將任何與人的關係作一完整的思考,將會驚人的發現:「大多數討厭的人身上,其實討厭的是真實的自己。」這也對於小時候,常聽到的故事作一完整回想:「心中有佛,看見的人都是佛;心中有大便,看見的人都是大便。」至於如何破除這弔詭的現象?老話一句,常保好奇心,多多閱讀吧!下次另外來談談,如何創造出回歸真實自我的空間吧!
心理類型與互補:
一個家庭裡同時有著內向型及外向型小孩,其實象徵的是創新多元化的開端。內向型擅長內在的沈著思考,思考深度較深但外在反應較淺;外向型擅長外在的交際手腕,交際深度較深但內在思考較淺。一個家庭裡父母的組成,其實也大多是互補性的組合,若從完整的角度來觀察,內向及外向彼此心靈上的結合,才堪稱是絕佳的完整呈現。在這外向型導向的社會中,內向的人常遭受外向的人攻擊,但其實只是他們不知道彼此擅長的面向所導致。
父母面對小孩的教養議題,常常也大多數不同調,因為立基於前述互補的組合,導致於看法不同。若能免除偏執於自我內向型或外向型的「獨特見解」,採取融合父母雙方的「組合見解」,帶給孩子的成長,我想會更加豐富及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