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操盤手的虧損自白:長銷30年的獲利經典」讀後感想

Posted on

Posted in 書籍閱讀

 

 

「存活的人皆為戰勝者,而且說著戰勝的語言。」呈現出近似語意的此段話,取自於塔雷伯所著「黑天鵝效應」,主要表達出在不確定的情境下,實際存在著兩種最後的結果,一是存活的戰勝者,一是死亡的戰敗者;前者述說著自己如何成功的歷史,後者無法讓自己在歷史上佔據地位;於是,後世人廣泛研讀的各式歷史,絕大多數為戰勝者透過自己的觀點書寫,以嚴謹的角度來思考,可以說這樣的歷史並無法貼近全貌。在投資領域裡,其本質便是當下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透過當下資金的挹注以獲得未來的報酬,故最終的投資結果勢必同樣存在著成功者與失敗者;所幸的是投資失敗並不會造成死亡,所以學習涵蓋前後兩者的投資經驗,將讓投資人面對未來不確性時,具備更為完整的視野,以利擬定盡可能齊全的應對策略。此書是作者歷經年少時期,在投資市場飛黃騰達的那些日子後,最終宣告慘賠破產的自我反省之作;反省的方向著重在投資心理層次,可以說達到抽絲剝繭的地步,專注在投資行為所對應投資心理的深刻探究。主要用意如作者所強調,必須在語意上將兩者盡可能清楚地區分開來,清楚兩者在特定情境下的相互作用,才能避免思考上的混亂與困惑,最終讓不自覺的心理因素對投資行為造成影響。經過現存投資經驗進行一番瞭解後將會發現,投資成功人士的格言往往相互矛盾,但投資失敗人士的警言卻十分相似;投資能不能成功絕大多數受許多不可控因素所影響,但投資會不會失敗絕大多數可以自我控制;綜合這兩種觀點,投資人應當首先致力於自我可以控制的部分,使得投資在不會大幅慘賠的基礎上,讓不可控制的因素發酵,為投資盡可能帶來豐盛的獲利,這才是參與投資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

作者將歷經慘痛的教訓後,透過自我反省將投資心理分為三個層次,各自進行相當深入的探討:

(一)虧損的心理動態—首先必須清楚地了解「知道投資一定會有損失」及「實際投資承認虧損並認賠」是完全不可以相提並論的兩件事情,造成兩者主要的差異便在於投資人實際面對虧損的心理變化。不妨將損失分為「外部損失」及「內部損失」進行探討:前者是一個客觀的事實,指出投資損失的資金,此為一個群眾認定的量化數字,不受任何地理空間的限制;後者是一個主觀的認定,指出投資損失的資金所引發的感受,有鑒於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不同,每個人對於損失的感受也不相同。外部損失只是反映投資的一個結果,而內部損失則會將其連結到負面的意涵,例如錯誤、失敗、不好等等;當投資人不自覺地將內部損失結合外部損失,便會把投資虧損引發的感受帶入,此時投資虧損便成為一個錯誤、一件不好的事情或一項失敗的任務等等。仔細探究投資的本質,便是在未來事實尚未發生或可能不會發生前,謹慎考慮幾個不同的方案,並且對於它們進行最後的結論,以致於產生最後的決策來執行;所以,投資面對的是未知或不確定,僅攸關於如何做出決策及決策品質的優劣,完全無關乎決策的對錯與輸贏,故不適合將事後引發的諸多感受,套用在實際面臨的投資虧損上。以「金錢價值」與「自我價值」進行思考,賺錢的倉位往往比賠錢的倉位更具備金錢價值,但投資人往往在顧及自我價值之下,出清賺錢的倉位而死抱著賠錢的倉位;主要在於一旦出清賠錢的倉位,便代表著自己犯錯或愚蠢,為了避免這樣的情事發生,也就只能撐著繼續持有直到轉虧為盈。一旦建立投資倉位後,投資人便持續處於一個連續過程—此意謂著在過程中,所有倉位價格的波動,完全沒有預定的結束點,持續引發投資人的心理變化;於是,在連續過程中,每一個當下對於未來的不確定,尤其容易使得投資人將主觀感受替代客觀事實,陷入內部損失的五個階段—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及接受。當虧損被視為自我失敗時,一開始會否定虧損;當虧損持續擴大時,將會對此感到憤怒;當虧損進一步擴大時,將讓自己祈求行情好轉到一定程度後便平倉;當虧損更大時,將感到十分憂鬱並欠缺活力;最終意會到虧損的必然結果,因此毫無條件地屈服,不是主動平倉便是被追繳保證金而平倉。

(二)風險的心理偏誤—投資風險可以視為遭受資金損失的可能性,風險更可以分為既有存在的風險及自行創造的風險:前者指的是投資活動進行當中,肇因於諸多不可控因素而自然出現的風險;後者指的是投資人所表現出的行為特徵,使得資金面臨潛在損失的風險。投資人進行投資活動,主要表現出以下的行為特徵:

投資—買進後持有一段較長的時間,某些特定時段內分配的利息、股息及股利,作為資金報酬的唯一來源。。

投機—買進後觀察時機轉售,本金增長作為資金報酬的唯一來源。

簽賭—針對不確定事件提出自己的預測,資金僅是進行此活動的門票,注重的是「證實猜測的對錯」而非資金的增長。

賭博—針對不確定事件提出自己的預測,資金僅是進行此活動的門票,注重的是「引發自我的興奮感」而非資金的增長。

不是投資活動本身,而是投資人如何進行投資活動,方為決定投資人行為特徵的因素—投資及投機為了錢、簽賭為了對錯、賭博為了興奮感;投資及投機參與的活動只是個工具,而簽賭及賭博參與的活動則是個目的。創業人士從構思至推出新創產品之間,毫不進行市場調查,只相信自己的觀點一定會成功,便具備簽賭的行為特徵;以金錢作為21點遊戲的籌碼,參與人士鑽研精準的風險試算,並且嚴格控制自己的行為,以此建構出預測能力來應付不確定的牌局,以謀取勝局的獲利,便具備投機的行為特徵;因此,參與活動人士的行為特徵,反過來決定活動本身的性質;創業看起來像是商業活動,實際上卻是在簽賭;21點遊戲看起來像是簽賭活動,實際上卻是在投機。簽賭及賭博活動符合個別事件,只要活動結束損失便停止,而投資及投資活動符合連續過程,即使虧損後不再有任何動作,虧損依舊會永無止境底擴大下去;因此,若是在投資及投機活動中,表現出簽賭及賭博的行為特徵,將會為參與人士帶來極大的災難。

(三)個人或群眾的心理—每個人皆會對任何一件事情產生個人的情緒,而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也不是什麼問題,但根據情緒做投資決策便是個問題,應當要極力避免。群眾並不單純只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卻更像是一種心理上的群眾,指的是所有聚在一起的人,或是許多相隔的單獨個人,深受潛意識所導引,回歸到本能誘發的情緒所操控,使得彼此情緒與想法一致,進而表現出一致的心理特徵,絲毫沒有個人意識。這些心理特徵包括原本屈服於個人控制的某些情緒,將會在群眾能量的餵養下展現出來,並且具備無堅不摧的強力感受,進而做出一些平常不會做的事情;某些情緒相當容易藉由群眾感染而擴散開來,使得大家彷彿被催眠後按照指令行事一樣;儘管違反自身的利益,依舊本著一股莫名的衝動,依照某個不經求證的暗示行事,而不管鐵證如山的挑戰。值得注意的是判斷是否為群眾,並不是根據人數的多寡,而在於有沒有表現出上述的心理特徵。個人經過理性思考及深思熟慮後才採取行動,群眾則根據感覺、情緒與衝動行動,群眾相對於個人可說是非理性的群體;於是,儘管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僅會引發出希望與害怕的情緒,一旦成為非理性群體一員,這些情緒反應便會透過「群眾本能」加強並走向極端,由「希望與害怕」轉變為「狂熱與恐慌」,成為個人行動或不行動的根本依據。

如果未來一切都是確定的,將會清楚知道未來虧損的程度,也就不會有隨著虧損衍生的情緒化反應;風險也完全不會存在,便不會有風險活動;群眾本能將無法主窄個人,也不會加強如希望與害怕的情緒反應。投資牽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試圖預測未來市場走勢存在著危險,倘若進行「系統分析」和「理性檢視」,也就是盡量地預想未來可能發生的所有狀況,並且決定針對各種狀況萬一發生時,應該採取哪些對應行動,便能夠有效抵制三種心理反應;此意謂著投資需要一份具體的計畫來進行決策,計畫內容必須包含自己是哪一種類型的參與者(投資、投機)、自己決定要參與哪一種市場(股市、債市、外匯、期貨、期權)、針對該市場採用哪種分析方法(技術面分析、基本面分析),訂定規則(進場)與控制機制(停損、目標價位),以及最為重要的制定順序,以發揮有效的控制機制,此便是停損、進場、目標價位。先決定停損價位,便會讓自己仔細去思考,進場價位與時機到底適不適合;同時,決定目標價位,能夠讓自己在保有既有獲利下出場,而不會落入轉盈為虧的窘境。採用技術面分析,絕大多數為右側投資者,總是在確認價位歷經下跌後轉為上漲時買進,可以在倉位開始賺錢後,逐步調高停損價位,以鎖住更多獲利;採用基本面分析,絕大多數為左側投資者,總是在確認基本面條件良好而價格下跌時買進,於是持續確認原先設定的基本面條件,是否開始轉壞來作為自己的停損時機,但停損價位還是必須有個限度,一般是買進後無法忍受跌幅下的價位。

值得注意以下有關於計畫的一切:投資計畫的客觀性只到進入市場前的那一刻,因為一旦進入市場,由於攸關自己實際資金的盈虧,本身所看到及聽到的一切,都有極大的可能遭到自我情緒所扭曲;所以,投資人必須在開始投資前,善用理性思考來擬定投資計畫。投資計畫便是在開始投資前,擬定出完整的投資框架,藉此在未來不確定的投資中,有確定的準則得以依循。投資計畫用來控制情緒,得以在免於重大虧損下,盡可能地獲取報酬,一旦喪失紀律不遵循投資計畫,情緒便會開始控制投資決策,最終導致無法控制投資結果的重大災難。若不選定一套分析分法,將會在實際參與投資後,遊走在各種不同的分析方法之間,找尋出任何有利於自己死抱倉位不放的證據,這是相當危險的一件事情。分析方法只是描述市場狀況的工具,無法告訴投資人何時進場、何時退場,必須額外設定不可變動的規則來運用分析的結果,也就是制定一套參數來確定機會到來,並且決定何時該採取行動,但不懂得堅持規則的人形同沒有工具一樣。有很多時候根據規則會錯過很多很好的機會,但沒有任何規則是完美的,市場上有成千上百個機會,規則只能抓住其中幾個,並無法統攬全包。控管機制為投資的連續過程,也就是一個永遠都不會結束的過程,創造出一個強制出場的條件,使得投資轉而成為個別事件,而不會發生歹戲拖棚的現象。參與投資市場不是為了證明自我價值、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對錯、不是為了尋找興奮感,而是為了獲得資金的報酬,因此需要完整的投資計畫來執行投資決策;有紀律地執行投資計畫,意謂著總是等待買進及賣出的條件滿足,然後據此開始行動,故投資其實挺沉悶無聊。

若不遵循上述所提一切,投資人也許還是會持續獲利,此意謂著持續做錯的事情,卻依舊得到好的結果;投資人並不會知道自己到底如何獲利,以致於依舊用同樣的方式進行投資,直到有一天好運不再眷顧自己,導致重大的虧損一次降臨,然後再猶如作者進行深度的反省。看完這一切,聰明如你我,相信已經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投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