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兩書時,正面臨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攀升至8.6%新高,在聯準會選擇跳升利率、漸進量化緊縮以壓制物價火熱的同時,對應的標普五百、納斯達克指數也已經各別修正23%、33%而墜入熊市,金融市場的恐慌程度直逼2020年3月,新冠肺炎即將席捲全美國的慘況;然而,一直長線持有美國大盤指數所衍生的ETF,每逢危機產生而讓帳面獲利減損時,同時也是回頭檢視總體經濟數據,透過詳細再解讀以釐清基本面方向的時候;從這樣一個理性探討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未來持續樂觀的成份,以及未來可能值得擔憂而悲觀的成份,從而自外於市場恐慌情緒,保持對風險的警覺且堅定持有的步調。貼近時事擷取相關的知識,一直是學習最有效的時機,以下進行一些閱讀後的整理,協助自我更能掌握時事的脈絡。
國內生產毛額即GDP,是當今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普遍採用的指標。「趨勢」用來描述GDP長期擴張的態勢,而「景氣循環」則反映趨勢中,短期GDP波動的態勢,呈現出經濟發展擴張、高峰、衰退及谷底交替出現的現象。企業與家庭是經濟得以發展的骨幹,企業雇用勞工生產商品與勞務(goods and service),勞工則在取得對應的收入後,為了家庭日常所需進行商品與勞務的消費,而企業透過販售商品與勞務所得的淨利,則用於進一步的資本投資來擴充生產能力,並且支付勞工的薪資與聘請更多的勞工,持續進行以上描述的過程;因此,從企業與家庭彼此緊密的互動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資金循環的過程;因此,保有資金循環的過程中,在土地有限的環境下,透過科技發展及資本投資,使得勞動生產力(單位勞工的產出)持續成長,便能帶動GDP長期擴張。那麼如何量化GDP呢?不妨使用支出法進行檢視,從而找出四個組成成份:「家戶單位的消費」(消費)、「政府在商品與勞務上的支出」(政府支出)、「對生產性資產的投資」(投資)及「進口與出口」(淨出口),三者皆完全體現了購入相關商品及勞務供應鏈中,所有層級產出的附加價值(可以視為各層級所有售價與買價價差的總和),差異只在消費主要用於家戶單位中的個人使用,而政府支出同樣隸屬於投資的一部分,主要用於促進當下生產及未來消費;至於進口可以視為購買國外的商品及勞務至國內,無助於國內附加價值的增加,而出口可以視為販售國內的商品及勞務至國外,有助於國內附加價值的增加,前後兩者一減一增,便能夠知道進口與出口對於國內產出附加價值的淨值。以如今美國的GDP四大項數據來看,四者先後約佔整體GDP的69.5%、17.5%、18%、-5%,可見美國可以視為一個內需導向的大型經濟體—主要透過家戶單位的消費帶動整體的資金循環。
「人口規模」與「年齡結構」反映出經濟成長的長期壓力,因為勞動人口比例高,才有可能會有較多的生產及較多的消費,使得GDP成長隨著人口成長,才能保持人民的生活水準。從GDP循環的觀點中,「就業率」與「失業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攸關著勞工生產與家庭消費,尤其對於美國消費支出近70%的GDP佔比而言更加重要。非定值的「自然失業率」始終存在,描述著勞動力供給與需求平衡的時候;倘若勞動力需求持續增加,而就業人口在持續增加後停止增長,使得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將會導致勞動力需求大於供給,進而造成薪資不斷增長,對於企業端帶來成本壓力,同時因為就業人口數眾多,造就強勁的消費需求,雙雙讓企業提高商品與勞務的售價,構成通貨膨脹。適時地讓失業率走高而高過自然失業率,將不會因為強勁的消費需求而引發通貨膨脹。「充分就業」則定義為就業人口已達到所有勞動人口減去自然失業人口。檢視美國最近的職位空缺數屢創歷史新高,失業率已達3.6%新低,而遠低於4.7%附近的自然失業率,不難發現CPI對應高漲的態勢。
政府握有財政政策得以影響GDP的資金循環,課稅會抽離資金而支出會挹注資金;伴隨著政府此兩種活動,將能夠重新分配所得、實行社會福利、控管物價與工商業活動,進而對總體經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公共支出」包括各項補助支出、社會安全福利金、國債利息支出、公共部門員工薪資的當期支出,以及對基礎建設與住屋投資的資本支出;「公共支出」扣除對基礎建設與住屋投資的資本支出,即為GDP中的「政府在商品與勞務上的支出」,也可以簡稱為「政府支出」。「政府收入」包括個人所得稅、薪資稅、企業所得稅、資本利得稅、資本轉移稅及遺產稅等等的直接税,以及銷售稅、關稅、消費稅等等的間接稅。政府收入與公共支出相等,將形成所謂的「預算平衡」。政府因為資本投資而產生「預算赤字」,可以稱為寬鬆的財政政策,只要不引發通貨膨脹,使得回收的資金貶值,那麼這樣的赤字便可以維持下去,為未來的產出奠定基礎。政府若為了某項社會福利政策而產生「預算盈餘」,可以稱為緊縮的財政政策,將過多的資金抽離GDP循環中,可能就不是件好事。美國國會於2021年提出重建美好法案(Build Back Better Act),試圖透過財政支出的方式,進一步促進美國未來五到十年的經濟成長,同時透過提高企業、高收入家庭及個人的稅收,作為財政收入的來源,來部分支付該法案所需的資金;然而,最終僅有其中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通過生效,針對富有族群提高稅收則被排除在外;在CPI接連高漲的同時,被認為額外進行了財政擴張,進而推高了CPI。
勞工由職場返回家戶生活中,則成為支配收入的消費者。「個人可支配所得」為消費者藉由勞動後,個人所得扣除個人的賦稅、費用及移轉收支後的淨額。「個人消費支出」在此指的便是GDP中的「家戶單位的消費」,也可以簡稱為「消費」,如果消費者預期預期通貨膨脹導致物價一次性上漲,其可能會增加;高利率會達到鼓勵儲蓄而抑制消費的作用;寬鬆的信用管制也許會鼓勵借貸,或是持有的資產增值,都會使得消費者進行更多的消費。美國個人消費支出約略有70%的GDP佔比,而其中約略40%可由零售銷售得知,而60%可由服務業銷售得知;耐久財及非耐久財銷售各佔據35%及65%的零售銷售,汽車銷售則佔據60%的耐久財銷售。儘管消費支出只有約略14%可由耐久財銷售得知,但當景氣未來可能緊縮時,耐久財銷售尤其是汽車銷售,卻往往會比非耐久財銷售,提前顯露出較大的疲態。「個人儲蓄」指的是個人可支配所得用於個人消費支出後剩下的餘額,而「儲蓄率」為個人儲蓄對個人可支配所得的比率;透過歷史的經驗來看,人口老化、低通貨膨脹、資產增值及信用寬鬆,似乎會連帶使得儲蓄減少。「消費者信心指數」透露著消費者如果樂觀,就很有可能進行消費,使得GDP的資金得以保持循環。
同樣購買商品與勞務,個人為了「當下使用」,而企業為了「未來產出」,前者稱為個人消費,而後者稱為企業投資。「固定投資與國內固定資本形成毛額」在此指的便是GDP中的「對生產性資產的投資」,也可以簡稱為「投資」,包括企業與政府對有形資本的支出、企業對原物料和商品存貨的支出、個人新購房屋(不計入個人消費支出中)。「存貨銷售比」的比率偏低與產能受限,超額的需求將會導致通貨膨漲走高或是進口增加;然而,對於存貨的預估令人難以掌握,使得其對於GDP的影響亦難事先準確估算。「國內儲蓄」分為「民間儲蓄」與「政府儲蓄」兩種,前者指的是「個人儲蓄」和「企業儲蓄」的總額,其中企業儲蓄指的是企業為了因應景氣循環,或是對未來事業擴張提供資金,所持有的流動儲蓄金;後者指的是「政府收入」減去「公共支出」中的當期支出,即「公共支出」排除其中對基礎建設與住屋投資的資本支出,其歸類於GDP中的「對生產性資產的投資」。一個經濟體的總投資,主要透過銀行、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共同基金等等所構成的金融體系,取自於「國內儲蓄」及「國外借款」。儲蓄視為消費的遞延,成為投資的主要來源之一;今日較少的儲蓄代表今日的消費較多而投資較少,因此未來的產出會減少,連帶使得未來的消費減少,反之亦然。倘若一個經濟體的國內儲蓄遠低於總投資,便必須要透過國外借款的方式,取的大量額外的資金進行投資,這樣的經濟發展有時候被認為可能是無法持久的。
以美國的產業結構為例,主要分為農業、工業及服務業三大產業;截至2017年為止,三大產業依序對整體GDP的佔比約略為1%、18%、68%,其餘則為政府單位所貢獻。工業由製造業、營建業、礦業及公用事業組成,服務業由批發銷售業、零售銷售業、交通運輸業、訊息科技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專業服務業、教育醫療業、文化娛樂業、家居業及食品業等等組成。截至2017年為止,製造業對整體GDP的佔比約略為11%,細分為耐久財製造業與非耐久財製造業,前者長線增長的波動幅度總是大於後者;耐久財製造業細分為計算機、汽車、金屬製造、機器製造、其它交通工具、電氣設備、礦產、非金屬礦產、木製品、傢俱等等;非耐久財製造業細分為食品、紡織品、珠寶皮革、紙業、印刷、化工產品、化學茶品、塑料橡膠製品等等。截至2017年為止,金融業、房地產業、專業服務業及教育醫療業,為服務業中產值規模最大的四個產業,依序對整體GDP的佔比約略為8%、13%、11%、8%。金融業細分為銀行、信託、保險及基金;房地產業細分為住宅、其它地產及房屋租賃;專業服務業細分為法律、計算機系統、科技及其它、公司管理、服務設施及廢物處理;教育醫療業細分為教育、救護、醫院、護理及社會救助。服務業就業人口佔總就業人口高達71%,其薪資成長率相較其它產業也較高,因此為長線帶動美國薪資成長的重要產業;製造業就業人口佔比低許多,由於薪資與原物料價格及海外經濟連動較高,通常需要景氣成長熱絡、原物料價格上漲及海外市場強勁時,才能夠推動薪資成長。從產業別了解經濟發展時,由於許多服務業的經濟數據取得不易甚至較難精確,故大多數常見為工業中製造業相關的經濟數據;然而,先進國家的服務業產出佔所有產出約略在65-75%,僅能由先前所探討的「就業率」、「個人消費支出」及「政府支出」間接進行了解。
「製造業與非製造業景氣的指數與意見調查」如美國供應管理學院(ISM)針對製造業的採購經理人,進行總共10項指標的問券調查,涵蓋生產、新訂單、人力僱用、供應商交貨、存貨、存貨景氣、原物料價格、未完成訂單、新出口訂單及原物料進口,並各自彙整為10項指數;其中生產、新訂單、人力僱用、供應商交貨時間及存貨五個指數,透過加權計算出「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針對非製造業的採購經理人,進行總共10項指標的問券調查,涵蓋商業活動、新訂單、人力僱用、供應商交貨、存貨、存貨景氣、原物料價格、未完成訂單、新出口訂單及原物料進口,並各自彙整為10項指數;其中商業活動、新訂單、人力僱用、供應商交貨時間四個指數,透過加權計算出「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NMI)」。兩者中的「商業活動指數」或「生產指數」與「新訂單指數」,可以作為未來景氣的推測,兩者向上代表景氣走向擴張,向下代表景氣走向緊縮。「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與「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NMI)」亦為未來景氣的重要參考依據,數值超過50表示景氣處於擴張、低於50表示景氣處於緊縮,而低於44表示景氣處於衰退。
「工業與製造業生產」常見「工業生產指數」,美國工業中的製造業產出佔比大,而製造業中的耐久財製造業,主要生產運輸設備、國防設備、資本財及一般耐久財,前三者產出主要由政府及企業所影響,後者產出主要由個人及家戶所影響。因為運輸設備與國防設備往往受政治決定影響且金額較大,使得耐久財生產呈現出大幅波動的情況,故耐久財生產排除兩者後的資本財及一般耐久財生產,將能夠透露出個人及家戶消費支出的動向;由於個人及家戶消費支出對GDP佔比約為70%,透過資本財及一般耐久財生產狀況,便能預先了解未來景氣可能的發展。換言之,工業生產指數由於包含耐久財生產,而其對於景氣變化相當敏感,往往會預先反映未來的不景氣,可能出現的嚴重衰退,使得工業生產指數可以大致反映未來的景氣狀況。鋼鐵是許多工業的關鍵原料,鋼鐵生產面對未來不景氣時,亦是有用的領先指標。「產能利用率」中的產能指的是現有工廠與機器的最大經常產出,而產能利用率則為實際產出除上最大經常產出。強勁的經濟成長加上高產能利用率,總會帶來通膨壓力;以美國而言,倘若產能利用率為88%,通常意謂著產能嚴重吃緊。「製造業訂單」製造業通常在承接訂單後,才會開始安排資源進行製造;因此,製造業訂單意謂著未來就業與產出將會上揚,足以牽動整體經濟發展,可以視為景氣出現變化的領先指標。如前所述,製造業中的「耐久財訂單」,排除波動較大的運輸設備及國防設備訂單,形成由「資本財訂單」及「一般耐久財訂單」所組成的「非國防資本財訂單」,將更為精準地反映未來景氣的變化。資本財訂單中的「工具機訂單」特別引人注目,因為工具機可以用來製造更多的機器,進而在未來能有更多的產出,亦是相當重要的領先指標。「汽車銷售量」汽車亦屬於耐久財之一,並且其銷售額對整體耐久財銷售額的占比近60%,故為觀察耐久財的重要指標。若為個人及家戶購買汽車,則歸類為GDP中的消費項目;若為企業採購相同的汽車,則歸類為GDP中的投資項目;由於汽車牽涉的交易金額,相較於一般日常消費支出較高,個人及家戶購買前將會衡量對未來景氣的觀感;因此,汽車銷售量是觀察未來景氣變化的領先指標。
「營建業訂單與生產」興建工廠、辦公室、公共建設與新屋,隸屬於GDP中的投資項目,絕大多數可以提升未來的產出,唯獨新屋之外;以美國為例,GDP投資項目中的住宅細項,約為9%的GDP佔比。營建活動相當容易受未來的需求期望、利率與融資取得難易度的影響,「營建業訂單」反映未來數月對營建材料與勞工的需求,以及對服務業的影響,包括建築測量員、製造廠房業者、提供辦公室設備業者及室內裝潢業者。「住屋開工、完工與銷售」其中的「住屋開工數」與人口成長率、所得、就業與利率皆有密切關係,足以反映未來營建材料、勞工需求與住屋完工數將會有所增加。「住屋完工數」意謂著未來的銷售、房貸頭期款、一般耐久財需求、消費信用皆會有所增加。「住屋銷售量」分為「新屋銷售量」及「成屋銷售量」,前者指的是房屋開始興建前,即簽訂合約所購買的數量,約佔全數房屋銷售量的15%;後者指的是既有房屋的所有權轉移,約佔全數房屋銷售量的85%;因此,成屋銷售量最為重要。成屋銷售量本身僅紀錄所有權的轉移,並不會增加產出,但伴隨買賣轉移所產生的規費與佣金及一般耐久財的需求,都算是額外的產出。由於房屋牽涉的交易金額龐大,可以說是個人及家戶最大的支出,購買前必定仔細衡量對未來景氣的觀感;因此,住屋銷售量是觀察未來景氣變化的領先指標;同時,住屋銷售後更會接著購買傢俱、家飾、家電等等的一般耐久財,進而影響耐久財生產,也就意謂著牽動製造業未來景氣的變化。當房價上漲且預期可以帶來資本利得時,大家將較為可能買房而不是租屋;另外,所得成長且偏低的房貸利率,亦會影響住屋銷售量。
「批發銷售額、訂單與庫存」、「零售銷售額、訂單與庫存」以消費者的觀點,(國內及國外)製造業(工業)、(國內)批發銷售業(服務業)及(國內)零售銷售業(服務業),可以大致視為上、中及下游的生產與銷售供應鏈—不妨想像成品製造出來後,被藉由大量批發的方式銷售,再輾轉分配至各地進行零售;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零售銷售業,細分為汽車與零件經銷商、非實體商店零售商、食品與飲料商店、百貨商店、餐廳與酒吧、加油站、建築與園藝用品商店、健康與美容商店、服飾店、綜合型商店、傢俱與裝潢店等等,所指皆為財貨(goods)類別的銷售,也就是狹義上有形商品的銷售。由於零售銷售業最為貼近消費者,並且GDP中佔比近70%的「個人消費支出」,其中近40%反映在「零售銷售額」中,使得零售銷售額成為重要且即時的指標,得以透露出消費者的信心與需求,足以觀察出未來景氣可能的變化;另外近60%反映在勞務(service)類別的銷售,也就是狹義上無形服務的銷售,而這方面的數據由於較難精確統計,但往往可由「個人消費支出」的內容,排除「零售銷售額」後看出端倪。零售銷售額中近35%為耐久財相關,近65%為非耐久財相關;前、後者可以分別視為消費者日常生活中非必要、必要的支出,而前者在未來景氣不明朗或即將轉壞時,往往會率先在消費者支出中遭到刪減,故耐久財相關的零售銷售額,往往也波動相對較大,尤其能夠反映未來景氣的變化。耐久財相關零售銷售額中近21%為「汽車銷售額」,由於汽車牽涉的交易金額,相較於一般日常消費支出較高,個人及家戶購買前將會衡量對未來景氣的觀感,故更是觀察未來景氣變化的領先指標。「零售銷售業存貨對銷售比」可能提前降低,反應出超額的零售銷售需求,亦是對於未來景氣有效的先行指標。若以整體供應鏈的角度來看,倘若「製造業存貨對銷售比」、「批發銷售業存貨對銷售比」及「零售銷售業存貨對銷售比」一致偏低,同時製造業「產能利用率」偏高與「失業率」偏低,代表著消費者超額的需求,國內生產者無法即時滿足,這時候便可能有物價上漲及進口飆升的問題;事實上,這也是2020年直至2022年,美國由經濟復甦以來持續發生的問題。「批發銷售額」由於不夠貼近消費者,況且僅能反映某些下游產業的需求,故不比「零售銷售額」適合作為景氣領先的指標。事實上,(國內)營建業(工業)、(國內)房地產業(服務業)亦存在著類似供應鏈的結構,卻屬於有形資本的銷售,況且GDP佔比中僅有18%為投資,其中又混著政府及企業的資本支出與個人購買住屋的支出,故由整體銷售額中切出消費者購買住屋的成分,將因為佔比不夠大而顯得不切實際,而沒有太大的參考性;然而,購買住屋依舊是消費者生活中的一環,尤其是金額相當龐大且為非必須投資,可以透過上述營建業中的「新屋銷售量」及「成屋銷售量」,直接觀察出消費者對於未來景氣的信心與需求。
由於處於全球化的時代,任何一個經濟體皆會與世界其它各國互動,進而產生貿易、資本與金融的流動,故國際間的資金流動便成為必然的現象,而國際收支便是針對國際金流所形成的一種簡單的會計紀錄。值得注意的是各種交易,皆以所有權轉移的時間點為主。在國際收支帳面紀錄上,同一筆交易要同時計入貸方(credit)與借方(debit);完成資金由國外居民流向國內居民的交易,列入貸方並用+號表示,而完成相對應的支付則列入借方,並用—號表示;完成資金由國內居民流出國外居民的交易,列入借方並用—號表示,而完成相對應的支付則列入貸方,並用+號表示;由於針對每筆交易,貸方與借方都記錄相同的數字,貸方總額必定等於借方總額,故「國際收支表」亦稱為「國際收支平衡表」。國際收支表分為五大部分,經常帳、資本帳、金融帳、官方準備、統計誤差與遺漏,形成經常帳+資本帳+金融帳+官方準備+統計誤差與遺漏=0的守恆關係。「經常帳餘額」(Current Account Balance)經常帳主要記載著一國在國際間透過貿易所產生的資金流動,包括「財貨與勞務貿易收支總和」、如薪資所得與投資所得等「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及資本)所得收支總和」、如禮品與外國援助等「經常移轉收支總和」。經常帳餘額為正數,代表貸方總額大於借方總額,亦代表該國成為世界其它各國的淨債權人,同時顯示該國的總儲蓄大於總投資的狀況,因此能夠向其它各國提供多餘的資源。經常帳餘額為負數,代表借方總額大於貸方總額,亦代表該國成為世界其它各國的淨債務人,同時顯示改國的總儲蓄小於總投資的狀況,因此必須自其它各國獲取多餘的資源。「資本帳流動與金融帳流動」(Capital Account and Financial Account Flows)資本帳主要記載著一國在國際間透過(有形與無形)資本資產所產生的資金流動,包括如機器與設備贈與等「資本移轉收支總和」、如商譽與專利權的取得等「非生產性、非金融性資產交易收支總和」。金融帳主要記載著一國在國際間透過金融資產所產生的資金流動,包括如境外成立公司等「直接投資收支總和」、如投資有價證券等「證券投資收支總和」、「其它投資收支總和」。倘若一國企業利用海外設廠來提升產出,該國金融帳便會增加流出,而之後產出獲利後匯回本國,便會在經常帳增加流入;然而,檢視GDP可以得知僅包含淨出口部分,對應金融帳流出增加(屬於國外投資用於國外)而經常帳流入增加(屬於國民所得或消費或儲蓄用於國內)的部分,並不包含在GDP的統計內,此肇因於GDP(國內生產毛額)實際上為屬地的計算方式;然而,GNP(國民生產毛額)為屬人的計算方式,也就是只要為該國國民,無論身在何處,皆能將其所得包含在內。「官方準備」(Official Reserves)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外匯存底」,指的便是一國中央銀行所持有的黃金與廣受各國接受且可轉換的貨幣,主要用來「清償國際債務」及「填補貨幣供需的暫時失衡」。簡而言之,當我國向他國輸出財貨與勞務時,他國對我國支付的代價便是我國賺到的外匯,反之亦然;外匯存底越龐大意謂著一國出口越是大於進口,同時代表著一國資源越大量用於輸出,而越少量用於國內。一國國民賺到的外匯無法直接用於該國內,必須經過辦理外匯業務的銀行,將外匯換為該國可以使用的貨幣,才能進一步在該國內使用;然而,銀行為了保有該國足夠的貨幣,便會將外匯賣給中央銀行,中央銀行便用該國貨幣與外匯進行交換,最後外匯變成為中央銀行的外匯存底;該國國民支付的外匯,則最終反過來動用中央銀行的外匯存底,進行外匯與該國貨幣進行交換;於是,為了因應進出口的換匯需求,中央銀行的外匯存底便不時在變動。外匯存底為全體國民共有,倘若要動用外匯存底便必須透過結匯的程序動用該國的貨幣,兩者是相互平衡的關係;中央銀行除了供應國內換匯需求外,更可以將外匯存放於國外孳生利息收入。
「名目匯率」匯率便是一國貨幣以另一國貨幣表示的價值,主要由國際間貿易、資本及金融流動,所造成貨幣供給與需求變化所影響;其中資本及金融流動最為重要,代表著資金在全球各地流動,試圖尋找最佳的報酬率。一般而言,匯率長期受「經常帳餘額」所影響,中期受「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所影響,短期受「投資組合餘額」所影響。一國經常帳餘額長期持續為正、負數(經常帳盈餘、赤字)時,代表資金流入、出國內,將帶來該國貨幣長期持續性的升、貶值。購買力平價指的是相同的財貨與勞務在兩個國家價格相等時的匯率,也就是匯率在長期上會產生變化,以因應兩國的購買力一致;例如我國物價上漲為7%,他國物價上漲為4%,我國中期匯率便要貶值3%,使得我國與他國的購買力一致。投資組合餘額指的是相同的資產在兩個國家報酬對等時的匯率,也就是匯率在短期上會產生變化,以因應兩國的報酬率一致;例如我國利率為6%,他國則為10%,我國短期匯率便要貶值4%,使得我國與他國的存款報酬率一致。事實上,許多國家採取獨立的浮動匯率,而另外也有國家管理浮動的匯率,這方面的職掌隸屬於各國的中央銀行,主要透過貨幣政策動用外匯存底的方式,進行短期的干預以穩定波動過大的匯率變化。由於進口量與出口量的固化,當一國因匯率變動而貨幣走弱時,財貨與勞務進出口貿易收支總額將會惡化,也就使得經常帳餘額轉為惡化;經過一段時間後,由於貨幣走弱所導致的進口物價上漲及出口價格優勢,開始使得進口量減少及出口量增加,進ㄧ步讓財貨與勞務進出口貿易收支總額開始反轉,最終讓經常帳餘額獲得改善,甚至往好的方向發展;匯率變化造成貿易收支總額先下後上或先惡化再好轉的現象,便稱為「J曲線效應」。一國貨幣走弱的同時,會因為國內報酬率變高,吸引外國資金流入進行對內的投資;在資金大量流動造成貨幣反轉走強時,最終又回到兩國投資報酬率一致的狀況。「實質匯率」一國財貨與勞務的國際競爭力,取決於其價格經過匯率調整後,相較於他國財貨與勞務價格的優勢;簡而言之,兩國財貨與勞務的價格,針對某個共同貨幣經過匯率轉換後,所呈現出對應的物價,而其中連帶考量的整體物價與匯率,便是所謂的實質匯率;例如我國物價上漲了10%,而他國物價上漲了4%,但我國對他國名目匯率增加5%,則我國對他國的實質匯率降低1%,也代表我國相較於他國的競爭力降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