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個人而言,「心智」(Mind)意謂著理解自己、他人及世界的一種能力,而「心智潛能(智能)」(Intelligence)意謂著進行理解的特定方式;多種不同的智能將形塑出特定的心智,以利身處於環境中的人們,處理眼前的資訊並進行理解,最終解決眼前的問題。綜觀人類歷史,從富饒卻又危機四伏的原野中逐漸走出,邁入璀璨文明的多元發展,人類在浩瀚的心理宇宙中,開闢出理性的光輝,使得哲學而後的科學發展猶如一扇窗,讓人類藉由觀察、實驗、歸納及論證的方式,得以立論有據地描述所見與所思,以此建立並精進理解自己、他人及世界的能力;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分門別類而建立各式的學科領域,一直是人類協助自身循序理解的天性,外加上人類採取分工合作的方式,來追求個別的專精程度,再進一步結合眾人之力,形成對於資源有效率地運用,故人類身處於社會的心智,便後天狹隘地被導向某個領域,無法以更加宏觀的方式,採納各種不同的觀點加以整合,形成對自己、他人及世界更全面的理解。於是,心智這個描述詞彙本身,在人類彼此互動的過程中,應當處於一個動態變化的狀態,展現出一個人的好奇心、動機、執行、連結及思考等等,為的是讓自身掌握並融入眼前的狀況,所做出各個層面的努力,故可以概略地以特定意向下的能力視之。
作者幼時在未受過學科領域的大量訓練之前,便已經展開大量閱讀的行為,同時對周遭世界產生足夠的好奇心,驅使自己遊走於各種知識之間,進行各種關聯性的統整與比較,以此明辨出相似與相異之處,因此造就了自身大腦猶如龐大且精密的資料庫。在自身知識充盈的狀態下,更進一步地驅使自己透過寫作,將個人習得的相關知識具象化出來,甚至成為個人無窮的樂趣。尤其對於與眾人相關之事,也就是政治擁有無比的好奇心,持續在閱讀與寫作下進行相關的研究,音樂方面的演奏與賞析亦伴隨著熱愛而持續進行著。憑藉著以上的熱忱,驅使作者於小學製作各種校刊,更於中學的校刊社前後擔任記者及編輯,得以廣泛地接觸各式的主題,同時高四專題研究課程上,遍覽美國歷史分析的統合著作,使得作者進入大學之前的種種經歷,為日後的統合心智研究奠定基礎。進入哈佛大學後,大一必修寫作課教師,對於作者認真撰寫的報告,僅僅給予「草稿」的評語,讓作者明瞭針對寫作議題,研讀歷史文獻並進行反思是必要的,隨後不僅僅只是寫出類似摘要的內容,呈現出「傳統的統合」,更必須懂得提出犀利的批評及有趣的問題,然後運用自己孕育而出的嶄新觀點,透過脈絡的釐清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呈現出「原創的統合」。學業表現優異而得以透過面試爭取獎項,卻也讓作者意外地明瞭,將統合過的思想訴諸於文字與口語是多麼地截然不同,也才發現自己演說與修辭上的相對弱勢。
因緣際會之下,哈佛大學開設融合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及部分政治學與經濟學,並且著重主題分析與描述重大現象的「社會關係系」,使得作者的統合心智在加入後得以自在發揮,儘管該系成立僅二十五年後遭撤除,卻讓作者奠定日後進行各式主題研究所具備的宏觀視野,以及秉持該系在各學科各行其是之下,必須進行融合的核心理念。在系上教授的建議下,大學畢業後以「研究導向」的性格,參與「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計畫,而未依推薦走上「臨床心理學」的道路。計畫的實質內容為「教學研究」,也就是藉由設計出適合教導小五生的課程,並且藉此讓參與其中的人士,了解三個引導式的統合問題—「人何以為人?」「人如何發展成目前樣貌?」「如何讓人更以人性?」團隊中沒有明確的階級之分,並且能夠善用自身統合的長才,提出並辯護自己的想法,同時進行人類認知心理的研究,故更加鞏固了作者踏上「發展心理學」的路途。然而,研究所慣用的量化研究方式—假設、蒐集資料、分析資料、發表結果、做出結論的反覆操作,外加上僅能作為教授單向指示以進行研究的工具,而無法真正自在地探索新主題,以及提出大膽創新的統合之見,卻讓作者感到十分痛恨,也因此理解到自身「抗拒專業化」及「拒絕被任何學科束縛」的嚴正立場,而希望的是在某個主題進行廣泛的統合,然後在邁入另一個大不相同的主題。
在系上教授輾轉的介紹下,作者加入「零點計畫」進行研究,主要用意在於結合各領域的研究人員,採取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發展出藝術鑑賞的系統知識,以協助人們認識及掌握各種藝術的形式,也由剛開始的參與者成為往後長達二十八年的主持計畫者。在鼓勵之下,作者開始將研究與兩個個人興趣作結合,它們分別是藝術賞析與認知發展,於是思索出創造「藝術發展的認知心理學」,並且成為「零點計畫」十年期的研究主軸,集中探討兒童如何發展關鍵的藝術能力,同時亦將研究領域的知識出版書籍,學會利用清晰易懂的文字敘述,表達出至關重要的研究發現,甚至透過擔任鋼琴家教、小學教師及大學導師,擴展自身對於「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視野,最終並跨足於「社會心理學」教科書的書寫,以及利用獨創的方式,統合「認知發展」研究傑出人士「皮亞傑」與「李維史陀」的理論,藉由出版書籍以辨析兩者的異同。大腦神經學與神經心理學研究熱潮的興起,讓作者在認知發展的研究上開了另一扇窗,得以理解大腦如何建構一套標記性的符號系統,用來精確地描述特定藝術的關鍵特徵,以利於後續忠實呈現,同時也為自己往後的研究結果,立定在更加穩固的根基上。順著這樣的際遇,作者有機會實地觀察腦傷患者,並且深化自身對於大腦結構與功能的認識,充分理解哪些大腦部位受損,會使得哪些對應的藝術能力損害,於是更進一步藉由這些經歷,將自己的研究方向導入「區分藝術發展的各種能力與理解力」。然而,作者深知自己的強項在於,快速統合閱讀過的文獻,然後再以明快又清晰的方式,協助普羅大眾進行理解,並非如大腦科學領域中,對於新興的技術與科技的應用,故最終選擇離開大腦科學的研究領域。
作者並不想將自己只定位在心理學教科書出版者的狀態,於是接受邀請主持並研究為期六年的「人類潛能計畫」,得以進一步統整所有關於人類「心智潛能(智能)」的知識,而不僅僅只是著重在藝術方面的認知;同時,透過計畫的開展,得以走遍全球並接觸不同的文化,以此取得多方面的資訊,幫助建構出系統性的研究基調;因此,在研究計劃的展開下,作者憑藉著自身閱讀、提問、討論、統合及書寫的專長,開始針對人類智能進行分類,以此為始來建構出人類智能的知識。人類擁有的「智能」意謂著,擁有一套解決問題的技巧,讓他們能夠解決遭遇到的問題及困難,並且在適當地運用後產出有效的成果,同時也能在過程中開創出嶄新的問題,為將來的新知識打下基礎。作者憑藉著統合人類智能的執念,在花費數年時間且不斷地來回確認後,八種智能的分類應運而生:「語言智能」與「邏輯—數學智能」,幾乎是歐美教育機構最重視的能力,也是智力測驗的核心重點;「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與「身體動覺智能」,充分描述對於善用樂曲、肢體及空間思考的能力;「人際智能」與「內省智能」,充分描述對於和他人打交道及向內洞察的能力;「自然觀察智能」則讓人類擁有辨別動、植物的能力;然而,在當時以「智力測驗」作為人類唯一智能描述的時代裡,此舉形同推翻長久以來主流心理學家們的理論,自然引起這些專家的強烈反彈。
多元智能是一種以「實徵主義」為基礎的理論,也就是強調感官經驗所形成的證據於思想中形成的作用,並且進行廣泛性的統合研究,並非基於「實驗主義」而成,此意謂著有更進一步的實徵證據,將有可能擴充智能種類。多元智能並不是心理測驗的產物,也不是單一傑出學者的想像產物,而是源自於多種理論的嶄新統合之作。多元智能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在非學術領域中的潛在能力水準,但傳統的智力測驗僅能用來評估投身教育界及晉升管理階層時,是否能夠具備足夠的潛能。多元智能將智能原先崇高的地位,藉由容易理解的分類方式,下放至大眾能夠討論的位階,而不會彰顯出太過學術的感覺。多元智能著重在人類面對各領域不同的內容資訊時,所表現出處理方式的不同,並非如傳統的智力測驗一樣,著重在取得高分的訊息處理能力。多元智能提出後的接續發展裡,作者有機會投身美國教育現場,並且親身參與各種教育政策的倡議,甚至是接觸第一線教育工作者,聆聽他們對於多元智能的看法,也因此加深了他的研究深度及豐富性。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多元智能是由目前為止大量文獻統合而來的學術理論,基於文獻本身隨著時代發展而有更新,連帶多元智能理論也有可能進行修正,所以不可以將它直接當成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法,而必須以教學想要實現的目標為主軸,再來借鑒多元智能提出的理論;另外,多元智能並非作為一種標籤,得以事先將學生歸類以利教學,甚至不能認為擁有某種智能的人會就此定型,只能以這樣的智能處理其它經驗。
作者在發表「多元智能」理論後,除了受到不少主流的批評外,同時也開始變得赫赫有名,甚至於理論不時遭到曲解誤用,但這並沒有阻止他繼續將理論,進行跨領域的橫向結合。作者本著「認知能力」的專長,進一步與「創造力」和「道德發展」領域的兩位專家合作,共同催生出超過十年的「優質計畫」。此計畫試圖研究出一個人在無所局限地發揮生產力及創造力後,是否能夠將倫理道德標準加諸於最終所創造的成果。前者借助於一種寶貴的、愉悅的及全心全意的心理狀態進行深入研究,後者則借助於青年與家長和社區共同合作,找尋出具有建設性的人生目標進行深入研究,而作者借助於多元智能的統合理論,居於其中作為兩者關鍵的銜接。研究的方法有賴於一整個團隊成員的合作,透過對各行各業人士的大量且深入的訪談,隨後進行相關資料的分析,乃至於共同進入深度的反思,最終進行統合而撰寫出研究發現。總結優質工作者的三項特質:在工作上表現的優秀、願意積極投入、能以符合職業道德的方式工作,可以說將三人的專業合而為一。
教育界開始看重「多元智能」理論,故如何將理論適當地應用,便成為一件重要的事情。作者個人認為未受過學校教育的孩童,早已存在將既有的經驗與天生的偏好,進行整理與組織的心智能力,進入學校針對數學、科學及藝術方面進行學習時,便會抑制早先直覺性的理解方式,或是將其解除甚至使其失能,以此將每個人的心智能力,轉換為幾個世紀以來,由嚴肅的思想家所累積下來的思考與概念;所以,這些先賢複雜的理論與艱深的概念,必然需要設立數個側重不同心智能力的「切入點」,故「課程教學」必須與「多元智能」有所關聯;換而言之,教師必須透過不同的教學方式—講述故事、邏輯分析、藝術展示及動手實驗等等,讓學生可以憑藉自身的優勢智能加以深入理解,此也意謂著並不會只有一種教學方式,而讓教學落入低下的品質。儘管教育看似是為未來的職業做準備,實則同時必須追求「真、善、美」的良好品德,也就是必須著重—命題的正確性、不正確性及不確定性、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品質、吸引人注意且難以忘懷的經驗,並且對於不具真善美的事物勇於批判。
作者綜觀自己研究領域的變化,橫跨政治、歷史、藝術、文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認知科學、腦神經科學及教育,藉由數個研究計畫進行相關的探究,並不像表面所見研究發散,卻更像是肩負一個任務,然後耗費數十年的時間,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追求包羅萬象的探索,最終將核心的概念統整在一起,提出屬於自己的見解,並且將研究結果以大眾能理解的方式書寫出來,而非只固守於學術研究的殿堂。由於成長於某個文化,之後又生活在另一種文化的緣故,親身體驗到文化鮮明的差異,乃至於文化間所帶來矛盾又緊張關係,為了本能性地釐清自身所處的環境,因此被引入跨領域的統合;換言之,人類間存在巨大的差異,誘使作者走進人類的心理、文化與社交世界,期望透過有系統地研究、觀察並建立理論,以此方式理解周遭的人們。作者誠摯地期盼透過自身「有關人類心智的人類統合」論述,可以在特定的社會與文化脈絡之下,賦予人們不同的思考方式,甚至改變有關於人類本質的對話。
在一個人發展出精熟一個學科以上的「修煉心智」後,才得以利用「統合心智」,將一個或多個學科所學習到的知識,以最佳的方式組織在一起;甚至可以更進一步利用「創造心智」,將統合過的知識用來解決問題,並且發掘出新的疑問,或是引入前所未有的概念,最終以某種方式被相關的社群所接受;所以,「統合心智」與「創造心智」兩者間的差別,在於成果是否被廣大群體所接受。作者認為「統合心智」並沒有固定對應如前所述八大智能中的哪些智能,而是取決於每個人對自己代表性智能的認知,以及對哪種智能最適合處理眼前任務的認識;從這樣的角度來思考,擁有統合心智者實際擁有藝術家的潛能,在受限於可收集到的資料下,以對自己有意義或有利於他人理解的方式,善用自己感到最自在的藝術形式,呈現出適切且可傳達的成果;我們也可以說在當今人工智慧正在興起的時代裡,如何有效整合有關於人類與人工智慧的相關知識,端賴「統合心智」從中發揮,故「統合心智」無意外將會是二十一世紀的焦點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