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別因為愛與恐懼,落入過度教養的陷阱,讓孩子一直活在延長的青春期」讀後感想

Posted on

Posted in 書籍讀後感想, 親子|教育|學習, 資料閱讀

 

9789869518444

 

猶記透過母親的分娩,哇哇墜入醫師手中的孩子,輾轉移交到我的臂膀中,那種不可言喻的奇妙,因此暗自許下好好照顧小孩的承諾,此便是第一次對小孩展現出自我愛的意向。正因為自己單向認定的「愛」,奠基於小孩的「安全」及「成功」之上,所以為人父母通常會「過度恐懼」並以「自我意志」,對孩子做出「過度保護」及「過度控制」的行為卻不自知,導致孩子一直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並無法自己獨立生存於世界上。所以,關鍵在於檢視行為源頭的深刻本質—愛,方能從過度舉動中抽離,而回到適當適切的舉動。第一次看見紀伯倫「先知」散文詩集中,其中一章名為「孩子」的詩篇,他是如此寫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經由你而生,但並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卻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你好比一把弓,孩子是從你身上射出的生命之箭,弓箭手看見無窮路徑上的箭靶,於是祂大力拉彎你這把弓,希望祂的箭能射得又快又遠。欣然臣服在神的手中吧,因為祂既愛那疾飛的箭,也愛那穩定的弓。

雖然詩中最後充滿神學的概念,卻不難體會出孩子的軀體,透過父母來到世界,而孩子的靈魂則必須進入他自己的生命中,進行相關冶煉的事實,使得孩子在生命的過程中,能夠生成出自己的思想,更進一步憑藉此思想,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夢想及渴望;有鑑於此,父母無法取代孩子的生命,以致於隨後的思想、夢想及渴望,父母所能做得一切猶如一把弓,提供力量射出孩子這把箭,使得孩子能朝著生命的方向前進。這章美麗的詩篇,個人認為道盡了父母對於孩子「愛」的本質—既不是佔為己有進行控制,亦不是想方設法免除障礙;反而必須提供他們面對自己生命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從中成長茁壯,自己則逐漸退居後線,必要時提供穩定的後盾即可,而這也是作者撰寫此書最大的目的。作者從回顧現在父母的做法,來到必須停止過度教養的原因探討,最後回到適切教養的方式探究,如此循序漸近,能讓讀者有著脈絡式的通盤理解。

 

一、現在父母的做法

現在父母常見的做法及後果包括:

  • 在上學途中,幫忙孩子提著沉重書包。使他們養成依賴的心態,將自己必須親手做的事,視為父母應該做的事,而無法獨立自主及主動積極。
  • 緊跟隨孩子直至教室,以確認其上學安全無虞。阻止了他們在馬路上,獨自面對徬徨、困惑或害怕的感受,更阻止了他們學習以自我的眼光,去巡覽上學途中的世界。
  • 堅持孩子外出至每個地點時,必須以電話聯絡來報平安。堅持在他們與發生的機率很低卻可能造成的危害之間,建構出以父母自己為緩衝的安全機制,彷彿就能讓他們安然無恙,結果卻造成他們失去自己的自由,來專注且認真地認識所到之處的環境。
  • 教導孩子在戶外別跟陌生人說話。他們將始終學不會從大多數人中,區分出邪惡陌生人的能力,亦無法學到緊急事件發生時的應變措施。
  • 父母採取緊迫盯人的方式,在戶外遊戲場監看孩子玩耍。此舉將讓他們失去自在探索環境的自由,以及與環境互動中認識自我的機會。
  • 父母獎勵孩子所做過的每一件事情。將讓他們誤認為世界總是一片美好,並在缺乏任何與失落自我相處的機會之下,無法接受心理上的嚴重衝擊,而逐漸走上放棄自我的路途。
  • 對於引起孩子不悅的人、事、物,直接對其貼上霸凌的標籤。將讓他們失去多元化觀點的認知,而誤認為世界總是圍繞著自己運行,更無法培養出面對嚴峻挑戰的心理韌性,彷彿間接傳達著他們無能且不夠堅強的強烈訊息。
  • 在符合父母的期望下,為孩子生活的各層面,安排好所有活動的行事列表,包括督促他們寫功課、幫忙檢查作業、檢討考試後的成績、告知選課的科目及社團等等。
    將會讓他們喪失從自己的夢想中失敗、茁壯、再失敗並再茁壯的機會,並難以從中體會到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更失去在自己的決定中,完全負起責任的機會,以及無法從相關經驗中,咀嚼出任何相對於自我的意義。他們邁向一條與自己無關的道路,因為沒有熱情亦沒有快樂,可能最後哪裡也去不了。
  • 在孩子與兄弟姊妹或同學爭吵時,總是介入其中解決所有的衝突。將會使得他們失去化解人際衝突以及釐清彼此意見的能力,而這是在社會生存中十分關鍵的能力。
  • 父母為求小孩進入名校,干預孩子的作業、專題研究、科學展覽,並查看他們的出勤紀錄、考試分數,甚至插手學校的行政作業流程,以及時常出沒於校園。將會使得他們無法透過自身的體驗,覺察到遭遇興趣及熱情時的感受,並冷靜下來思考為達到目標的實踐步驟,父母以此獲得了短期的風光勝利,孩子卻因此在自己未來的人生裡,付出慘痛的長期代價。

父母無微不至的過度參與下,排滿了孩子的活動時程表,使得他們學不會選擇、建構可能性、負起責任,沒有機會遭遇挫敗、培養韌性,甚至無法承受壓力、沒有自由、沒有快樂;更重要的是被去除任何的行事風險,並關進名牌大學裡,剝奪了他們主動透究並認識自己的機會;孩子的童年被拿來作為抵押品,以換取父母對於未來美好的想像。

 

二、停止過度教養的原因

列舉出過度教養對父母及孩子會造成的傷害,來呼籲父母停止過度教養:

  • 孩子缺乏基本生活技能。教養孩子的目的,是希望他們未來轉變為成人時,能夠擁有獨立生活及思考的能力,而此奠基於生活技能的建立;然而,生活技能必須透過親手實作來獲得,並無法透過給予的方式來建立;因此,透過童年至成人間的過渡期,是建立孩子生活技能的絕佳時段。生活技能包括:(1)承擔自己行為後果的責任(2)與父母建立如成人般的對等關係(3)經濟自足不再仰賴父母(4)獨立決定信念與價值觀。所以,父母應該在孩子童年時期,採取從旁協助而非親身幫忙的方式,讓他們身歷其境想辦法,並動手實踐出心中所想;從父母不斷的訓練中,最理想便是理解孩子真正遇到狀況時,他們會怎麼將事情處理好,這才是長期有利於父母及孩子雙方的作法。從激烈的角度來思考,自由的思想致使孩子打破傳統,創造力因此在個人而非群體中生成;透過象徵性的方式和另外的表現管道,孩子展開對父母的反叛,並進行個人權利的宣告,這些都是情感自由後發展智力的展現。
  • 孩子心理受創。父母習慣接管孩子的事情,將會剝奪他們在一件事情中,徹底體會一路從生疏到精熟的感受,以及挫敗時面對內心恐懼,並加以克服直至完成任務的能力,這些都是建立自信必要的過程。人們對於未知皆會產生恐懼感,所以害怕失敗及接連產生的低度自信,更連帶引發憂鬱及焦慮等心理疾病。因此,在父母的充分干預之下,孩子高度結構化的童年,將會導致自我導向的執行能力較差,以及自我心理狀況較不健全。將孩子放入未知的情境中,是要訓練了解自我的脆弱,以及如何調適自我情緒,去處理事情中分歧及不確定的因素,然後專注參與決策的過程,最後做出決定而承擔一切,進一步接受結果的反饋,再進行反向的思考及反省,累積起對於處理事情的經驗及直觀的能力,逐漸從中建立起屬於自我的價值觀及信念;這一切都是幫助他們明白「自己是誰」的重要過程,從中尋找出事情相對於自我的意義何在,最重要的是以此培養出自信及自尊,這些都是一個人幸福及快樂的重要基調。
  • 孩子對藥品上癮。孩子面對課業及準備考試卻又無法專注時,常會投靠「高分藥丸」、「讀書樂」和「聰明藥」的幫助;甚至因為在藥效下長時間的專注,將個人及人際關係的可能問題拋諸腦後,以及過度上癮而忽略了可能的後遺症。
  • 孩子工作前景被傷害。父母慣性地插手孩子的任何事務,將會使他們養成依賴他人的習慣,被動應對任何變動,缺乏橫向溝通的能力及責任感,甚至沒有風險意識以進行決策,這些都是職場上相當重要的表現面向;這些關鍵的能力並不是憑空而來,正是透過童年生活中,不斷地磨練並思考而產生。孩子長期被父母視為優先重視的主角,在工作競爭的環境中,發現自身需求並不重要時,將會顯得沮喪難過而陷入情緒低潮,甚至覺得不被公平地對待。
  • 父母焦慮緊張。教養孩子若完全在私人領域進行,將會造成父母過大的壓力,甚至在心理健康上欠佳;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展現出的言語及行為,亦會深刻地影響孩子,讓他們在心理上承擔過多的負面遺緒;有時借助公共領域的活動,便可減緩父母的部分壓力。太過專注於孩子,亦會失去與另一半連結的時間,進而危害健全的家庭生活;甚至為孩子訂定高標準的目標,並視其達成目標與否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將會逼迫自己不斷地參與每一件事務,最終亦會因為壓力過大,以心理不健康的狀況收場。父母不該把自我意識及人生的目的,完全放在孩子的一舉一動之上,反而應當以協助孩子獨立自主為目標,當孩子正在摸索及想辦法時,父母便得以將心思放回到個人身上,開始有意識地針對個人感受進行反思,而能充分體會屬於自我幸福的時刻。
  • 大學體制已崩壞。所謂「最好」的大學,常淪為那些曝光率高並凸顯於主流的學校,更透過一些可測量卻未必仔細探究適切性的指標加以界定,這些都無法詳加描述孩子,如何透過指導及同儕關係,在適切的環境中,與教師及同學密切的互動,遑論建立起自身的品格。事實上,學校亦是一個經營單位,因此便有財務上的考量,喚起家長及學生的注意,以幫助招生順利進行,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於是,透過關係或是利益往來,擠身於知名雜誌的排名之前,是相當常見的手段之一;大眾遭受洗禮之後蜂擁而至,猶如軍備競賽一樣,不斷加強條列各項標準及指標的分數,以致於最後淪為比拼些微分數的差距,試圖獲得排名前面學校的錄取,到頭來卻不知道追求分數,對於一個人的人生意義為何,甚至認為這便是真正好的教育機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進行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適合他們性格的學校,以及希望他們能培養出什麼樣的品格與技能,最終綜合決定出就讀的學校;父母應當避免將追求主流名校的慾望,以孩子童年的幸福與快樂作為代價,延伸並強加到他們的身上,這是著眼於他們身心健全所必須考量到的面向。

 


三、進行適切教養的方式

  • 平衡嚴格與關愛。「威信型」的父母,為孩子設定了高標準、高期望與高限制,同時也懷著溫暖的情感,回應他們情感上的需求。父母不會全然置身事外,而會注重與孩子的相互磨合,透過帶領他們領略道理的方式,順勢協助他們發展出「自我效能」。它是一種相信「自我實現」的真實感受,雖然透過初次的嘗試失敗了,能夠再試幾次取得長足的進步,以達到最終爐火純青的地步;童年便是發展「自我效能」的絕佳時期。
  • 給予非結構化的時間。遊戲是孩子遠離結構化且真正自由的時間,亦是一項該真正發展的任務。遊戲可以保有孩子私有領域的空間,從事可以自由選擇並自我主導的活動,讓他們得以探究周遭環境、發揮創造力及享受與他人互動,這些都是心理健全發展的關鍵。住家附近是個父母熟悉的場域,能在此放手讓孩子盡情體驗一切,讓他們激盪出自己的想法、執行自行規劃的事情、並從中發展出自我認知;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透過參與自己的熱情,實際體驗失去時間感及廢寢忘食,此種「自我報酬」的展現,而能夠深刻理解對生命投入的滿足感受。
  • 教導生活技能。生活技能是一種行動及能力,建立於那些過往親自實踐過的事務中;能在未來遇見偶發事件前,透過這些經驗式的行動及能力,協助自己掌控關鍵處的結果;因此,缺乏生活技能,將會喪失個人與事件間的聯結,而對應失去個人對事件的可掌控程度,對於心理健康會有不小的危害。從父母為孩子做、和孩子一起做、看著孩子做,最終到了孩子完全自己做,逐步訓練起他們對自己負起責任,並從自我實踐中學習如何成長。
  • 教導自主思考。引導孩子在日常不同的情境中,透過觀察到的一切進行思考,並同時探究自身想法的根本原因,讓他們對自己想法的前提得以深刻地理解;這將會幫助他們在往後所遭逢的特定情境中,透過詳細的分析並結合所學的知識,來提出適切的辦法,解決所面臨的困難。「連續提問」是一個很好的引導方式,帶領孩子深入體驗過事務的表象,由他們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回到當初的情境進行思考,以釐清堆砌事務內涵的各項因素。父母絕佳的引導方式,將會讓孩子自己明白事務的發展,以及身處其中脈絡的角色,而非經由父母朗朗上口的經驗談。孩子透過自主性思考,將能從任何事務中,釐清自己能加以控制的面向,在於自身看待事務的心態,並透過努力去取得可能的成果;因此,父母和孩子聊聊他們對於生活的觀感,以及討論當前時事的看法,都是引導他們看見更廣大的世界觀點,並且永遠能在思考層面上進行琢磨。
  • 學會勤奮工作。當孩子懷有一身的生活技能時,更能透過實際的身體力行,將是一個最為完整的生活型態;從理解到行動之間,培養起「工作倫理」的觀念來銜接兩者,就顯得相當的重要。「工作倫理」是一種負責任的心態,它讓人認定在群體中應該做某些事,並且下定決心要做好後,主動投入參與其中,儘管遇見困難也百折不饒,最終完成自我對群體的貢獻。在孩子童年時期,培養參與家事的習慣,便能間接磨練其「工作倫理」;家庭是一個人最小群體的生活場域,為了促成家庭良好的運作,大量的家事必然存在,儘管它們總是枯燥乏味,身處其中的每一份子,皆有參與並貢獻的義務;要求孩子投入並給予明確的指示,最終再給予適當的回饋,讓他們知道哪裡需要加強,哪裡做得很好,皆會幫助他們未來在群體中,生活得更加自然融洽,並明確理解這是必要的例行性公事,目的是對所處的群體有所貢獻。
  • 學會規劃未來。「使命感」引領著一個人前往「目的」,是實現一個人幸福的必要條件。「使命感」可以視為一個人釐清「我是誰?」後,所產生的意義性方向感;更基於此,進一步探究出「我可以怎麼做?」及「為什麼這麼做對我很重要?」後,產生出最終所要達成的「目的」;於是,這樣的「目的」貼近內在自我的基調,讓我們得以抱持著無比的熱情,更加努力地展現自我,不到終點便不輕易放棄。父母必須不抱成見看待孩子,才能真正傾聽發自他們內在的聲音;這些針對的線索,都散落並隱現在彼此之間的日常談話之中;父母進行細問並分析後,可以協助孩子進行程度上的探索,並一同檢視最後的結果,以歸納出他們可能的「使命」;一切確知後,父母還必須徹底放手讓孩子離開,去進一步朝向「目的」前進,使得他們從中發展出認同而獲得滿足,而非始終停留在父母的認同。
  • 學會常態化掙扎。一個人內在的健全性,並不是透過他人代為免除各種障礙而得以發展,反而是透過自己參與其中,經過一連串的努力而成。此意謂著參與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外在障礙」對於「內在感受」的影響,由此認知到自己的不完美,以及內在多股力量拉扯的掙扎,更能在這樣內外在的交迫下,重拾內在的安穩性後,尋求突破外在障礙的辦法。於是,相信聰明才智可以解決困難,一旦遇見超出能力所及的難題時,多半會因此被徹底擊垮;反倒是相信不斷的努力能擊敗困難,將總是能在萬念俱灰之時,重新引領自己勇敢邁出步伐 ;而後者心理上才具備韌性,也才能相對視外在掙扎為常態。父母為了培養孩子的心理韌性,必須退後一步讓他們冒險地實踐自己的選擇,並在往後犯錯時,給予自己明確且真實的回饋,來協助他們回顧經驗以求成長,或是在遭遇重大挫敗時,展現出自己的愛予以關心。總而言之,犯錯就短期來看,足以讓人心神不寧,但若建立好適足的後盾,長遠來看便是學習的絕佳機會。
  • 對大學抱持開放心態。現今的學校缺乏準確的品質評比,更沒有反應出適合個人的明確標準,因此「錄取率」廣泛成為未經思索的比較基準,連帶使得學校亦間接成為「地位代表」;於是,就彰顯「階級」及「地位」而言,學校視為一種「品牌」亦不為過。父母必須對錄取機率實事求是,脫離品牌迷思來回頭重視錄取率較低的學校,透過「學習品質經驗」、「學習社群緊密度」或納入財務與智識、財務與幸福的兩項「校友因素」指標,進行綜合性的檢視;最重要的是孩子在未來的學校中,是否能做他們自己?是否能保有自己的本性而被尊重?也就是導向生活於群體中,兩項重要的心理議題—「適合」與「歸屬」;唯有滿足這樣的前提下,孩子才能抱持好奇心、樂於學習並追求成長;也才能在這樣環境的訓練下,做出未來對他們自己而言,有使命感且有意義的事情。學校是必須進行配對的對象,而不是一座贏來的獎盃。
  • 傾聽他們的聲音。父母既然理解未來孩子人生的主導權在於他們自己,便必須專注聆聽他們的聲音,並在過程中給予適當的建議與協助,協助他們能在未來的生活中,純熟地運用童年時期經歷後的所思所學,迎向獨立自主且具有開創性的人生。基於以上的觀點,父母不管是在財務上及心理上的支持,抑或提供實務經驗上的參照,對於孩子來說都是相當重要且關鍵的。長遠來看,父母最好的回饋便是看著孩子,能夠在未來有著良好的生存基礎,並且發揮一生的熱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