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給你最好懂的經濟學:個體經濟篇」讀後感想

Posted on

Posted in 書籍讀後感想, 經濟|金融|投資, 資料閱讀

 

WJNk2ejeVzivKwHVUacN3A

 

「社會」可視為一個人群聚集的場域描述,「個人」則是其中的基本組成單位,而大一些的人數群體依序有「家庭」及「工廠」,而「政府」則是調控或協調「社會」的整體運作。不妨想像一個「倉庫」存在於社會內部。在生產方面,當社會裡的人群透過「分工」的方式,則能聚焦於他們適合做的事,然後透過不斷地練習,以至於能夠迅速地發揮自己的技術能力,再透過彼此緊密地合作,最終生產出終端的產品;可以想像將此產出的產品,透過送進倉庫來等待銷售。在消費方面,社會因為人群聚集,便會產生基本或進階的產品需求;可以想像由此產生的需求,透過倉庫取出產品來獲得滿足。既然透過「倉庫」有產品的銷售及需求,也就是針對產品存在買賣行為,「倉庫」便可以進一步想像成「市場」,而產品的「價格」便會在「市場」中應運而生,以利於雙方進行交易。所以,理論上而言,市場要交易什麼產品,可以由產品的「供給」及「需求」相互決定,或是透過「政府」的政策介入,與「供給」及「需求」形成某種組合來決定。正也如此,經濟學核心的部分,便在了解並分析社會之中及市場外的三個問題:「應該生產什麼?」「應該如何生產?」「誰來消費生產的東西?」所以,學習深入了解市場的實際運作,並在市場運作不佳時,思考有效的策略進行改善,而非拘泥於市場應該回歸「個人自由」或「政府管制」的意識形態爭論,才像是一位真正的經濟學家,利用經濟學所提供的框架來進行思考。

社會中的「家庭」與「廠商」之間,透過交易形成如上所述的市場,而市場又細分為三種:「商品與服務市場」、「勞動市場」及「資本市場」,每一種市場都有存在「供給」與「需求」的角色與流向關係。首先,「商品與服務市場」之中,產品由廠商流向家庭,而對應產品的付款,則由家庭流向廠商,也就是說廠商是供給者,而家庭是需求者;再者,「勞動市場」之中,勞動由家庭流向廠商,而對應勞動的付款,則由廠商流向家庭,也就是說家庭是供給者,而廠商是需求者;最後,「資本市場」之中,資本由家庭流向廠商,而對應資本的付款(股利及利息),則由廠商流向家庭,也就是說家庭是供給者,而廠商是需求者。於是,經濟學中的「總體經濟學」,便在探討此三大市場所匯集而成更大、整合的市場活動,而「個體經濟學」則聚焦個別市場中「供給」與「需求」的關係。所以,前、後者就像是「森林」與「樹木」的關係,見林又見樹則是以完整的觀點,透過經濟學的思考框架進行思考。

如上所述,市場中供給與需求牽涉到交易行為,而交易則憑藉著產品的「價格」。價格是價值取向的價值承載,而價值分為「交換價值」及「使用價值」。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價格應該視「供需互動」所界定,也就是「交換價值」承載的價格,並非一般人心中所想的理想價格,或是「使用價值」承載的價格,也就是依據頻繁使用與否定義的價格。針對商品或服務而言,以數量作為橫軸及價格作為縱軸,便能會製成如下所示的需求及供給曲線。

供需迷思-經濟學中常見的錯誤解析_0525-04

針對需求曲線而言,當某樣商品價格上漲時,家庭會改買其它商品來取代;抑或因為家庭所得固定,對於該項商品的購買力便降低;於是,商品價格上漲會對應商品需求數量減少,反之亦然。針對供給曲線而言,當某樣商品價格上漲時,廠商因為有利可圖,會變更願意供給商品,抑或促使夠多廠商加入生產行列;於是,商品價格上漲會對應商品供給數量增加,反之亦然。理想上,當商品價格低廉時,廠商可能因為供給意願低落,導致供商品的供給數量相當少,但由於家庭可以購買相當多商品,卻又導致商品的需求數量相當多;由於嚴重供不應求,或許廠商認為抬高售價亦會有不錯的獲利金額,於是其它廠商見狀也投入行列,導致商品供給數量增加;然而,商品價格提高卻同時導致商品的需求數量降低,直到此過程達到所謂的「平衡點」。平衡代表商品的供給數量等於需求數量,也意謂著市場上的價格及數量是有效率的,沒有造成浪費;市場並不總是處於均衡的狀態,但以長期來看,通常會走向平衡。

接著探討供給與需求的「價格上限」、「價格下限」及「彈性」的議題。當政府視某樣商品為民生必需品而維持價格在低檔,也就是訂定市場價格的最大值低於平衡點,將會造成供給方沒有意願增加供給,但需求方卻反應熱烈的狀況,於是將導致市場「供不應求」。另一方面,當廠商為了有利可圖,透過政治影響力遊說政府,將某些商品維持在價格高檔,也就是訂定市場價格的最小值高於平衡點,將會造成供給方大量供給,但需求方卻興致缺缺的狀況,於是將導致市場「供過於求」。政府無論採用「價格上限」與「價格下限」的政策,都會造成市場上的商品無法有效被利用而形成浪費,但在其資產負載表上,卻反應不出任何的成本,以致於成為官方傾向採用的方案。針對供給而言,供給數量變動的百分比,相對於供給價格變動的百分比,依據兩者之間的比例可以定義出「彈性」;針對需求而言,亦是同樣的情形;如果小於一為「無彈性」、等於一為「單一彈性」、大於一為「有彈性」。若從需求無彈性來看,大幅度提高價格不會導致數量銳減,供給方將生產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使得供給方的營收增加;反之,供給方的生產成本往往自行吸收,則無法使得供給方的營收增加。短期而言,供給與需求往往無彈性,導致價格容易暴漲暴跌;長期而言,由於會恢復彈性,將會使得價格變得穩定。

勞動市場亦存在上述的供需曲線,數量及代表勞務數量,價格即代表工資,並且亦有上述的彈性特質;廠商成為勞務需求方,家庭成為勞務供給方。圍繞著勞動市場有「最低工資」、「工會」、「員工福利」等議題。最低工資意味著「價格下限」的形式,將會導致勞動市場「供過於求」;若大多數勞工受惠於此制度而工資提升,將會有不錯的收益;但對於不幸因此政策而失業的勞工,尤其是集中在低技能工作者的群體,將會使得他們往後更難就業,而蒙上更大的損失。政府介入勞動市場的政策,或許可以投資技能訓練計畫、補貼廠商雇用低階勞工的工資、提供低階勞工減稅優惠等方式,直接聚焦於低技能群體,讓他們能夠直接受惠。工會主要功能:以罷工爭取工資提升及促使勞工生產力提升。前者面對廠商持對抗立場,常遭受廠商以各種措施,間接消減工會的勢力;後者面對廠商持順從立場,常扮演勞工與廠商間的傳聲筒,傳達勞工所關切的需求。對於給付工資的廠商而言,員工福利與工資一同納為雇用勞務的總成本,所以常見工資與員工福利呈現互補的關係,而總成本最終根據勞動產出的總價格所決定。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