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將「別把你的錢留到死」這樣聳動的書名,化為一個又一個法則進行細談,使得讀者穿梭其中體會到更細微的核心觀念。對本人而言,印象十分深刻在於,作者建構出「金錢」、「健康」及「時間」共同支配的人生「黃金時期」,並且詳談此時期與其它時期,如何挪用較多資源來彌補較少資源處,盡可能譜出各時期基於人生體驗為主的平衡人生。另一方面,作者聲稱自己身為父母還健在,視孩子最需要用錢的時候,將錢贈送給他們運用,才是真正關愛孩子的行為,而打破了一般世俗的觀點,直到死後才將剩餘的錢作為遺贈,此不免落入許多不確定性—何時遺贈多少給何人,最為重要的是此時孩子通常已不急著需要用錢。最終,作者提出了人們總會在人生中死亡很多次的觀點,藉此強調許多片段的人生體驗,不明地展開與結束,甚至過了便不再重來,勉勵讀者必須懂得安排時間及善用金錢,好好把握日常生活中,任何當下看似微不足道的體驗,它們往往有助於我們日後的回憶。這些重要的觀念圍繞在「死前財產歸零」的目標下,只為了幫助讀者認識到如何兼顧幫助所愛的人,並且持續善用錢於人生的體驗中,完成賺錢及花錢的整體循環。以下為九種法則的介紹。
法則1:最大化自己的正向人生經驗
在不經思考的情形下,人們普遍認為自己的生命無限,並且以後多的是時間,可以晚點再來享受人生,以致於無限期延遲享樂;然而,直至死亡無情降臨時,才突然醒悟過來,驚覺自己耗掉太多時間在工作,但這一切已經太遲了,身邊盡是拼命存卻無法花用的金錢。這個問題指向一個事實:人的健康隨著年紀增加而逐漸衰頹,遲早有一天都會死去,故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所有人都一樣,必須學會如何善用自己的時間,也就是如何分配我們有限的「生命活力」,不讓自己因為害怕浪費錢,錯失機會擁有某些時期才能獲得的體驗,因而浪費生命;所有人亦不一樣,必須學會找出適合自己善用時間的方式,注意適當的年紀得以經歷的各種體驗,以此提升整體人生的滿意度。
我們不會因為賺了很多錢而猶如遊戲得高分,所以不需要集中全副心力於賺錢上;同時,在保有正常支付生活費用的固定花費下,專注且努力於未來開源的任何可能性,不要為了存錢而過度苛刻地對待自己,因為未來賺更多錢時,扣除固定支出而剩餘下可儲蓄的錢,將會比現在還多很多。
「生命活力」便是人還活著時,可以做任何事情的所有時數。在「人生便是體驗加總」的觀念下,當我們把時間用來工作,雖然獲得金錢,但剩下可以體驗的時間便減少;然而,許多值得嘗試的體驗多半需要花錢,並且工作時間越長賺錢越多,使得分配「生命活力」折衷於工作與體驗之間。擁有物質經常讓興奮感消退很快,但體驗所帶來的深邃滿足感,卻會於往後日子裡回味無窮,因而隨著時間顯現出寶貴價值。於是,如何在僅有一次的生命裡,引導「生命活力」來最大化體驗的價值,成為每個人必須理解的課題。
法則2:儘早開始投資你的人生體驗
年老體衰而再也無法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回顧自己的走過的人生,體驗是否帶來豐富的回憶,決定了自我認定此生是否圓滿;倘若沒有針對體驗進行規劃,勢必會以慣性跟隨著文化傳統及既定模式過ㄧ生,當抵達人生終點時,將會徒留貧乏回憶而虛走一生;所以,要工作也要玩樂,必須是人生的發展主軸。
體驗除了花時間及花錢外,最重要的是能夠帶來當下的滿足及快樂,甚至能夠成為回憶供日後不斷提取。這些回憶兼具複利效應、長尾效應及連鎖效應,也就是日後想起這些當初的經歷時,雖然伴隨而來的感受,可能不像當下經歷豐厚,卻能夠隨著時日累積而增加強度,甚至釋放出超乎自我想像的正向能量,致使自我進一步認定人生圓滿,可以說回憶累加形成往後任一時刻的自我。花錢不只是購買體驗本身,也是購買體驗為接下來ㄧ生所帶來的感受累加。
隨著年紀漸增,必須要逐步規劃退休後的金錢來養活自己,但同時真正能夠親身擁有的體驗數量亦將會漸減;當我們將全副心力用於退休後的金錢規劃,將會讓全部的「生命活力」用於工作,而完全捨棄年輕時的體驗,致使老年時的回憶虛無;當我們將全副心力用於年輕時的體驗,將會讓全部的「生命活力」用於享樂,而完全捨棄退休後的金錢規劃,致使老年時窮困潦倒;於是,如何兼顧兩者必須整體進行規劃。
當我們還年輕而體力充沛時,通常不需要花太多錢,便能從體驗中獲得很大的滿足及快樂;相較於年紀稍長時,除了行動較為不便外,還因為人生已經承擔較多責任,而無法心無罣礙地暢快體驗,使得獲得的滿足及快樂較為平庸;於是,儘早開始體驗實為上策,因為花費較少又能獲得豐富感受,又能基於儘早累積回憶而讓日後回味無窮。
法則3:以死前財產歸零為目標
當我們一直工作成了習慣,並且在接連賺大錢後,儘管理智告訴我們要收手,我們還是會依循著「繼續做下去將一直有報酬」的想法,持續工作下去,也就讓賺錢帶來的興奮感強壓過真正體驗人生的興奮感,因此錯過了能把錢發揮最大效用的時間點,例如花費於年輕時較能從事的活動,以及與孩子兒童時期的相聚。隨著自己淨資產增加而欲求不滿,使得最終收手的目標一直持續變動,將會不斷延後人生體驗的時間,甚至到最後白白浪費應該可以體驗的時間,最糟糕的是那些錯過的時間,很多都無法隨心所欲倒轉回來。
人生沒有體驗可說是浪費「生命活力」,所以為了竭盡所能地進行體驗,最理想的目標便是「死前讓全數財產歸零」。因此,此衍生出一個不確定的問題:我們無法知道自己何時會死亡?關於這點,我們不妨以「一般人可以活到的最大歲數」進行考量。
許多人熱愛自己的工作,並且把工作所獲得的滿足與快樂作為人生體驗,但由於無法成天投身於工作,甚至年紀漸增無法適應年少時的工作強度,以致於某些時間將會空出,使得他們依舊必須思考如何運用工作以外的時間在人生體驗上。許多人亦聲稱直到死後,要將錢留給小孩或捐贈給慈善團體,所以並沒有浪費生命,但其實在他們最需要幫助時給予金錢,幫助將會更大而不造成浪費,故不必等到自己死亡之後;另外,當我們提到死前財產歸零時,針對的是死前屬於自己的錢,此與死後才給予他們錢,因而完全屬於他們的錢,是不同的兩件事情。
人們總是基於恐懼,選擇苛待當下的自己,只為了照顧好自己很老後的晚年生活,但往往我們根本活不到那麼久,去享用那些留下來的大筆金錢。根據美國各年齡層家戶戶長資產淨值中位數的圖表所示,隨著年齡增長,資產淨值亦線性增長,此顯示出數百萬美國人始終留著自己辛苦賺來的錢,一直到了死亡降臨。所以,當人們還在工作,而聲稱自己是為了退休而存錢的人,等到自己真正退休後,卻沒有真正花費那些辛苦賺來退休的錢;實際上,數據顯示有退休金的人,挪用自己資產作為花費的百分比最低。對於以下問題不清楚,將會導致我們存太多錢而不花費體驗,卻到老年時擁有龐大資產。
這種弔詭的現象主要源自於,退休後隨著年齡增加,分為三個階段的消費模式:馬上行動(剛退休、身體健康、有體力且想做任何事情)、慢慢來(願望大多已實現且健康不如以前)及不動(年紀很大且不想做什麼事情),以致於消費的錢反而下降,儘管用於醫療的錢增加,但整體支出還是下降;然而,資產卻依舊持續以複利方式增加。
另一方面,儘管我們已經為了未來可能發生的疾病保險,卻依舊擔心那些自付額很高,並且保險公司無法給付的藥物費用,此奠基於我們希望無論生了什麼病,都還是要繼續活下去,所以為了將來的醫療費用存錢,而醫療費用不確定為多少,我們便傾向於多存一點錢。從另一個角度思考,若未來不幸得到重症,無論大部分的人如何存錢,其實都還不夠支付高昂的治療費用,所以有沒有為這筆可能用到的醫療費用存錢,其實也就沒有太大的差別,更何況得到重症的機率可能並不高。
即使我們為了這種極端狀況存夠錢,也在未來真正用上,那麼也只是藉由呼吸器多活幾個月,獲得品質低落的體驗而已;與其如此,不如抱持著順其自然且終將一死的理念,將這些錢分配於平時維持健康與預防疾病,以及健康時所進行的各式體驗,讓各種疾病出現的可能性降低,且一直享有較高的生活品質,將較能夠使得每分錢所發揮的效益更大。
六十五歲前投入「長期照護險」,是我們持續進行生命體驗,而不必存入一大筆作為醫療備用金錢的很好預防方式。如今已有許多事項提供保險服務,此意謂著許多風險已經可以量化,進ㄧ步為投保而不想冒險的人排除這些風險;所以,我們應該在致力於人生體驗時,多多善加利用適合的保險項目。
法則4:運用各種工具幫你達成財產歸零
雖然我們無法知道自己切確的死期,但能夠利用「壽命預測計算機」根據相關的統計資料,試算出一個平均壽命的數字,抑或以機率呈現出壽命分佈的結果,甚至可以根據所回答的健康及生活作息等問題,更準確地估算出自己的壽命。儘管試算出來的壽命只是概略的數字或是一個範圍,卻好過完全不知道。
事實上,存在著金融商品可以因應死亡的風險,這些風險包括「提早死亡」及「延遲死亡」兩種狀況。倘若擔心「提早死亡」,可以透過購買「人壽險」,解決保險人太早過世,無法持續支付錢的困境;主要依據契約明訂的某一期間,如果保險人突然死亡,被保險人便給付一筆保險金給受益人,以善盡保險人未能繼續照顧之責任。倘若擔心「延遲死亡」,可以透過購買「年金險」,解決保險人還沒過世,錢便用完的困境;主要依據契約明訂的某一歲數開始,如果保險人沒有死亡,被保險人便每年給付某一費用給保險人直至死亡。
基於估算出來的平均壽命,並且奉行「死前讓全數財產歸零」的原則,購買「年金險」將有助於我們放心達成目標,竭盡可能地將自己賺來的錢,購買豐富的人生體驗;當然這是基於自己將某部分的錢購買「年金險」,進而犧牲原先運用來投資所能獲得的報酬。倘若我們不這麼做,勢必會恐懼於未來最壞的狀況,然後拼命持續工作來存下過多的錢,以致於在死後留下許多錢未花用。
將錢視為進行人生體驗的工具,此有助於我們將心態轉換為體驗導向;開始追蹤身體健康狀況,將能讓我們了解何時死期將至,以及每年維持基本開銷的額度,此有助於我們了解直至死亡前,最少需要多少錢;信守五十歲時花得比六十歲時多,六十歲時花得比七十歲時多,七八十歲後便花不多,此有助於我們在健康下滑前,竭盡可能地進行人生體驗,直至健康不佳時停止活動;上述皆能幫助我們在堅持「死前讓全數財產歸零」原則的過程中,對於錢的運用有著較佳的控制。
因為恐懼死亡,並且為了逃避死亡而全盤否認死亡,彷彿死亡永遠不會降臨,將會讓我們不理性地工作長達數十年來賺錢,只為了臨死之前多延長幾週的生命,此也意謂著我們在身體健康且活力十足時,放棄了數十年可以體驗的時間,只為了生病無法動彈時,多延長幾週的生命。最終,藉由「倒數計時」死期,將能協助我們對抵抗頑固的慣性本能,堅持「死前讓全數財產歸零」的原則。
法則5:在最能發揮作用的時候把錢給孩子或慈善團體
父母真正關愛小孩,則會秉持三個確定的原則給小孩錢:確定給誰、確定何時給、確定給多少,並且認知到要在小孩最需要用錢時給予—太早給會揮霍掉、太晚給幫助不大;一般而言,26至35歲是個合適的年齡區間。綜合這些面向,將使得父母於生前便透過財務規劃,選擇協助小孩進行體驗及改善生活品質的時間點,給予他們適當的錢進行運用。於是,父母生前要留給小孩的錢,便再也不是自己的錢,而剩下的錢才是自己的錢,依舊可以堅持「死前讓全數財產歸零」的原則,進行最大化人生體驗的規劃。
倘若父母在死後,才將錢給小孩,透露出父母生前不確定自身壽命的平均數,甚至恐懼於晚年不確定重病的不確定醫療費用,才導致自己直至死前不斷存錢,藉此克服眾多不確定性,並且等到死後,確定錢用了有剩或是根本用不上時,才全數遺贈給小孩;此時,小孩極有可能已經過了急需用錢的年紀,並且進行體驗的體力也早已下滑許多,使得這筆遺贈的效益極為低落,失去了它對於小孩該有的價值。這些種種憑藉機運的作為,並不像一般人直覺上認定愛小孩,反而偏向有些自私。
除了給予小孩錢之外,父母善用自己的時間陪伴小孩,將能創造出對自身及小孩而言,各自屬於雙方的美好體驗;此有助於他們成長後的人際關係及正向情感,儘管此取決於父母放棄同樣的時間用於工作所能賺的錢。常見父母全力投入於工作,聲稱賺更多錢會讓小孩受益,但其實嚴重犧牲了彼此體驗的時間。
法則6:不要把生活過得習以為常
誠如上述討論至今,因為工作所賺的錢應該基本分為兩份:一份用於當下的花費進行體驗,以供日後不斷地回憶,致使人生感到圓滿;另一份則用於為未來儲蓄,以供日後退休所需,致使人生基本需求無虞。兩者之間的分配因「人」而異,更基於「年齡」所衍生的「健康」、「時間」及「金錢」主要因素,必須取得一個適當的平衡。其中,由於「時間」及「金錢」屬於持續性的消耗,在每一次的體驗中用過後,就無法再次回頭或保留,但人生中每一次的體驗卻持續奠基於「健康」;於是,只要健康有些微的改善,必定能提升後續每一次體驗的滿足感,故我們可以認定「健康」為任何年齡,影響人生體驗的最重要因素。
想要在任何年紀擁有正面的人生體驗,我們必須懂得運用資源較多的部分,去交換資源較少的部分,以此來平衡人生。如此一來,藉由各階段金錢效用的改變,進而形成一個有意識的財務轉移,以此打造出終身的花費計畫。
在20—30歲青年時,擁有自由時間及健康,但獨缺所需的金錢;於是,適當運用部分的自由時間於工作去交換金錢,在獲得額外的金錢之際,將能兼顧「進行當下體驗」及「開始累積退休所需金錢」的雙重目的。
在61歲以上老年時,擁有自由時間及金錢,但唯獨健康大不如前,以致於活動力低落;於是,適當運用部分的金錢去交換健康,在獲得更好的健康之際,將能兼顧「進行當下體驗」及「持續保有退休所需金錢」的雙重目的。
在31—60歲中年時,擁有逐漸增加的金錢,但自由時間逐漸受限(特別是孩子在家裡),健康依舊保持在不錯的狀態,儘管活動力於後半期下滑較快;於是,適當運用部分金錢去交換自由時間,在獲得額外的自由時間之際,將能兼顧「進行當下體驗」及「持續累積退休所需金錢」的雙重目的。
尤其,45—65歲之間,儘管健康開始逐漸衰退加快,但金錢已由相當基礎持續增加,並且自由時間逐漸擺脫受限的狀態,可以說折衷於「健康」及「金錢」兩者,形成人生體驗的「黃金時期」,也就是進行人生體驗的絕佳時期。倘若不仔細檢視上述一切,將會於此不斷地延遲體驗,持續將金錢投資於未來,不用於當下的人生體驗,直至邁入健康嚴重衰退後,便難以享受到金錢購買體驗後的滿足感。所以,此讓我們清楚地了解到,金錢的效用其實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
法則7:把人生看成是不同的時節
有許多人生體驗的時段,不會大張旗鼓宣揚,突然就這麼到來,然後就這麼結束,猶如人生中有許多次死亡,例如青少年的你死亡、大學生的你死亡、單身的你死亡、嬰兒父母的你死亡等等;在這樣的不同時段中,能夠延遲的時間就只有一小段時期,最為關鍵的是我們錯過了便永遠無法回頭。於是,過度延遲滿足而造成遺憾,直到我們生命的盡頭之前,將有可能會發生許多次;為了盡可能不留下過多遺憾,並且著手進行改變及調整,最為實用的建議便來自於閱讀或聆聽其他人的臨終遺憾。
最常出現的兩個重大遺憾:希望自己有勇氣、忠於自己、去過自己想要過的人生,而不是按照別人的期望過人生;希望自己沒有那麼努力工作,以致於不用負擔家計而努力賺錢,得以沉浸在與孩子及伴侶一起的時光。覺察到自己最終會失去什麼,等於提前感受因此而生的悲痛,並且透過思考即將到來的失落,可以讓自己更加積極地賦予期間生活的意義,因而過得比較滿足及快樂;物以稀為貴,便是這種面對人生中稀缺事物的心態,讓我們充分利用自己擁有的時間。
因此,將我們人生中不管金錢的夢想,全都寫下來列成「清單」,勢必會有莫大的幫助。在每個粗分的時段中,列出想要完成的事項,將能順勢辨識出每個事項適合參與的年齡區間;最終將會發現整體類似於「高斯分佈」,多數項目集中於二、三十歲之間,但其實絕大多數人的多數項目,集中於三、四十歲之間;等待配置完畢後,便能詳細地安排何時開始實踐。有別於一般人過著慣性的生活,透過「清單」的擬定,等同有意識地掌握自己的人生,採取了積極主動且負責的規劃方式,盡可能地減少遺憾產生。
法則8:知道何時要停止累積你的財富
藉由安排活動,邀請人生中重要的人物參與,將為此獨特的體驗形塑出難忘的回憶;然而,欲將規劃付諸實現之前,內心的阻力總是來自於即將花掉大筆金錢所生的退縮。此時,不斷詢問自己花錢於此,所能獲得的回憶及最大樂趣為何,以及日後何時才能這麼做,甚至是否過度耗損未來的儲蓄,將有助於下定決心實踐;否則,沒有明訂其它日期下的無限期延遲,通常意謂著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類似於上述參與人生體驗的情境,在「時間」與「健康」允許之下,總是會牽涉到「金錢」運用所衍生出「儲蓄」與「消費」平衡的議題,前者著重於未來支出,而後者著重於當下支出。淨資產中位數普遍隨著年齡持續增長的資料,透露出實踐「死前讓全數財產歸零」的原則,勢必需要依據「日期」而非「數字」,設定一個淨資產的高峰,自此開始採取提領的方式,最終將財產於預期壽命歸零。
依據「日期」,將會讓我們觀察自我擁有充分的「時間」及「健康」下,選擇在淨資產實質到達設定高峰的時間點,心意已決地執行「死前讓全數財產歸零」的原則,如此才能將「金錢」用於體驗,真正走向平衡的人生;然而,依據「數字」,將會讓我們基於多少都是不夠的心態,任意更改並增加已設定高峰值,並且搪塞許多理由不斷地延遲體驗的時間點,最終導致「金錢」越來越多,卻毫無體驗而走向失衡的人生。更多「金錢」不代表更多體驗,依據「日期」開始運用「金錢」於體驗,是避免落入此困境的最好方法。
淨資產高峰取決於生活年費、資產年成長率 、物價年增率,以及剩餘壽命各種因素的交錯影響。淨資產高峰=(生活年費)X(剩餘壽命)。倘若忽略資產年成長率之下,生活年費為200萬、剩餘壽命40年,則可以算出淨資產高峰為8000萬;然而,再接著考慮淨資產年成長率(資產年成長率扣除物價年增率),則此比率由小至大變化時,淨資產高峰將由8000萬下降,因為淨資產成長率所帶來的獲利,足以減緩資產提領的損耗,使得實際需要的淨資產高峰降低,便能於剩餘壽命終點剛好降為零。於是,淨資產高峰=(剩餘壽命乘數)X(一年生活費用)X(剩餘壽命),其中剩餘壽命成數便是考慮淨資產年成長率後,所代表整體淨資產高峰下降的因素。
在上一原則中,在不考慮「金錢」因素,而只考慮「時間」及「健康」下,規劃多數夢想付諸實現的絕佳年齡範圍落於三、四十歲間,但通盤考慮「金錢」、「時間」及「健康」因素後,將會適當地延後至45—65歲的「黃金時期」內,也就是淨資產高峰出現的最佳時間範圍。在邁入「黃金時期」後,辭職或縮減工作量而開始使用錢體驗前,必須好好花時間弄清楚,你會想做什麼?什麼事情能夠讓你花錢去做?藉此避免人生沒有目標的感覺,甚至導致焦慮和憂鬱。在工作中被人賞識又可以賺錢的感覺很好,但不要一直被錢所誘惑,此為主管讓你工作時間更長的一個方式,謹記獲得最多人生體驗才是自己真正的目標,便可適時讓自己不要落入此陷阱。
作為往常習慣於儲蓄的人,要開始轉變為消費的生活模式,總會有心理上的不適應,但提醒自己過度延遲體驗,將會讓花錢的效用降低許多,甚至死後更無法將錢帶走。另一方面,花時間和金錢於健康非常值得,當我們了解過了某個年紀後肌肉會持續萎縮,參加類似阻力訓練來延緩肌肉老化的速度,便是一個延緩健康衰退的方式,同時能讓體驗加分許多。
法則9:在損失最小時候承擔最大風險
投資體驗最好在年輕的時候,因為此時幾乎沒有什麼可以損失,以致於損失的風險很小,並且就算失敗了,也會自豪於自己曾經大膽嘗試,而為往後留下正向的回憶,同時仍然保有許多時間可以恢復,但只要獲得成功後,報酬卻是極大甚至無限;於是,我們可以說年輕時,自己處於非對稱的風險與報酬之中。倘若這時放大損失的恐懼,選擇不去進一步冒險,一輩子便會帶著遺憾,總是於日後說起「想當初…」。
隨著年齡的增長,風險與報酬會趨於平衡,甚至更進一步大量傾於風險一側,直至機會完全消失為止。倘若年老時才來冒險,已經不是大膽而是愚蠢。然而,年長的人依舊有可以大膽行事,此便是在抵達資產高峰後,勇敢選擇離開職場,開始運用自己辛苦賺來的錢,於剩餘壽命中進行人生體驗,盡力去做能夠令自己感到滿足的事情;我們不妨可以將此視為彌補年輕錯過的機會,況且晚些實踐總比永不去做好。